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宝素先生学术成就及其生平
2016-01-31南通市中医院江苏226001朱良春徐慎庠
南通市中医院(江苏,226001) 朱良春 徐慎庠
蒋宝素先生学术成就及其生平
南通市中医院(江苏,226001)朱良春徐慎庠△1
摘要:介绍蒋宝素先生名、字和刻书堂名的含义,他的老师王九峰的情况,他的著述《医略》、《问斋医案》的成书经过,赞扬他高尚的医德,表达对他深切的缅怀追思之情。
关键词:蒋宝素王九峰医略问斋医案医德
1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供电公司(江苏,226100)
先贤蒋宝素先生,被方志家尊为“著名医学学者,经史学者”,是谓看重其一生所有著述、医文兼修成果卓著而给予的评价和结论。另外,又因他在苏北兴化、江都一带行医,“声望卓著,民间素有‘扬州八怪’之称,位列‘淮扬九仙’即此之谓。后世又称为‘清朝十四名医’之一”。至于“清朝十四名医”之称乃有《问斋医案》存焉,后人搜集并编著《明清十八家名医医案》,清代有十四家之故。
其名其字
先生乾隆五十九年甲寅(公元1794年)生,江苏镇江丹徒人,出身岐黄世家。光绪五年《丹徒县志》载:“七岁丧母,恃祖母杨氏爱,恣意嬉游。”其父为之取“宝素”这样一个非比寻常的名字,“素”实指《黄帝内经素问》之素。志书紧接曰:“父椿田,以世医传其家,顾不取非分之财,家无储粟,忽病风欲死,炊烟几断。宝素时年十七,翻然省悟,自悔失学。侍父病痊,乃取《素问》、《灵枢》、越人、仲景诸书,昼夜读之。”这里应该说到先生的字“帝书”。《礼记·曲礼上》载:“男子二十冠而字,冠而字之,敬其名也。”《白虎通》说:“人所以有字何?冠德明功,敬成人也。”有人认为,字中称“帝”有忌讳之嫌,椿田公及其老师王九峰认为,自古人的名和字有意义上的联系,所谓“帝书”即黄帝之书《素问》,与名“宝素”取义一致,并行不悖。所以,我们认真研究这位先贤时,从他的名字获得文史知识,并可以了解到他一生的价值取向。至于后来蒋宝素先生又字“问斋”,乃深入研究《素问》之学的书房名,并以字为号。还有“快志堂”,即蒋公自撰刻书处的堂名,“快志”两字取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书经》对这段话也有解释:“不作无益害有益也。”他所撰写的著作,均由蒋氏快志堂刊刻,所以“快志”两字表明他著书的大旨,都能使读者“开卷有益”。识读他的名、字、号及刻书堂名也受益良深。
先生之师
蒋公宝素先生之师王九峰(1753-1815年),名之政,字献廷,九峰乃其号,乃医林之翘楚。光绪五年(1879年)《丹徒县志》载:“性颖善悟,复好读书。于岐黄家言,独得精髓,初游扬州即著。有显贵延视女病,不知其在室也,断为孕,且言必男。少顷,已剖腹出胎来示。大惊,耳遂聋,名益震。嘉庆中,奉征召,以重听辞免。一时南来名宦如费淳、铁保、陶澍诸公,皆乐与之交。聘访叠至,翰墨往来,名噪海内。终身无暇著作,门人各私集其方为《九峰脉案》,奉为圭臬,不绝于今。其从学者众,如虞克昌、李文荣(名冠仙,著《仿寓意草》、《李冠仙医堂》、《知医必辨》)、蒋宝素、米致五辈(按:尚有姜鐄,字松崖,吴县人。亦为九峰门人。著《医论》附经验要方),卓然一时,皆出门下。有小门生李欣园,私淑其学,尤得真传。”之所以全录这一段文字,一是王九峰经历了惊天骇俗之事,替一武官之未嫁之女诊病,断为有孕,武官旋即入内室逼问将女杀死,剖腹果然有胎儿,遂大惊而致失聪。二是有王九峰师“初游扬州即著”之事,实有随师苏北应诊前因,而有后来在苏北兴化、江都行医,“声望卓著”之果。三是深知老师诊务繁忙无暇著作,也深以为憾,反诘己身须勤奋著述,其《医略十三篇》即收有九峰师之医案。