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仲景用附子的临床体会*

2016-01-31上海医药大学上海201203王庆其

中医文献杂志 2016年2期
关键词:主治附子甘草

上海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王庆其



学习仲景用附子的临床体会*

上海医药大学(上海,201203)王庆其

摘要:作者较为系统地整理了张仲景运用附子的临床经验,包括附子的功用、配伍规律、用量、禁忌,结合作者学习仲景用附子的点滴体会加以论述。

关键词:张仲景附子临床经验

明代医家张介宾把“附子、人参、熟地、大黄”称为“药中四维”,其中“附子、大黄,为壶中大将军”。同时又说:“人参、熟地者,治世之良相也;附子、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近代医家恽铁樵善用附子,他说:附子最有用,亦最难用。因为难用,所以很多人不敢用,其实只要我们掌握它的主症、配伍、剂量、煎服法,就能发挥很大的疗效。

附子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的侧根。乌头与附子是附根与主根之间的关系。明代《彰明附子论》:“附子之品有七实,本同而末异,初种之小者为乌头(也就是主根为乌头),附乌头而旁生者为附子,又左右附而生者为鬲子,又附而长者为天雄(长在主根的下面),又附而尖者为天佳,又附而上者为侧子,又附而散者为漏蓝子。”根据其生长部位的不同,在古代有不同的名称,这些现代已经不用。现代临床只分附子、乌头,所谓鬲子、天雄、侧子、漏蓝子都可以统称为附子。按照《中华本草》中将附子的炮制分为四种:白附片是用食盐和卤水混合液浸泡后的附子,晾晒至表面有食盐结晶附着,成为“盐附子”;黑附片,又叫黑顺片,是白附片加黄糖和菜油制成调色剂染成茶色,再以清水漂洗至不再麻舌,取出蒸透晒干,即成;淡附片是取附子洗净,浸入食用胆巴水溶液及盐,再漂尽盐,加甘草、黑豆,水煮透晒干;炮附片是取砂用武火炒热,加附片炒至微黄。炮制后乌头碱大部分被破坏,有显著的强心作用,但镇痛作用减弱。乌头的镇痛作用强,如果剂量过大可以出现心律失常。各种炮制方法均能使附子的生物碱含量下降,而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是决定其毒性大小的主要因素[1]。

张仲景用附子共34方,其中《伤寒论》20方,《金匮》14方。以附子命名者18方,方名中无附子者16方。34方中,生用去皮者8方,炮用去皮者13方,炮用者12方[2]。现在临床用经过炮制的附子,张仲景书中生用者,取其辛温雄烈之气以急救回阳,治疗阴寒呕利,脉微欲绝,阴盛格阳,阳亡阴竭等危证。应用时或与生姜配伍(生姜可以解毒),或久煎以制毒性。一般阳虚重症生用、重用,阳虚轻症炮用、轻用,内服一般宜制用,外用一般用生品。

附子的功效

1.回阳救逆

代表方四逆汤,治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通脉四逆汤,治疗“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者”,这里的热是假热,内真寒外假热;白通加猪胆汁汤也是治疗此类病症。《本草经读》说:“附子味辛气温,火性迅发,无所不到,故为回阳救逆第一药品。”陈修园认为:“附子味辛性温,火性迅速,无处不到,故为回阳救逆第一要药。”现代研究显示,附子有强心作用,以及抗心肌缺血缺氧作用。章次公先生善用附子,他说“仲景是发明热病心力衰竭的第一人”,回阳救逆用附子有抗休克作用。附子经过加热处理之后,其毒性仅为原来的1/200,但其强心作用不被破坏。其强心的有效成分为去甲乌头碱,可以改善外周及冠脉血液循环,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排出量,扩张周围血管,降低外周阻力。

2.温阳利水

水为阴邪,阳虚之人气化失司,水液滞留,通过温阳加强气化达到利水的作用。如对于脾肾阳虚,不能化气制水,上逆凌心所致的“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汤主之。真武汤就是治疗肾阳虚,水液上逆凌心的重要方剂。有强心作用,右心衰竭的病人下肢浮肿,下肢淤血,可用此方。如果加苓桂术甘汤,温脾阳效果较好。《金匮要略·水气篇》载:“水之为病,其脉沉小者……宜麻黄附子汤。”“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大气”指元气,“气”指水气、邪气。元气一振,使水气得以转化。临床上胸水、腹水或者下肢浮肿,大多属于阳虚,或者肾虚,或者脾肾阳虚,或者肺脾肾阳虚,这种情况加入附子温阳利水,或者桂枝通阳利水效果很好。古代文献记载“附子主逐水也”,并不是说附子有利水的作用,而是附子通过温阳达到利水的效果。朱丹溪认为:“肥人多湿,亦宜少加附子以行经。”痰湿之体的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能力差的病人,对葡萄糖耐量下降,舌苔白厚腻,舌苔水滑,舌体胖大,加入附子起到利水湿,温经化痰湿的作用。

