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传承在名老中医工作室中的作用与价值*
2016-01-31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203张冬钰茅建春肖臻陈昕琳田雨彭欣周卫东马超陈晓旭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203) 张冬钰 茅建春 肖臻 陈昕琳 田雨 彭欣 周卫东 马超 陈晓旭
论文化传承在名老中医工作室中的作用与价值*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张冬钰茅建春△1肖臻1陈昕琳1田雨1彭欣1周卫东1马超1陈晓旭1
摘要: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名老中医工作室的文化传承为例,阐释文化的具体内涵及人文精神的重要性,论述文化传承的作用与价值,以期补充学术传承的不足,为名老中医工作室传承模式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借鉴。
关键词:文化传承龙华医院名中医工作室价值
1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200032)
关于“文化”一词,历来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周易·贲卦》提出:“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又言:“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速改也。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这是目前已知最早关于“人文”[1]的论述,其中的“观人文以教化天下”也对“文化”一词有了一个最初却精辟的解释。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先生在其《什么是文化》一文中曾给出这样的定义:“文化者,人类心所能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可见,文化与“人”密不可分,这里的人不是指单一的个体,而是有着共同理想价值追求、生长于不同年代却能彼此欣赏学习、交流合作的一个群体。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以下简称龙华医院)是沪上著名的中医医院,在这里,曾经走出过黄文东、石筱山、顾伯华、陈大年、徐仲才、丁济民、陆瘦燕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医名家,他们为后辈传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的同时,也留下了无形而宝贵的文化财富。
2001年,龙华医院在全国率先成立了首批名老中医工作室,又先后于2004年、2005年、2009年、2011年、2013年分别成立了第二、三、四、五、六批名老中医工作室,共31个(胡建华、邵长荣、邹菊生、施杞、刘嘉湘、陈湘君、唐汉钧、陈以平、王育群、林水淼、王大增、陆德铭、邱佳信、朱培庭、马绍尧、姚乃中、林钟香、马贵同、吴银根、徐蓉娟、顾仁樾、周智恒、李祥云、陆金根、周端、徐振晔、王庆其、谢建群、陆瘦燕、夏翔、费兆馥)[2]。每一个工作室都是这样一个“文化群体”,是老中青三代人创新既往中医“师徒授受”传承模式,挖掘并继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的“优化组合”[3]。2010年,为了更好地完善名老中医工作室的建设,促进各工作室之间的学术交流,探索行之有效、可供推广的名中医学术思想传承方法和传统中医理论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发展之路,“龙华医院名中医传承办公室”应运而生[4]。它将各名老中医工作室有机联结起来,不仅推动了工作室彼此之间的学术交流,更促进了不同名老中医传承群体之间的文化碰撞与共融。
学术的传承是有形的[5],文化的传承则是无形的。名老中医之于我们,最宝贵的不仅在于学术,更在于文化,在于他们治学做人、修身处世的举手投足,在于他们淡泊不争、善利万物的精神境界。现将各名老中医工作室传承下来的文化财富分述如下。
治学业医,潜移默化
中医学广博兼容而又严谨精深,医者的一生实际上也是不断求索、不断学习的一生。当代著名中医教育家任应秋先生在《我的治学门径和方法》中提出“精读、勤写、深思、善记”四个治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可谓垂启后世。在这一方面,龙华医院内分泌科名老中医徐蓉娟教授堪称典范。徐教授幼承庭训,诊病以仔细认真而著名。每次应诊查房,她都耐心倾听诉述,躬身仔细查体,认真翻阅病史资料和检查报告,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她珍惜每一个学习机会,凡参加学术会议必由始至终,专心听讲做笔记。她与时俱进不懈进取,自学电脑并上网查阅资料,编书审稿,出题备课,无不亲力亲为。在她的影响下,她的学生和工作室成员们都兢兢业业,务求严谨治学,不敢有丝毫马虎怠惰,整个内分泌科在全院也是出了名的严格。这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潜移默化。这样的文化氛围对于中医学学术的发展、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都大有裨益。这是徐蓉娟名医工作室留给我们的文化财富。