今查《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薛清录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冠名王九峰之著有《六气论》、《医林宝鉴》、《王九峰心法》、《王九峰临证医案》、《医案随笔》等10余种,均为抄本、稿本,其中具名或佚名均无考。《六气论》为民国二十三年抄本,仅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图书馆,从抄本流传规律看,确系江南医人,名曰“王九峰编”,恐托伪之作,唯见原抄本,抑或序跋俱全,方知端倪。《医林宝鉴》系乾隆六十年(1795年)本言明“王氏稿本”,殆非托名之作,且为诸抄(稿)本之最早者,现藏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图书馆。至于《丹徒县志》中所云:“一时南来名宦如费淳、铁保、陶澍诸公,皆乐与之交。”皆因王九峰师乾隆年间应诏为宫中御医,人称“王征君”。名宦与之交往当数费淳为时最长。费淳(1739-1811年)系浙江钱塘人。曾于乾隆六十年授江苏巡抚,嘉庆四年擢两江总督。铁保(1752-1824年)为满洲正黄旗人,嘉庆十年继任两江总督。陶澍(1779-1839年)为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得中进士,为科考事曾于嘉庆十五年任四川乡试副主考官,后于道光五年调江苏巡抚。王九峰已于嘉庆二十年去世,不可能与之结交。此说不实。
著书颇丰
蒋公宝素研修经、史、子、集,深得其要旨,其著《儒林正义》24卷,还有《诗略》、《文略》、《春秋贯》、《史略》、《儒略》、《将略》、《游略》各1卷等。医著如《医略》、《伤寒表》、《证治主方》、《关格考》、《人迎辨》、《诊略》、《医林约法三章》,后又撰《问斋医案》等。其医名掩过文名。其著作之宏富,学识之渊博,可与清代吴县张路玉、无锡沈金鳌、吴江徐灵胎、常熟缪希雍等诸公相媲美,但其事迹除《丹徒县志》、《盐城县志》有所记述外,医史文献疏于记载。直至1988年始由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医人物词典》收载其生平事迹,湮没遗漏,殊深遗憾!其长子小素,长孙安吉承其术济世,并参订医案,经多方查询,未能获其后人踪迹,亦憾事也!
蒋公宝素著《医略》最为坎坷曲折,其艰执著亦世上罕见。《医略》有序述:“共八十一卷,有草创之稿,有誊清之稿,凡三易。道光庚子(1840年)所刻《医略》十三篇,即誊清前十三卷稿也。值壬寅(1842年)兵燹(据沈渭滨主编《近代中国历史大事年表》载:“道光二十二年壬寅六月十四日(7月21日)英军六千余人攻破镇江),誊清、改定二稿皆失,唯存草创之稿,亦不全,尝置案头,每欲重为改定,奈四方就诊人多,居无暇日,为之怅然。同里赵云生见而奇之,以为经史子集言医,从未与方书合论者,遂付剞劂,以故次序颠倒,字句脱落,俱未能免,希同学谅之。”该书对每一病的病因病机、治则详加讨论,上自内难,下逮诸家,芟其芜杂,荟其精英,甚至《周礼》、《易经》、《说文》、《汉书》、《吕氏春秋》等语助义疏,并多引用其尊人《椿田医话》及其师《王九峰医案》,续以己意阐析作结,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医病理学之作。此书附关格考、人迎辨各一卷。今有34家图书馆存清道光二十八年戊申(1848年)镇江蒋氏快志堂刻本,镇江市图书馆有存。据《总目》载,清道光三十年庚戌(1850年)快志堂刻本,有《医略稿》67卷,殆为门人李天福参订,有26家图书馆藏,其中上海中医大学图书馆藏有刻本及抄本(残)两种。至于《医略稿》具体成书情况,可查阅该刻本序。天津中医药大学郭霭春教授编《中国医史年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出版)载蒋宝素著《医略》,1841年(辛丑)“原书李承霖《序》”。李承霖(1808-1891年)字雨人,号梁亭,江苏丹徒人。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年)恩科状元。状元公能在国事交困、诸事繁杂之时为蒋公作序,说明交情并非一般。
