APP下载

民族民间传统技艺传承与保护之策
——河南开封朱仙镇木板年画的传承策略探究

2016-01-31尼玛旺青

民族大家庭 2016年1期
关键词:朱仙镇木版年画

文/尼玛旺青

民族论坛

民族民间传统技艺传承与保护之策
——河南开封朱仙镇木板年画的传承策略探究

文/尼玛旺青

20 04年8月,随着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传统工艺的传承与保护也越来越得到重视。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河南开封市朱仙镇木版年画,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我国,56个民族都拥有属于自己民族的传统民间工艺,朱仙镇木板年画的制作技艺在其中独树一帜。

朱仙镇木板年画被称为“中国木板年画的鼻祖”。它起源于唐宋时期,鼎盛于清,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朱仙镇木板年画的艺术风格朴素粗犷,地方色彩浓郁,题材以民间传说、戏剧、神话故事为主,反映中国古代社会的民俗文化生活,其独特的形式美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门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已濒临失传。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朱仙镇木版年画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盛而衰的“非遗”朱仙镇木版年画

朱仙镇木版年画是我国一种独特的绘画体裁,大多由木版水印套色而成,常在新年时张贴。它继承了唐代绘画的特征,构图饱满对称,线条粗犷豪放,人物造型夸张,色彩对比鲜明,给人以农耕时期淳朴豪迈之感。

朱仙镇木版年画题材众多,大多取材于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戏剧、小说演义等,门神类、年画类、灯画类、神像类等题材在木板年画的创作中最为常见,形式多样的木板年画寄托了人们对新年美好生活的向往。朱仙镇木板年画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极具中国民间艺术特色。

明清时期是朱仙镇木板年画的鼎盛时期。诗词与小说的发展、大量故事画和戏曲画的出现,极大丰富了年画的题材和内容。在此期间,朱仙镇木板年画中戏曲和神将人物形象初现端倪。同时,在年画制作中,年画艺人应用了由国外引入的先进染印技术,使这一时期的木板年画呈现出色彩鲜亮、对比鲜明的特点。

然而,至20世纪初,由于石印、胶印年画等新技术的普及,大量年画得以印制发行;加之朱仙镇交通不便利,使朱仙镇木版年画逐渐为人们所淡忘。

传承技艺遭遇市场化冲击之伤

当前,朱仙镇木板年画通过家族式传承、招收学徒、宣传讲演等三种方式进行传承,以家族式传承为主,由家族掌门人将传统工艺制作技法直传给亲属。

“万同”老店是朱仙镇家族式传承中最具代表性的年画作坊。自第一代领作师傅张军富开始,一直延续着“传内不传外”的传承模式。目前,第五代传人张继中与其父第四代传人张连生共同经营这家老店。在朱仙镇,“云记”“福盛长”等作坊以学徒式传承,《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名录一》中,对“云记”作坊的传承谱系有所记载。开封木板年画艺术著名学者任鹤林,是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以宣传讲演的形式,开展年画主题讲座和学术报告,将开封年画带进了附近的中小学、大学等教育机构,希望从校园学生入手,为开封年画的传承和发展育人才、打基础。

开封木版年画博物馆馆长任鹤林认为,手工制作的木版年画成本高、产量小,难以抵御机器印刷技术的冲击,逐渐退出市场而演化为一门传统技艺。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对木板年画的需求有限,大多数年画作为收藏品或旅游纪念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发展传承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出路,在于拓宽市场需求。

目前,开封当地从事年画创作的作坊仅10余家,年画手工艺人不足100人。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制作技艺传承人青黄不接,如不及时保护,将面临失传。尽管主要非遗传承人获得了政府的经济支持,但由于传内不传外的家族式作坊传承方式,使掌握传统雕刻、印刷、磨制等技艺的民间艺人数量不断减少。

此外,随着朱仙镇木板年画知名度的逐渐提高,朱仙镇木板年画的知识产权和注册权侵权纠纷时有发生,甚至出现部分商家恶意抢注和伪造“朱仙镇”商标品牌等情况,一些粗制滥造的年画借“朱仙镇”之名扰乱市场,对该镇木板年画的声誉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严重阻碍了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承和发展。

探寻朱仙镇木板年画传承保护的出路

当伴随朱仙镇木板年画保守的传承方式和小规模印制而来的传承人青黄不接、制作效率底下等硬伤,遭遇市场经济和新技术的冲击时,出路为何?