身正为范,润物无声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教胜于言教”。上海市名中医、龙华医院风湿科名老中医陈湘君教授就是这样一位师长和医者。风湿病是一类慢性、系统性、全身性的疾病,病程长、病情复杂、难治愈。陈湘君教授看诊一个病人一般要花10-15分钟的时间,若是新诊病人要花半小时左右,先看一遍学生询问记录下的现病史,对有疑问的地方或疾病诊治关键点再详细问诊查体、辨证处方,最后还要交待中药煎煮方法和饮食禁忌。在陈教授处就诊的患者不仅有成年人,还有不少儿童。遇到这些小朋友,陈教授总是用慈爱的笑眼看着他们,问他们吃中药味道还受得了吗?听见难吃的回答会适当调整处方,听到他们说难吃但是会坚持吃,陈教授夸奖一番,并安慰他们会给他们开好吃一些的中药。这些饱含着人文关怀的言行,都看在陈教授跟诊学生们的眼里,更铭刻在他们的心上;这些看似细致平常的举动,仿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时刻提醒着学生们要给病人信心和希望,要践行医学的责任和使命,把关爱作为给病人开出的第一张处方。
除了对待患者坦率真诚,陈湘君教授对待学生们也是平等视之,关怀备至,尽力提携。有患者及家属送来感谢的礼物,陈教授总是分给跟诊的学生,自己不拿或只拿很少的一部分,令大家感动。点滴细节,勾勒出一位师长和医者的文化修养与情怀,影响着陈湘君名中医工作室和风湿科的每一位成员,使主动助人、关爱弱者成为了大家的习惯,也使风湿科成为医院培养医生“人文情怀”的优质科室。
面传口授,务在精诚
“与名中医面对面”是龙华医院的系列品牌活动,自2013年6月开展第1期起,迄今已连续开展了16期。这一活动旨在通过定期利用中午1小时左右的时间,让医院的广大师生和青年职工能有机会与久闻大名却素未谋面的名中医们面对面交流,聆听他们的成长历程,学习他们的行医经验。刘嘉湘教授是龙华医院德高望重的名老中医和终身教授,也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班指导老师、上海市名中医。他早年师从秦伯未、章次公、程门雪等老中医,“采各家学说之长,创肿瘤特色专科”,开创了现代化肿瘤治疗的新思路与新方法。刘师平日不苟言谈,参加第5期“与名中医面对面”活动时却打开了话匣子,将自己宝贵的临床经验、学术观点及为人处世等心得体会悉数传授给大家,可谓精诚所至,毫无保留。他特地总结了数条中医学习经验与大家分享,不仅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学中医理论,关键多做临床;习经典著作,善于总结规律;熟记方与药,临证灵活运用;有计划学习,分类整理归纳;尊师且重道,记录医话心得;多跟师抄方,勤思考不耻问;汲各家学说,继承创新发展;勤整理医案,提高撰写水平;学术应真实,避免弄虚作假。”这九十九字箴言和刘师坚信中医的态度牢牢地刻在与会学生们的心头,让他们感受到“聆听心法,如获至宝”的喜悦与感动,这种喜悦与感动恰是升华理性之局限的感性,是弥补知识之不足的方法,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翰墨情怀,崇德载道
古语云:秀才学医,笼中捉鸡。意思是医学与文学常常是互通的,医者通文,儒生也常常懂医或学医更易。儒之大者范仲淹更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感慨,体现了医者与儒者有着共同的情怀与追求。苏东坡、辛弃疾、曹雪芹……这些耳熟能详的大文豪、诗人与艺术家,同样在医学方面有很深厚的造诣,或集良方于民间,或融药名于诗词,或于诊脉辨治颇为熟稔,堪称医文俱佳,医艺双栖之士。上海市名中医王庆其教授也是这样一位医者和儒者。王庆其教授是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导师等,师从著名中医学家方药中教授和国医大师裘沛然先生。他精研《内经》,能诗善文,工于书法,著有《内经临床医学》、《内经临证发微》、《黄帝内经鉴赏辞典》、《杏林散叶——王庆其医话医案集》、《杏林散墨——王庆其行书作品集》、《国医大师裘沛然人学思想研究及诗文赏析》等多部作品。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载体,而书法则是汉字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王教授潜心书法,常常借书法以修养身心,借书法以咏怀感悟,借书法以明志达德,并撰诗文以载道,令旁人无不抚掌赞叹,钦羡不已。在翰墨书香中,在汉字横竖撇捺的风骨中,中华文化被中医人无声地传承着,“医文相长”也成为王庆其名中医工作室成员们的共识。
慕古开明,止于至善
