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县水稻生育期病虫害防治策略初探
2016-01-31赖水根
赖水根
(常山县农业局植保站,浙江常山 324200)
常山县水稻生育期病虫害防治策略初探
赖水根
(常山县农业局植保站,浙江常山 324200)
对比常规以病虫发生为基础的水稻病虫防治策略,分析保护水稻生育期为基础的水稻病虫害的新防治策略的优势。在水稻病虫发生种类和农药品种与作用特点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通过生育期保护策略进行水稻病虫害防治,可省工省本,并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水稻;病虫害;防治策略;生育期保护;稻虱的田间代次;常山
进入20世纪90年代,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种植制度发生了较大变化,双季稻面积大幅减少[1],单季稻种植面积大量增加。1980—2008年,浙江省单季稻种植面积比例从14.65%上升到82.96%[2],直播稻面积大幅增加[3-4],单季稻与双季稻并存,茬口复杂。单双季并存造成了病虫害发生代数不齐,规模化种植造成了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发生了较大变化。稻曲病、稻纵卷叶螟危害有所加重[5]。水稻田常用农药品种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甲胺磷等有机磷农药禁用;新烟碱类和双酰胺类等高效、内吸性或持效期长的农药推广应用,对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发生了较大变化;再加上劳动力成本逐步增加,农业劳动人口逐渐老龄化[6],种植的规模不断增大等因素,改变了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方式。在政府要求农药减量使用的大前提下,如何减少病虫害防治的施药次数,减少农药的使用量,提高施药效果,降低人工成本成为热点课题,为此,笔者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提出了新的病虫害防治策略,来确定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时间。
1 常规病虫防治策略及其特点
1.1 本地病虫害的发生规律
近几年来,本地虫害以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为主,病害以纹枯病、稻瘟病和稻曲病为主。但稻瘟病只要选择了抗病品种种植,就不会出现稻瘟病。稻曲病在正常雨水状态下,只有小部分易感品种发病。
1.2 病虫害高峰期防治策略
自从农药推广使用以来,农药的性能得到了不断的提高,而病虫害防治的策略却没有改变。在虫害的防治上,一直坚持的是高峰期防治策略,各县市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虫害高峰期的预测。病害方面一直坚持的是发病初期打药的原则。
1.3 高峰期防治策略的缺点
高峰期喷药防治的策略,是在以往单纯的早、晚稻种植模式下,在以有机磷、有机氮农药为主的时期形成的,这在当时是科学的。1)单纯早、晚稻种植模式下,主要害虫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的高峰期比较集中,来势凶猛。病害的防治适期也相差不多。2)有机磷和有机氮农药的有效期短,大多数农药的有效期都只有3~5 d;因此,只能在虫害的高峰期打药。而病害的防治药剂,不仅有效期短,防治效果也不理想。如防治纹枯病的井冈霉素,打1次药,病情停顿3~5 d。3~5 d后病情继续发展。这样就只能在病害的发病初期就开始打药,并且一季水稻要多次用药。