策略一:建立有针对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单项保护法。

当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主要是以宏观角度对国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制定基础性的保护措施,缺少有针对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单项保护法。关于朱仙镇木板年画商标注册和知识产权纠纷等方面的相应保护法律仍然欠缺。

相比之下,国外在相关方面成功的立法体系和配套措施可资借鉴。如:英国对特定的遗产项目有一系列完整的单项保护法规。以苏格兰格子纹样为例,有《注册设计法案》《版权、 设计与专利法案》《格子苏格兰注册法案》《格子苏格兰注册法案(后续修订条款)规则》等多项法案共同构成对它的制度保护。据上述法案规定,苏格兰格子在注册时,通过建立全国性的数据库来存储、辨识不同的纹样,并由苏格兰国家档案来管理苏格兰格子的注册、申请操作。新的格子设计在录入后,可获得设计权、注册设计、版权的法律保护。以上法案通过对于格子纹样数据库的管理,为苏格兰格子的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成功解决了侵权纠纷。

关于朱仙镇木板年画的保护与传承,应深入研究朱仙镇木板年画的传承现状,分析其传承中所面临的问题,在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基本原则的同时,建立具有针对性和执行力的新型单行法,完善对朱仙镇木板年画的法律保护体系,为其传承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如:针对其创新和产权问题制定 《朱仙镇木板年画注册条例》。

策略二:利用数字化手段进行保护与传承。

对朱仙镇木板年画的传统工艺和代表性作品以多媒体的形式加以记录(如文字、图片、音像等),将这些数据资源系统地分类、整合并储存,通过数据库的形式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化保存、管理和应用。

与传统的传承模式相比,数字化传承模式有资源管理更加灵活、传播更迅速、发展空间更广等优势。在数字化存储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有足够的存储空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的统计、检索、分析效率高,且操作简便。数字化储存,不仅实现了数据的快速存取,还将部分数据信息通过网络传播,大大提高了“非遗”的传播效率。“非遗”资源在创新发展中借数字化媒介的手段,可开拓如影视、动画、平面设计等更广的应用领域。

目前,国际上这种数字化传承模式为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利用。如: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数字博物馆、展示馆、交互式数字平台等。澳大利亚成功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游客通过数字模拟体验澳洲原始居民的生活方式,在较好保存“非遗”完整性的同时,让游客身临其境,通过互动式的文化宣传增加他们对当地文化的兴趣。

数字化手段对朱仙镇木板年画的保护和传承不失为一种新尝试。运用这种手段丰富朱仙镇木板年画的传承模式,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和创新。

策略三:合理利用“非遗”资源进行旅游开发。

有国内学者认为:“引进旅游市场机制,调动政府、商家、学者和文化主体的积极性,使‘非遗’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生存的土壤,是一种可行的思路。”

在传统木板年画的传承上,山东潍坊的杨家埠首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取得了丰厚的成果。杨家埠围绕木版年画、风筝等国家“非遗”项目,立足当地木版年画文化、风筝文化、郑板桥书画文化为资源,建立了拥有 20多个旅游景点的“杨家埠民俗大观园”,其内主要从事民间传统工艺的展览与销售,有杨家埠风筝、木版年画、剪纸等。在旅游产业的带动下,杨家埠已发展成为当前中国最大的木板年画产地,杨家埠木板年画也成了潍坊民俗文化的标志。

朱仙镇木版年画作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河南开封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有较为成熟的旅游产业开发经验。将朱仙镇木板年画作为“非遗”的旅游资源合理开发,扩展整合开封的旅游资源。一方面,以朱仙镇木板年画丰富的文化资源带动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另一方面,借助朱仙镇旅游业开发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提高当地木板年画知晓度。尝试开发朱仙镇木板年画文化旅游路线,利用朱仙镇木板年画的文化资源优势,实行旅游开发,提高全社会对朱仙镇木板年画的知名度,起到宣传促进的双赢作用,是朱仙镇木板年画传承发展的又一新的传承方式。

(作者:西北工业大学艺术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朱仙镇木版年画
“大美民间 匠心风韵”
———山西木版年画展在山西美术馆成功举办
牛年画牛
在朱仙镇,与诸仙相遇(组章选二)
在朱仙镇,与诸仙相遇(组章选二)
年画
缸鱼年画之旅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视觉艺术符号分析与解读
侯琪版画作品选
牛年画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