3.逐寒止痛

虽然附子止痛没有乌头好。但是《金匮》中治疗风湿的方剂都用附子,因此它对风湿痛的治疗比较好。桂枝加附子汤治疗“身体疼痛,不能自转侧”;白术附子汤治疗前证伴小便不利者;甘草附子汤治疗“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诸肢节疼痛”者。因此仲景治疗身体烦痛、胁下痛、胸痛、腹痛、头痛、痛经时都要用附子。现代研究:附子吸收后对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有麻醉作用,对黏膜、皮肤神经末梢先兴奋后麻痹,故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因此我在临床治疗血管性神经疼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先用活血止痛的药物,如延胡索、失笑散等,效果不好可以加入附子提高疗效,如果太热加知母,祛性取用。

4.益火消阴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少阴病,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妇人妊娠……腹痛恶寒,少腹如扇”。《金匮》用附子益火消阴,散寒止痛。张元素:“附子,温暖脾胃,除脾湿胃寒,补下焦之阳虚。”主要偏于下焦。一般外感寒邪用麻桂,内有真寒用姜附,这是仲景的经验。张山雷:“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他认为外寒内寒都可用,起到温阳通经的作用。北京医院张之南认为:附子对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有兴奋作用,可以治疗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阿迪森氏症、席罕氏病等。西医用激素,中医用温元阳、通行十二经脉的附子治疗。

5.温通散结

由阴寒内盛而导致的寒湿,可用附子。《金匮》附子粳米汤治疗“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粳米健脾,附子温阳散寒;大黄附子汤治疗“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薏苡附子败酱汤治疗肠痈,肠痈即为阑尾炎、阑尾脓肿。我用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盆腔炎、盆腔积液,效果满意。此病病机往往寒热交错,用薏苡仁消痈散结,附子辛热,辛者能散结。《金匮》中治疗肠痈尚未形成用大黄牡丹汤,肠痈已经化脓用薏苡附子败酱散,临床多两者合用,采用保守治疗阑尾炎持续三天形成的阑尾包块。我曾用两方合用治疗阑尾炎包块效果很好。阑尾炎超过三天就不能开刀,否则容易形成粘连,中医此时可以发挥作用。通过寒热并用,消痈散结,最终控制病情。《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讲:“《金匮》大黄附子细辛汤诚为开结良方,愚赏用以治肠积腹疼者甚效。”大黄荡涤肠胃,附子、细辛都是辛味,辛者能散结。

6.温脏安蛔

代表方乌梅丸。仲景用此方治疗蛔厥。五味俱备,杂合以治,其中附子、细辛可以麻醉蛔虫,最终排出体外。用乌梅丸加减治疗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有很多报道。这些病的病机大多属于寒热交错,较为复杂,用乌梅丸加减有一定治疗效果。

要之,附子有六大功用:回阳救逆,为强心回苏要药,治心力衰竭;助阳祛湿,为风寒镇痛药,治痛风、寒湿痿躄拘挛;通阳止痛,治胸痹、心痛、疝痛、神经痛;扶阳止泻,治虚寒泄泻,完谷不化;温阳利水,治阳虚水肿,痰饮喘嗽;强阳摄阴,治肾阳衰微,机体功能衰退。

附子应用的主要指征:①畏寒,四肢厥冷;②脉沉、迟、微、细;③舌质淡,或舌质紫暗,舌体胖,舌苔白腻或白滑。参考指征:①精神不振,但欲寐;②下利清谷,小便清长;③面色苍白,汗出脉沉;④口不渴或渴喜热饮不多;⑤腰膝酸冷,下肢浮肿;⑥关节冷痛。吴佩衡老中医用附子16字诀:身重恶寒,目瞑嗜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

