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
2016-01-31邹慕蔚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辽宁沈阳110002
邹慕蔚(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辽宁 沈阳 11000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
邹慕蔚
(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辽宁 沈阳 110002)
目的 总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需求及相应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146例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并进行介入治疗患者的护理经过,总结护理体会。结果 146例急性心肌梗死行介入治疗的患者都取得了满意的手术效果,无围手术死亡。术中7例发生室颤,3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术后1例发生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有11例发生低血压,13例发生穿刺部位出血。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行介入治疗的患者采取系统的护理措施,可增加患者对手术的配合并减少术后并发症,增加手术成功率。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护理体会
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脉供血的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罪犯血管供应的心肌发生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而导致心肌坏死[1],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常发生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如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猝死等,如不及时开通梗死血管,患者心功能及预后都受到影响。随着介入治疗的广泛开展,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及时开通血管,挽救濒临坏死的心肌,保护心功能,已成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的首选。本文回顾了本科室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14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的护理经过,总结和完善了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选取我科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期间行冠脉支架植入术的146例患者,其中男性92例,女性54例,年龄27-76岁,平均62岁,其中单支血管病变78例,双支血管病变50例,三支血管病变18例.患者中前壁心肌梗死51例,前间壁心肌梗死21例,下壁心肌梗死36例,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12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26例。
2 护理措施
2.1术前护理
2.1.1术前准备:完善术前检查,包括血常规,血型,肾功,离子,凝血五项,心肌酶谱,18导联心电图。术前禁食,备皮,口服负荷量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留置针于左上肢建立静脉通路,必要时静脉注射替罗非班,连接心电监护,运送至导管室。
2.1.2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胸痛明显,很多患者有濒死感,患者入院后非常恐惧,同时急性心肌梗死的很多并发症如恶性心律失常,病情随时发生变化,患者对心肌梗死病情的不了解及对手术本身的恐惧,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都可能造成患者及家属不能很好的配合医师的治疗,甚至延误手术时机,导致病情恶化,危及患者生命,因此此时的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及家属的实际情况,简明扼要的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的经过及手术的作用,取得他们的理解和信任,使其积极配合手术。
2.2术中护理:患者护送至导管室后,应准备好除颤仪,急救药品,临时起搏器,密切监护患者的生命体征,心电图及有创血压,如出现室颤及低血压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应及时通知医师并协助处理。在术中也要倾听患者的不良主诉,对有焦虑恐惧的患者及时疏导,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2.3术后护理
2.3.1术后监护:急性心肌梗死术后患者送监护室持续监护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心电图,心肌酶谱的检测,注意观察心电图有无异常改变,患者有无再发胸痛,有无尿少,肢端湿冷,神志淡漠等低血压表现,穿刺部位有无出血和渗出,有无假性动脉瘤形成,双侧动脉搏动是否良好及均匀一致。
2.3.2一般生活护理:嘱患者多饮水,促进对比剂排泄,指导患者术后饮食,给予清淡,低脂,低胆固醇饮食,避免饱餐,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患者术后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及应用抗凝药物,要注意有无齿龈出血,穿刺部位出血及血肿及消化道及泌尿系统出血等。
2.3.3并发症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术后患者出现低血压是介入治疗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原因包括大面积心梗后心肌收缩力下降,术前禁食水,血容量不足及对比剂高渗及血管扩张等原因引起,因此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变化,必要时可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帮助患者度过心肌梗死急性期。术后尽快恢复饮食,补足血容量,并排除失血量大及腹膜后血肿可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少数患者在充分抗凝及抗血小板的基础上发生急性及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表现为胸痛再发,心电图出现急性缺血改变及恶性心律失常,应密切观察并妥善处理,随时做好除颤及急救准备,必要时需重返导管室[2]。术后穿刺部位的出血及渗出,多由于患者术后应用抗凝药物,同时加压包扎松解过早,或患者活动不当引起,应注意巡视,同时指导患者配合治疗,减少出血并发症。
2.3.4出院指导:急性心梗患者出院后应注意休息,坚持服药,要在出院时告知患者服药的方法,服药时间及注意事项,因患者需长期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应宣教患者注意观察有无皮肤黏膜出血,有无齿龈出血,有无排尿颜色变深及排黑便表现,并指导患者低脂清淡饮食,适当运动,定期门诊随访。尤其急性心梗的患者应强调支架术后有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及冠脉其他部位斑块进展的可能,因此要坚持服用抗血小板及他汀类药物。要对患者及其家属充分进行冠心病二级预防宣教,督促患者戒烟限酒,减体质量,规律生活,增加患者服药及随访的依从性。
3 结 果
146例急性心梗行介入治疗的患者都取得了满意的手术效果,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发生。术中7例发生室颤,3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与患者冠脉梗死的相关血管及心肌梗死的面积相关,经术中及时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并及时除颤后,患者预后良好。3例患者术中安置临时起搏器,术后恢复窦性心律后拔除。术后有11例发生低血压,与大面积心梗后心肌收缩力下降,术前禁食水,血容量不足及对比剂高渗及血管扩张等原因引起,经静脉补液及恢复饮食及应用升压药物后纠正。1例发生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及时发现后重返导管室处理,患者康复出院。13例发生穿刺部位出血,与患者过早活动及加压腕夹松解过早相关,及时发现后加压处理后出血停止,穿刺部位愈合良好。
4 讨 论
急性心梗患者急诊行介入治疗是心肌再灌注的确实有效手段,可快速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最大限度挽救濒临坏死的心肌细胞,保护患者的生命和心功能,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是目前挽救急性心梗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3]。急性心梗患者因病情危重,血管病变较重,围手术期及术中随时可能出现病情变化,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对急性心梗患者行介入治疗,应迅速做好各种术前准备,术中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通过对急性心梗行介入治疗的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增加急性心梗患者手术成功率,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心功能的改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1] 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4-162.
[2] 赵维龙,王祖禄.急性心肌梗死后冠状动脉无复流现象与室性心律失常[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8,12(4):310-312.
[3] 韩雅玲.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早期再灌注策略的再认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40(4):268-270.
R473.5
B
1671-8194(2016)20-028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