但是目前水稻的种植模式已经改变,田间从3月底开始一直到7月底,都断断续续有人插秧或者播种。虽说大户经营,相对集中连片。但各大户选种的品种各有不同,播种时间也不统一,加上散户的插花田也不少。在整个水稻生长季节,田间各种生育期的水稻都同时存在。这样,各类虫害的高峰就很难把握。比如插秧早、田间郁闭程度高的,着卵期一定比插秧迟、田间郁闭程度低的早。病害按照以往的防治指标,出现的时间也大不相同。在这种状态下,如果一定要寻找虫害的高峰期打药,就很可能会打空。既浪费了农药,增加了环境污染,也增加了防治成本,降低了防治效果。
2 新型病虫防治策略
2.1 新型水稻病虫害防治策略的特点
新的病虫防治策略是不根据虫害的高峰期施药防治,而病害也没有必要在发病初期就打药控制。比如纹枯病的防治,用现在的阿米妙收等,打药以后,病情的发展立刻停顿,20 d看不到新病斑的出现。因此,纹枯病只要在垂直发展前打药,就能够达到防病的目的。
虫害不在高峰期打药也能控制它的危害,主要原因是现在推广的新农药,有效期大大延长了。以往杀虫双打药后,最多1周,二化螟就能重新侵入为害。而现在的氯虫苯甲酰胺等,打药后,20 d内找不到新蛀入的二化螟。有了20 d的防效,就没有必要在高峰期打药了,可以采用生育期保护的策略,来实现植保的目的,打药的目的不在杀虫和控病,而是为了保护水稻,而水稻并不是整个生长阶段都需要保护的,要找出重点期进行保护,不是重点期,就采用一些农业措施和生物控制技术加以解决。这样,一季水稻的打药次数就大大减少了,这也符合了农药减量使用的要求,既减少了环境污染,也增加了农业效益。
2.2 水稻生育期病虫害防治的策略
要采用新的生育期保护策略,首先要改变旧的植保观念。旧有的植保观念认为,植保就是消灭害虫,控制病害,打药次数多一点没关系。而新的植保策略,讲究的是保护水稻,只要水稻的产量不受损失,就允许病虫害的存在,打药次数越少越好。
下面根据本地的病虫害发生特点,详细介绍一下新的水稻生育期保护的策略。针对常山县的病虫害发生状况来讲,按水稻的生育期,将病虫害防治分为3个时期:插秧到田间郁闭期、田间郁闭期到破口前期、破口前期到成熟期,分别称为病虫害防治的准备期、病虫害防治的重防期、病虫害防治的终结期。
2.2.1 病虫害防治的准备期
病虫害防治的第1个时期是从插秧(播种)到田间郁闭期,在这一时期,水稻还处在营养生长期,自我补偿能力极强,轻微的病虫为害,不会造成大的产量损失。在这一时期,如果没有稻瘟病叶瘟的出现,一般情况下是不需要去喷药防治的。但也不能掉以轻心,要做好各种病虫害防治的准备,并积极主动地采用一些农业措施,减轻或减少各类病虫害的发生。因此,把这一时期叫作病虫害防治的准备期。
有人担心,如果早稻1代二化螟发生量大,或者是纹枯病发病率高的情况下,这一时期不打药是否可以?可以这样认为:生育期保护的策略,是一定要和栽培上的肥水管理,或者其他农业措施,或者生物防控技术相结合的,如果过度偏施氮肥,生育期保护策略自然保护不了。对于二化螟,目前我们采取了一些生物防控技术,二化螟的发生量已经大大减少。对于纹枯病,只要磷钾肥搭配合理,发病率就不会很高。二化螟在这一时期主要在基部的叶鞘上蛀食,叶鞘被蛀,健康部分会去补偿,损失不大。在这一时期,纹枯病的发展也只在基部,对水稻整体的生理功能影响也不大。
对于这一时期的二化螟可以采取插秧时带药下田和在喷除草剂时带药,降低它的为害程度。田间茎叶处理的除草剂,一般情况下,最合理的施药时间是在主茎5叶时,或者提前一点,在这个时期带下防治二化螟的药剂和防治纹枯病的药剂,基本上可以保护水稻20 d。
在这一时期,如果遇有卷叶螟高峰,可以不必施药,稻纵卷叶螟在这一时期为害对水稻没有损失。除了二化螟和卷叶螟外,如果是中晚稻,主要的害虫还有稻虱。不管是褐稻虱还是白背稻虱,在这一时期都是刚刚迁飞入田的时期,发生量再大的年份,在这一时期都不可能造成太大的危害。
2.2.2 病虫害防治的重防期
病虫害防治的第2个时期是从田间郁闭到破口前期,这一时期是水稻的幼穗分化期,也是生育期保护的重点。因此,这一时期叫病虫害防治的重防期。这一时期水稻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状况与防治策略分别描述如下。