附子的配伍运用

1.附子加干姜

功能回阳救逆,代表方四逆汤。主治少阴病寒化证,脉微细,但欲寐,自利口渴,四肢厥逆者。明·戴原礼《证治要诀》载:“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则性缓,得桂则补命门。”陈苏生先生说:“干姜加附子,增强回阳之功,用治心力衰竭。”用大剂量附子必须配干姜或生姜(1∶1),回阳救逆加干姜,温经散寒加生姜。一方面两者可以相得益彰,另外姜可以解附子毒性。现代临床用治中毒性休克、心肌梗塞、急性胃肠炎等。我曾治一慢性腹泻案,患者腹泻多年,消瘦面黄,神疲乏力,大便溏薄,手脚冷,舌质淡,苔薄,脉沉细。此脾肾阳虚,化源不足。处方:干姜、附子、炒白术、党参、黄芪、薏苡仁、白扁豆、补骨脂、肉豆蔻、石榴皮、木香、陈皮、葛根、炙甘草,上方加减化裁,治疗3月,大便基本正常,每天1-2次,气色明显改善,纳好。我认为,干姜重点温中阳,附子旨在助元阳,与健脾胃的药物相合,补火生土,对脾胃病治疗有很好的疗效。其类方有干姜附子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赤石脂丸等8方,均姜附合用。

2.附子加人参

功能温阳益气,代表方附子汤。主治少阴病,背恶寒,身体痛,手足寒,脉沉。张介宾说:“附子性悍,独任为难,必得大甘之品,如人参、熟地、炙草之类,皆足以制其刚而济其勇,斯无往而不利矣。”陈苏生先生说:“人参加附子,提高了救逆作用,可治休克虚脱。”颜德馨教授的经验“附子配生脉饮,附子振奋心阳,生脉饮养阴,共成复脉之师。”其有回阳复阴之功能,寓意深刻,诚经验之谈。现代临床用附子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慢性结肠炎、慢性肾炎、脏器下垂等。其类方有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等。宋·陈自明《妇人良方大全》参附汤与附子汤相类,功能回阳固脱。

3.附子加白术

功能温阳健脾祛湿,代表方白术附子汤。主治风湿相搏,兼阳虚湿重者,症见身体疼痛,不能自转侧等。张洁古云:“附子以白术为佐,乃祛寒湿之圣药,湿药少加之引经。”陈苏生经验:“白术加附子,增强温中之功,治脾虚泄泻。”如附子理中汤。现代临床用白术附子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坐骨神经痛、脾虚泄泻等。其类方有治疗风湿痹痛的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等。

4.附子加石膏

功能治风水恶风,代表方越婢汤加附子。主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自汗。赵养葵用附子与石膏配伍,治疗重症消渴。石膏清阳明之热,附子“辛以润之”,辛可气化津液,两者相伍,相激相成,寓有深意。《孙兆口诀》治疗风热头痛,舒驰远治疗重症痢疾。现代用于肺经蕴热,肾气虚寒,表虚自汗症;或者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等。

5.附子加桂枝

功能解表散寒,代表方桂枝附子汤。主治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脉浮虚。《伤寒溯源集》:“风邪,非桂枝不能汗解;寒邪,非附子不足以温经。”现代临床用桂枝附子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神经病变、胸痹真心痛、低血压等。章次公的经验,治疗失眠,“单纯用养阴安神、镇静药效果不佳时,适当加入桂附一类兴奋药每可奏效。”

6.附子加大黄

功能温通寒积,代表方大黄附子汤。主治寒实内结,胁下疼痛,腹满,大便不通,舌苔白润,脉沉弦而紧等。大黄苦寒泻下,治疗胃肠实热便秘;附子辛热,助阳散寒,治脾肾阳虚。二者相合,寒温并用,苦辛通降,治疗寒实证,为温下法之祖方。现代临床用大黄附子汤治疗急性胆囊炎、胆道蛔虫、胃脘痛、粘连性肠梗阻、溃疡性结肠炎、十二指肠壅积症、痢疾、尿毒症等急腹症。其类方有孙思邈“温脾汤”用附子、大黄、人参、干姜、甘草,功能温补脾阳,可攻下冷积。我在临床上治疗脾肾阳虚的慢性肾功能不全,方用附子、大黄、仙灵脾、黄柏、泽泻、黄芪、党参、丹参、薏苡仁、紫苏叶、川断、桑寄生、六月雪等,对改善肾功能及临床症状有较好疗效。

7.附子加麻黄

功能解表温经,代表方麻黄附子汤。主治水肿病肾阳不足者,一身悉肿,恶寒,舌苔白滑,脉沉小。近代医家赵嗣真经验:“熟附配麻黄,发中有补。”麻黄解表,附子助阳,一攻一补,助里阳而散肌表之水,治疗肾阳虚表有风水证,及气分病属阳虚寒凝者。现代临床用麻黄附子汤治疗急慢性肾炎、肿胀、肺心病、冠心病心律失常等。我近治疗一冠心病窦房结功能失调患者,心率45次/分,怕冷,面色萎黄,舌淡,脉迟。处方:麻黄、附子、甘草、黄芪、党参、丹参、桂枝、白术、茯苓,加减治疗2月,心率在58-65次/分,自觉症状也明显好转。其类方有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