《问斋医案》乃蒋公积40余年临证实录而成,道光三十年庚戌(1850年)由镇江蒋氏快志堂初刻。此后在同治、光绪年间及民国初期,复由镇江快志堂、上海石竹山房、上海铸记书局先后刻印或石印再版。1989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点校印行。蒋公在自序里首先叙述整理刊刻医案的意义和目的:“医之原始于黄帝,咨于六臣(朱按:岐伯、鬼臾区、伯高、少师、少俞、雷公六臣出。六位之中唯岐伯之功独多,而爵位隆重,故尊为‘天师’。后世称中医为岐黄之术,即由此而来)。黄帝玄极之神圣也,六臣命世之鸿才也,然鬼臾区对黄帝之问,犹称臣斯十世,言习医经十世于兹矣。医盖若此其难也。帝与六臣平素讲求问难,以拯元元,所谓《内经》、《尚书》不载,儒者或不传。盖殷末周初,良医述黄岐之论,而《内经》出焉。《内经》以后五百余年,而有扁鹊设《八十一难》。扁鹊没,又五百余年而有仲景作《伤寒论》。仲景没后,《内经》大义日湮。汉魏以降,唐宋以来,名家竞起,方书充栋,求其与经旨全符者鲜矣。如真风、类风之错乱,阴暑、阳暑之不经,湿热、湿温之疏略,金燥、火燥之混同,相火、君火之无凭,六淫且昧其五,安问其余?此医案之所由作也。”接着指明:“医案五卷,分心、脾、肺、肾、肝五部,合火、土、金、水、木五行,共四十三门,令百病皆有所系,如日以系月,月以系年,先正其名,而后论治,类聚诸家之说,参以经史子集之言,别是非,定从违,必符经旨而后已,岂好辨哉。为去前贤白壁之瑕,以明圣经垂训之旨耳。”全书共载医案802则,选案均极精审,议论明快,说理透彻,遣药允当,颇多独到见解,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值得临床中医工作者学习师法。
蒋公挚友韩弼元先生为《问斋医案》作序。其序云:“观先生活人之多,则其术之精焉可知矣。是书为先生已试之效,其非空言无补又可信也。先生资禀绝人,于诸子百家靡不通,而于医学为尤邃。凡人精力所贯注,必有不可磨灭之处。是书必行于今而传于后,更无疑也,奚待余言哉!”韩公在序中谈及与蒋公交谊,其尊人得危疾“皆赖先生治之而获全”,作为多年知交的朋友,对其医术有深切体会。韩弼元(1822-1905年),字叔起,号公亮,江苏丹徒人。咸丰二年壬子(1852年)恩科二甲76名进士。官刑部主事,持正不阿,因上司判案不当,据理力争不得,叹道:“我不能杀人以媚人。”遂愤而辞官。虽经曾国藩、沈葆祯等多次竭力延荐,而终身不再从官。晚年主讲扬州梅花书院,潜心经学,教育生徒,主张阐明大义,不争论一字一句。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加员外郎衔,84岁卒,著述甚多。
高尚医德
据光绪五年《丹徒县志》载:“咸丰癸丑(1853年),(蒋宝素)寓江北沙沟镇,作《将略》、《伤寒表》、《证治主方》、《医林约法三章》、《五字经》各一卷。”为何“寓江北沙沟镇”?《近代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2月出版)有咸丰三年癸丑(1853年)片断记载:“一、三月十九日,(清军)率水师船只,在北固山大马头地方与太平军水营交战。二、六月十七日,太平军罗大纲等部焚毁镇江北岸清军营盘。三、苏松太道征收关税银两,以作江南大营及镇江各营兵饷。”