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生态优先 推动绿色发展着力打造自然生态宜居宜业城市

2016-01-31李同道

党员干部之友 2016年1期
关键词:枣庄宜居生态

□ 李同道



坚持生态优先 推动绿色发展着力打造自然生态宜居宜业城市

□ 李同道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新理念,把“绿色发展”作为核心内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就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安全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这标志着我们党对治国理政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境界。围绕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枣庄市提出建设自然生态宜居宜业城市的目标。

一、建设自然生态宜居宜业城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自然生态宜居宜业”是一个有机整体。所谓自然,就是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努力让城市回归自然,留住原生态,彰显自然美,让市民崇尚自然质朴。所谓生态,就是按照环境生态、产业生态、生活方式生态的思路,努力打造生态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推行低碳生活方式。所谓宜居,就是要为市民提供舒适惬意的生活环境,使市民有自豪感、幸福感,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所谓宜业,就是要着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吸引更多的人来枣庄创业就业,提升人气、商气。之所以提出建设自然生态宜居宜业城市,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这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简短而又形象的几句话,深刻阐明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当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出现矛盾时,应该如何处理的重大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说明中讲了九个重点问题,其中三个问题是关于绿色发展的。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打造自然生态宜居宜业城市提供了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

其次,这是提升枣庄城市竞争力的客观要求。环境优势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直观体现。一座生态脆弱、环境恶劣的城市,不可能产生吸引力。枣庄作为鲁南山水绿城,境内山丘、河湖、水库众多,人均年度降雨量913.5毫米,属于北方的富水区,人均水资源是全省的1.2倍;市域森林覆盖率达到36.2%,是“国家森林城市”。枣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以墨子、鲁班等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中兴公司为代表的民族工业文化,以台儿庄大战、铁道游击队、八路军115师旧址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微山湖红荷湿地、抱犊崮、冠世榴园等为代表的生态文化,这些都是建设自然生态宜居宜业城市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把这些资源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就能够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改善投资环境,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集聚,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第三,这是解决当前环境问题的现实要求。近年来,枣庄市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随着城市转型进入攻坚期,资源枯竭、环境容量不足的问题逐渐显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生态环境作为最稀缺的发展要素,既要立足当前,下决心解决好突出的环境问题,更要着眼长远,认真思考城市朝哪个方向发展、如何发展的问题,把自然生态宜居宜业作为城市建设发展的首要目标和最终价值取向,努力把枣庄的环境保护好、城市发展好。

二、抓好建设自然生态宜居宜业城市的几项重点工作

建设自然生态宜居宜业城市不仅要解决好发展理念问题,更要解决好工作路径问题,坚持从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抓起,确保见到实效。

(一)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长远发展的最大本钱。2015年以来,我们在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的基础上,启动了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省级生态市创建工作。全市主要河流水质稳定保持三类水标准,在全省水质改善考核中,我市排名全省第二;截至11月底,“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167天,PM2.5、SO2、NO2浓度同比改善5.6%、20.8%、19.1%;治理塌陷地面积8925亩,实施破损山体治理项目4个。在此基础上,将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努力让老百姓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一是让天更蓝。加强大气污染治理,以工业废气、城市扬尘、机动车尾气为重点,抓好城市空气环境PM2.5和能见度监测;坚决关停30万吨以下小煤矿,对非煤矿山进行有效治理、有序关停,全面提升空气质量。二是让水更清。全面构建“治、用、保”系统推进的治污体系,加强对重点河流断面的污染防治与监管,加大污水处理厂改造和管网配套建设力度,强化羊庄水源地、周村水库等水源地保护,保障居民生产生活用水安全。三是让山更秀。建立区域山头名录,严禁开山劈石,加大破损山体修复力度,结合发展林果业和旅游业,一个山头一个山头治理,力争让每座山头重现绿色、形成景观。四是让地更绿。积极推进城市绿化、平原绿化及生态公益林建设,重点抓好采煤塌陷地的整治恢复,有效增加治理区内的林地、耕地面积,逐步恢复矿山生态环境。

(二)努力打造生态产业。当前,枣庄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只有把生态资源作为宝贵财富来看待,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促进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才能更好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有质量有效益的增长。在招商引资、新上项目过程中,我们主动抬高环保、安全、土地三个门槛,坚决拒绝破坏环境、危害安全、浪费土地的项目,不搞“挖到篮子里就是菜”。近几年,我们把这项工作摆在重要位置,SO2提前两年、COD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减排任务。“十三五”时期,我们将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下决心改造升级或者关闭关停能耗高、污染重的企业,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降低经济发展的能源资源和环境成本。

(三)统筹城市建设与管理。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体和主支撑。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我市城市框架已基本形成,但城市功能不完善、新老城区不协调、地下设施欠账大的问题还很突出。城市建设必须走内涵式发展的路子,一是功能要提升。坚持新老城区、地上地下、建设管理统筹发展,实施“水质提升、气化枣庄、热网扩容、电网改造、公交覆盖”五大工程,突出抓好海绵城市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背街小巷整治等重点项目,加快提升城市功能。二是基础设施要完善。抓住国家各项利好政策集中出台、加大投资力度的有利时机,认真谋划城际铁路、支线机场、运河港口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促进我市与周边地区的互联互通;进一步完善市域路网结构,实现BRT线网全覆盖,让市民出行更加便捷高效。三是文化要彰显。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要素特征,注重对历史文化遗址、老街区、老厂房的保护,打造中兴煤矿国家矿山公园、铁道游击队纪念园等文化项目,留下更多的历史文化记忆。四是改革要跟上。在这方面,我们进行了积极探索。比如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出台了实施意见和10个配套细则,进一步放宽了城市落户门槛,着力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教育、医疗、社保等问题,加快人口向城镇聚集。

(四)积极扩大就业创业。产业是提升城镇承载力、吸引力的基础,只有产业发展了,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创业就业。要依托枣庄区位交通优势,积极发展专业市场、现代物流、健康养老、金融保险等服务业,扎实推进“互联网小镇”、鲁南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为更多的“创客”搭建平台、提供载体。实施更加积极的创业就业政策,加大财政和金融扶持力度,广泛开展青春创业、巾帼创业、工友创业,发挥好枣庄创业大学和各类创业孵化基地的作用,促进青年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创业就业。

(五)抓好美丽乡村建设。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目前,我市12个镇纳入国家级重点镇,13个镇街成为省级新型城镇化示范镇,城乡环卫一体化覆盖所有村居,并被列为全省唯一的全域旅游厕所革命示范市。要继续推进生态文明乡镇、村庄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同时,加大教育、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力度,让农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三、凝聚全市上下建设自然生态宜居宜业城市的合力

建设自然生态宜居宜业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共同担责。政府是推进绿色发展的领导者,是第一责任主体,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同部署、同落实,强化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考核,树立发展是政绩、保护生态环境也是政绩的导向。各有关部门要树立“一盘棋”思想,形成各司其职、协调配合、行动一致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机制。企业担当着重要的社会责任,要强化自律意识,建立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新《环保法》对企业要求更加严格,要加强执法监督,加大处罚力度,提高企业违法违规成本。公民是推进绿色发展的主力军,要树立绿色生活理念,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政府、企业和公民是一个责任共同体,只要上下同心、众志成城、形成合力,建设自然生态宜居宜业城市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作者为中共枣庄市委书记)

猜你喜欢

枣庄宜居生态
相约天然氧吧 感受宜居“金匮”
山东枣庄:大白鹅“叫开”致富门
宜居的海底城市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宜居大化
宜居星球
枣庄探索公共卫生医联体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