8.附子加甘草

功能温阳益气调中,代表方甘草附子汤。主治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屈伸不利,痛处拒按,汗出恶风,苔白,脉沉等。附子与甘草相伍,一能温阳益气,调中补虚,二能补偏救弊,甘草缓附子之毒性。现代临床用治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痹证兼有心脏病等。其类方有四逆汤、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等12方。

除了上述配伍之外,后世临床常用附子的配伍方还有:附子加肉桂(附桂散),主治阴毒伤寒;附子加黄连(附子泻心汤),主治阳虚膈痞;附子加地黄(地附汤),主治血虚假热;附子加细辛(细辛散),功能温阳通窍;附子加当归(温经汤),主治血海虚寒;附子加芍药(真武汤),功能温中止痛;附子加黄芪(芪附汤),主治气虚自汗;附子加升麻,主治口舌生疮;附子加羌活,主治风寒头痛;附子加白芷,功能止牙齿痛等等。

附子的剂量

仲景用附子的剂量:用1枚(重约30g)者18方,用1枚半者1方,2枚者3方,3枚者3方,用1两者1方,用3两者1方(柯雪帆:1两≈15.625g)。

归纳仲景用附子剂量的经验:①用回阳救逆,不超过1枚;②用风寒湿痹剂量宜大,如附子汤用2枚,甘草附子汤用2枚,桂枝附子汤用3枚,白术附子汤用1枚半。③与甘草、干姜同煎可降低附子毒性。仲景用附子配甘草者18方,不伍甘草者13方,其中不用姜用蜜制甘草仅6方。《本草正义》:“附子之性急,得甘草而后缓;附子之性毒,得甘草而后解。”④配甘草、白蜜,甘润缓解。⑤配甘草、乌梅,酸甘化阴。

关于附子的现代临床应用剂量探讨,《中华本草》载,煎汤3-9克(炮附子),回阳救逆18-30g。内服多制用,外用多用生品。现代“火神派”医家吴佩衡、范中林、祝味菊、卢崇汉、李可等善用附子,剂量在30-100g,最多用至500g。四川王渭川认为,熟附片必须用至60g方有效。这些说法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祝味菊先生的经验值得借鉴:“未服过附子的初诊患者,可先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增加。”

附子的煎煮:附子毒性的主要成分为乌头碱及其衍生物,这类双酯型生物碱不稳定,在加热条件下会水解成毒性很小的单酯型生物碱和乌头原碱,进一步可水解成胺醇类生物碱,其毒性仅为乌头碱的1/4000-1/200。炮制过程中多次用水浸泡、漂洗、高温水煮,或高热爆炒或者微波加热等,可以促进其充分水解[3]。

煎服注意点:①久煎(宽水慢火)。先将附子(用15-30g者)单独先煎煮1-2小时(或以上),直至药液不麻舌为度,再加入其他药合煎;所加水必须一次加足,一般不中途加生水。②加姜(或者蜂蜜1匙)。凡重用附子,可根据病情加干姜或生姜同煎,既可制附子毒性,又增强温阳散寒作用。③1剂药煎2次,可以分多次服用,有反应即止。④使用大剂量附子时间不宜过长,尽量做到中病即止,见效收功,或者逐步减量。

附子的中毒症状及其解救:中毒症状表现为“麻、乱、颤、竭”,一般先见口舌唇麻,继之面麻,甚则全身麻木,痛觉消失,意识混乱,烦躁不安,心律失常,舌唇肢体颤动,语言含混不清,可见心源性休克,心房颤动,呼吸衰竭,甚至死亡。解救的方法:①催吐、洗胃。②应用阿托品、普罗卡因等药物。③中药解救,方用金银花30g,绿豆100g,生甘草60g,水煎内服;或者蜂蜜120g内服,必要时应用500g[2]。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附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87.

[2]林乾良,等.经方中药研究集成[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2:166.

[3]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83.

·名医经验·

中图分类号:R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737(2016)02-0036-04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王庆其全国名老中医工作室(2013);上海市中医药三年行动计划“丁氏内科学术流派裘沛然学术思想传承规律和模式研究”项目(编号:ZY3-CCCX-1-1001)

收稿日期:(2016-01-18)

猜你喜欢

主治附子甘草
炙甘草汤,适用于哪些病症
A Preliminary Study on Legitimacy Identification Standards for Unconventional Treatment Technologi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基于药品标准的维医制剂品种、主治和用药特点
佛医方剂的品种、主治和用药特点
附子品质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不同姜制附子中6种生物碱含量的比较
有毒的附子产值高
主治医的中国梦
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坐骨神经痛42例
炙甘草水煎液的HPLC-MS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