二化螟。在水稻郁闭期前二化螟基本上都在叶鞘内蛀食,除了少量侵入特别早的以外,对水稻整体的损失是不大的。对郁闭期前的二化螟要采用一些农业措施(如秧苗带药下田等)和生物防控技术加以防控,这就消灭了侵入早、危害重的那部分二化螟。留下的部分二化螟不必寻找一龄高峰期打药,而是把打药时间后延到田间郁闭以后再打药,同时兼治纹枯病和稻飞虱。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有些农药对二化螟大龄幼虫杀伤力不高,生育期保护策略是否还适用?如果二化螟为害率高,在郁闭期的一次打药就相应提前一点。仍然不是看高峰,而是看水稻的生育期。田间还没有郁闭的,水稻还在快速的分蘖期,一般情况下二化螟不会造成太大的损失。对大龄二化螟幼虫杀伤力差的问题,可以尽量选用新的高效的农药。
笔者在多年的工作经历中发现,如果郁闭期前丛枯鞘率低于10%,残留下来的二化螟不多,对水稻的产量损失不大。因为,只要没有过度的滥用高毒农药,田间的自然生态就相对合理,二化螟的天敌种群有比较理想的发展,这些天敌能够将田间二化螟的量降到生态容忍的程度。许多农户在1代二化螟发生量低的情况下,没有防治,田间基本上没有产生二化螟的为害。这种例子较多,以至于有农户就认为二化螟是不需要专门防治的。2代、3代的二化螟已经没有明显的高峰,单季晚稻和晚稻前期的二化螟枯鞘率,一般情况下更低。因此,对于二化螟,在前期采用了一些辅助措施的情况下,采用新一代的农药,只要在郁闭期后打1次药,再在破口期前打1次药,就完全可以控制二化螟的为害了。
稻纵卷叶螟。稻纵卷叶螟在这一时期为害有一定量的损失,但也不是很大。根据调查,株卷叶率在30%以内,基本上不构成产量的损失。只要在郁闭期后打1次药,就算没有打在高峰上,株卷叶率超过30%的可能性都不大,少量的白叶应该允许。
稻飞虱。主要有褐稻虱和白背稻虱,灰稻虱除了传病以外,危害并不大。如何掌握稻虱的发生规律呢?对于中晚稻,从插秧到水稻收割,可以依据水稻的生育期把稻虱的发生和发展分为4个时期:第1个时期是从插秧到田间郁闭期,这一个时期叫稻虱的迁入期,田间的发生量一般不会很大,因此,没必要作专门的防治。第2个时期是从田间郁闭到水稻孕穗的中后期,一般在破口前10 d左右。这一时期田间稻虱的虫口一部分来自于外面的迁入,一部分是早期迁入的虫口繁殖的下一代。因此,把这一时期叫作虫口的倍增期。发生量大的年份,在这一时期的虫口量也很大。发生量少的年份,在这一时期问题仍然不大。第3个时期是从破口前10 d到水稻齐穗期,这一个时期是田间稻虱虫口增长最快的时期,把这一时期叫稻虱虫口的爆炸期。原因是在虫口倍增期有大量的短翅型成虫产生,而短翅型成虫是主要的繁殖成虫,产卵量很高。一只短翅型成虫,产卵量往往在1 000粒以上。根据调查,从倍增期到爆炸期,稻虱的增长量可达150倍以上。因此,对于浙江地区来讲,任何品种的中晚稻,如果前面没有对稻虱进行过防治的,在虫口爆炸期前一定要防治1次,不能等到齐穗后看到田间稻虱量很大了,再去喷药防治,这就错过时机了。第4个时期是从水稻齐穗到成熟,这一时期叫稻虱虫口的稳定期。在这一时期,稻虱虫口的增加量不会很多,但假如前一个时期没防治好,在这一时期就有可能倒伏,我们看到的倒伏现象大多发生在这一时期。
这样划分稻虱的代次,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个水稻生育时期稻虱的基本状况,在防治上更有参考意义,面上的代次在田间防治上是没有多少参考意义的。不同时间移栽的中晚稻,田间稻虱的代次是不会一样的,各类稻田在防治时间上不能一刀切。
从稻飞虱的增长规律来看,在稻虱的倍增期开始前,也就是水稻的田间郁闭期后打1次药,然后在稻虱的虫口爆炸期开始前,也就是破口前10 d,再打1次药。就能有效地控制稻虱的危害。最重要的是爆炸期前的1次打药,完全打在了点子上,这个打药时间也是和二化螟的生育期保护策略的打药时间一致。
病害。纹枯病一般情况下,都是从田间郁闭以后才开始发生发展的,除非过度偏施氮肥。以往的防治策略,是要在发病初期就用药防治的,但是近几年推广的新农药,性能已远远优于以往的井冈霉素。如果在不偏施氮肥的状况下,用最近几年推广的新农药,只要在水稻郁闭期后打1次药,再在破口前打1次药,就完全能够控制纹枯病的危害。