其时,镇江设有多处营盘,难免战事频仍,而太平军进占多有扰民掠民、奸淫烧杀不良之举,所以,蒋公举家“寓居江北沙沟镇”,而致蒋氏快志堂刻书处散伙,光阴不再,上述著作均未见有刻本。其长子小素、长孙安吉无踪迹可寻,殆为迁徙江北之后之事。至于沙沟镇,位于兴化市西北隅,东与盐城、西与宝应接壤,始建于公元前206年(朱按:即汉高祖刘邦登基之年),乃“五县通衢”的中心古镇。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盐城县志》卷十二《人物志·流寓》载:“蒋宝素,家无储粟,不取非分财。虽善属文,不为谀慕酬应之作。精长桑之术,寓沙沟时,为人疗治无所取,箪瓢屡空,晏如也。”这段记录忠实地反映了蒋公的崇高医德。沙沟地处苏北里下河腹地,地势低洼,常有涝渍之灾,贫困者多,因此他“为人疗治无所取,箪瓢屡空”,即使如此“晏如也”,蒋公心境十分平静而安逸,是谓令人敬仰的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丹徒县志》又载:“同治六年丁卯(1867年),(蒋宝素)迁寓仙女镇,有归里志。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年)正月,适友人延其诊病,乃返城居胡宅相家,撄疾卒。年七十九。子三、孙七,半皆承家学,克绍先志,精于医。”所谓“撄疾”,按现在的说法叫做“接触性感染”,抑或罹致如“病毒性流感”之类疫病。作为医者,蒋公对病家的负责态度和精神,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实乃医中之壮士,永垂不朽!
深切缅怀
蒋公一生好学不倦,博闻强识,采撷百家,折衷至当,而又能抒发新意,颇多创见。其医技精良,医德高尚,求诊者踵相接,名扬大江南北。《问斋医案》毕其40年临床诊治之精华,付梓之后10余年当有更加精采而成功之作,无奈战事纷乱,未及暇顾,亦一憾事。即如此,《问斋医案》确对临床有指导和应用价值,且启迪良多。上世纪80年代初,我陆续发表了《谈蒋宝素治痰饮》(《中医杂志》1982年第2期),《谈蒋宝素治癃闭》(《黑龙江中医药》1982年第3期),《谈蒋宝素治痢之法》(《江苏中医杂志》1982年第2期),《谈蒋宝素先生治消渴》(《浙江中医杂志》1983年第3期),《谈蒋宝素的血症论治》(《吉林中医药》1983年第1期),《关于奇经八脉的临床应用》(《中医药研究杂志》1985年第4、5期),经过对蒋公学术和临床医案较为系统的学习,意犹感可发掘而深研的东西良多。近年也有一些专家学者发表了有关蒋公医案临床发挥的文章,但希望有识之士能对蒋公宝素先生的学术思想作系统研究,确能达到承先启后的良好作用。1993年10月,由于镇江市党政领导的重视和关心,江苏省中医学会的积极响应和支持,于蒋宝素先生逝世120周年之际,在镇江举行先生的学术思想研讨会。为了怀念蒋公对中医学术的卓越贡献,镇江市中医院捐资立碑,镇江市国画院朱庚成院长及名老中医沙一鸥先生热心筹划,奔走洽办,著名书法家李宗海先生,为我作为乡里之人拜撰的碑文挥毫。我在这次很有纪念意义的盛会上,激情溢言于表,向先贤怀念和无限崇敬的同时,也向镇江的父老乡亲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
如今廿年已经过去,当时怀念蒋公的盛会依然历历在目,而今经过继续搜集有关蒋公学术传承的多方面资料,整理成文,藉以继续追思故里先贤医技业绩,更加催人奋进!
·文献文摘·
中图分类号:K8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737(2016)02-0050-04
通讯作者△,E-mail:hmx197@126.com
收稿日期:(2016-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