中医药的发展,离不开传承和创新两大主题。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亦是如此。先秦百家,医易同源是一种文化;魏晋风度,道医辈出是一种文化;盛唐气象,由佛而医是一种文化;金元明清,流派纷纭、医儒互通亦是一种文化。时代变迁,中医学也随之融入成为时代的一部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遵古不泥古,创新不离宗,龙华医院施杞名中医工作室成员王拥军正是将现代医学研究思路与方法引入中医学的楷模人物。王拥军教授现任龙华医院科研副院长,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所长,他继承石氏伤科及老师施杞教授的学术经验,结合现代医学理论,根据“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痰瘀兼顾,肝脾肾同治”的辨证理论体系,确立“益气化瘀,标本兼顾”治疗骨退行性病变的法则;通过大量临床研究,系统总结出“调和气血、补益肝肾”为治则的多首方剂,开发中药新药,建立起“恢复筋骨平衡”的防治思想。王拥军带领的团队科研实力雄厚,17人次先后获得国际青年学术人才奖,团队先后荣获国家教育部创新团队、上海市工人先锋号、上海高校首批创新团队等荣誉称号。慕古固然可贵,开明才能持续发展,创新精神与创新文化理应成为中医药文化的一部分。正是兼容并蓄、开明进取、止于至善的文化氛围,让施杞名中医工作室和王拥军科研团队取得了诸多殊荣,这样一种文化也应当在这个时代被更多的名中医工作室借鉴和吸纳。
从严谨治学到仁爱待人,从精诚传授到兼通文墨,从继承前贤到开拓创新,文化传承在名老中医工作室中的作用与价值不言而喻[6]。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传承的本质是师生之间的真诚交流,是师生共同探求真理的过程,而文化则是一种氛围,一种无形的力量与无声的鞭策。高明善教的老师,好学颖悟的学生,加之积极进取的团队,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将是瓜熟蒂落与水到渠成的必然。
参考文献
[1]赵红梅.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研究概述[J].哲学动态,1998,(11):9-12.
[2]肖臻,马超,陈昕琳,等.名中医工作室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29(3):91-94.
[3]庞海莉,郑锦,茅建春,等.论中医药传承模式的演变与创新[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7(3):110-113.
[4]茅建春.关于中医传承模式的探讨[J].中医药导报,2011,17 (5):4-5.
[5]王映辉,张润顺,吴洁,等.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模式探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6):417-418.
[6]王春林.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广西师院学报,2000,(3):21-24.
·经典与临床·
Effect and Value: Discussion on Cultural Heritage in Workshops of Prestige Veter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octors
ZHANG Dong-yu, MAO Jian-chun1, XIAO Zhen1, CHEN Xin-lin1, TIAN Yu1, PENG Xin1, ZHOU Wei-dong1, MA Chao1, CHEN Xiao-xu1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203, China 1.LONGHUA Hospital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0032,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s to exemplify concrete inner meaning and importance of humanism by workshops of prestige veteran TCM doctors in LONGHUA Hospital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 Also, it is to discuss roles and value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order to refine the academic heritage, to provide experience for further perfection of pattern in the workshops.
Key words:culture; heritage; LONGHUA Hospital; workshops of prestige veter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octors; value
中图分类号:R-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737(2016)02-0033-03
*基金项目:上海市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中医药传承创新平台建设项目(编号:ZY3-CCCX-2-1002)
通讯作者△,E-mail:mjczyczx@163.com
收稿日期:(2015-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