稻曲病在破口前10 d左右打药,正好是最佳防治期。稻瘟病只要采用抗病品种种植,就可以避免稻瘟病的危害。最近几年在本地稻瘟病较重的原因,是感病品种种植面积较大造成的。稻瘟病如果在郁闭期前出现叶瘟,应该要立即喷药控制叶瘟。而且如果所种植的品种感病程度高的话,打一次药还不够。因此,如果出现了稻瘟病,就不能单纯地采用生育期保护法了,要具体情况具体定。还有其他不常见的病虫害发生时,也要根据情况,及时打药。
2.2.3 病虫害防治的终结期
第3个时期是从齐穗到成熟期,也称终结期。在这一时期产生虫伤株损失最大,破口后新产下的卵块,孵化率和孵化后的成活率都不高。由于最近几年水稻磷钾肥用量的增加,稻株变硬,再加上一些生物防控技术的使用,破口后孵化的二化螟为害率极低。因此,只要前期二化螟防治好,后期二化螟所产生的损失可以忽略,卷叶螟在这一时期为害,也可以忽略不计。
如果在重防期防得好,在终结期就不需要再防治了。但如果秋季气温高,稻飞虱回迁虫量大,仍需注意稻飞虱的防治。
3 小结与讨论
综合水稻一生各类病虫害的防治特点,可以看到,郁闭期后和破口前10 d是2次最佳的打药时间,只要在这2个关键点上,扎扎实实地做好防治工作,并选准农药,合理施用,就能很好地保护水稻的一生。如果前期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发生量不大,施肥也比较合理,纹枯病的发病率也不高,稻瘟病、白叶枯病等不常见的病害也没有发生的情况下,还可以省掉郁闭期后的1次打药,整个水稻生育期只在破口前10 d打1次药就行了。
采用生育期保护的策略来确定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时间,打药次数少了,难免会有少量的病虫为害,而少量的病虫为害,是应该允许的。因为,水稻有极强的自我补偿能力,一株受损,群体很快就会补偿,少量的病虫害不会造成水稻产量的损失。而打药时对水稻产生的碰伤、擦伤和压伤,也会造成一定量的损失。要权衡利弊,并重视对环境的保护。
相比以往高峰期打药的防治策略来讲,生育期保护法防治次数大大减少,防治的时间心中有底。既可以避免空打药而浪费,又能让自己的生产计划得以从容落实,对一个水稻种植大户来讲,生产管理就变得容易得多。
[1] 段居琦,周广胜.我国双季稻种植分布的年代际动态[J].科学通报,2013,58(13):1213-1220.
[2] 陈风波,马志雄,陈培勇.农户水稻种植模式选择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四个省的调查[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1(3):62-73.
[3] 强刚.长江中下游地区直播稻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南方农业,2015,9(18):36-37.
[4] 郑克武.客观面对直播稻的迅速发展研究掌握直播稻的稳产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2009(1):59-61.
[5] 王艳青.近年来中国水稻病虫害发生及趋势分析[J].南方农业,2006,22(2):343-347.
[6] 周宏,王全忠,张倩.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与水稻生产效率缺失[J].中国人口科学,2014(3):53-65.
(责任编辑:张才德)
S435
:B
:0528-9017(2016)12-2008-03
文献著录格式:赖水根.常山县水稻生育期病虫害防治策略初探[J].浙江农业科学,2016,57(12):2008-2010,2013.
10.16178/j.issn.0528-9017.20161223
2016-10-17
赖水根(1962—),男,浙江常山人,助理农艺师,从事水稻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