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黄帝内经》喘证理论及临床应用*
2016-01-31孙景环周天寒李远梯
孙景环,周天寒,李远梯,刘 驯
(重庆市江津区中医院,重庆 402260)
略论《黄帝内经》喘证理论及临床应用*
孙景环,周天寒,李远梯,刘 驯
(重庆市江津区中医院,重庆 402260)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对喘证描述详细,但其内容较分散且仅有病而未有治法。笔者根据《内经》原文,对喘证的病因病机进行归纳,因六淫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欲久病、痰饮瘀血等病因引起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气无所主而发。根据相关原文,总结喘证在五脏和胃肠二腑不同证候的症状、治则、治法,根据临床运用经验进而列出其治疗方药。故总结了《内经》对喘证的论述,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丰富、完善了本病的中医治疗理论,为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黄帝内经》;喘证;辨证论治
喘证是指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常见病证。临床也多为某些急慢性疾病的主要症状。其根源发于《内经》[1],其对喘证就有较多论述,称其为、喘、喘息、喘呼、喘逆、肩息等。《内经》对喘的记载奠定了其理论基础,自古以来都在指导和启发临床,现将其对喘证论述进行探讨如下。
1 病因
1.1 六淫
对于六淫致喘,《内经》提到了风、寒、暑、湿、燥、热邪。寒为阴邪,外使腠理闭塞、内令肺气郁遏而致喘息。如《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岁水太过,寒气流行……甚则腹大胫肿,喘咳。”风热为阳邪,其感于风热者,内犯于肺,肺气壅实,清肃失司。如《素问·通评虚实论》:“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素问·太阴阳明论》:“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阳受之则入六府……入六府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因暑为阳邪,其性炎上,易伤津耗气,肺为姣脏,不耐其热,上扰气道为喘,如《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岁火太过,炎暑流行,金肺受邪。民病疟,少气咳喘”及《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暑,汗,烦则喘喝。”湿为阴邪,易困脾而化痰生饮,痰饮流注肺脉上于肺,阻遏肺气则为喘[2]。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太阴之复,湿变乃举……咳喘有声。”其因于燥者,燥为阳邪,易伤肺金,肃杀太过,肺气上逆为喘。如《素问·气交变大论》曰:“燥气流行,肝木受邪……甚则喘咳逆气。”
1.2 情志
《素问·经脉别论》说:“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有所堕坠而恐者,伤筋损血,故喘出于肝。肝气淫则害于脾,木乘土也。惊则神越,心无所倚,神无所归,气乱胸中,故喘出于肺也。
1.3 饮食
《素问·通评虚实论》曰:“气满发逆……则高梁之疾也。”是说过食膏梁厚味,痰湿内生,阻滞气机,可引发“气满发逆”的喘证。《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味过于甘,心气喘满。”唐·王冰注曰:“甘,多食之,令人心闷。甘性滞缓,故令气喘满。”另外饮酒或饮水过度,内伤脾肺,痰湿内停,阻滞气机,肺失宣发,肺气上逆而喘,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而大饮,则气逆。”
1.4 水饮
肺为水之上源,水饮内停,肺宣发失司而喘。如《素问·水热穴论》曰:“故水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素问·平人气象论》说:“颈脉动喘疾咳,曰水。”水饮停于脾胃,脾升水湿上肺,肺失宣发而喘咳,如《素问·示从容论》曰:“喘咳者,是水气并阳明也”及《素问·至真要大论》亦曰:“饮发于中,咳喘有声。”
1.5 瘀血
《素问·逆调论》曰:“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络脉逆也,络脉不得随经上下,故留经而不行。”呼出为息,兼有喘声,是肺络留经而不行不利引发。《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肝经瘀血,导致肺宣降失常而喘。
1.6 劳伤
凡人劳累、惊恐以及或动或静,经脉血气都要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化。如《素问·经脉别论》所言“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劳则气耗,不足则息。《素问·举痛论》“劳则喘息汗出。”
2 病机
《素问·调经论》:“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通过其描述可以概括出喘证分为虚实两类,虚喘多为脏气亏虚引起,可见《素问·举痛论》“劳则喘息汗出”,《素问·玉机真藏论》“喘息不便”。虚喘可见由外邪、痰浊引起,其症状可见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气粗声高等。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喘粗为之俯仰”,《灵枢·本神》的“肺藏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等。
总之,喘证的病因病机很复杂,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欲久病等均可成为喘病的病因,引起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气无所主,发为喘病。
3 辨证论治
3.1 肺
3.1.1 肺实喘
(1)肺寒喘:寒邪伤肺,肺气壅逆而致喘。如《灵枢·五邪》:“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喘动肩背。”风寒束表,外伤皮毛,腠理闭塞,则肺失宣发,肺气上逆,故症状见“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喘动肩背”。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治宜散寒宣肺平喘。《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可用《伤寒论》[3]麻黄汤。
(2)肺热喘:热邪壅滞肺气而喘或外感风热暑热犯肺可以致喘。外邪入里化热,肺气郁热,肺气上逆而喘。如《灵枢·五阅五使》“故肺病者,喘息鼻张”,或因邪热炼液成痰,痰热壅肺,肺气滞于胸作喘;痰热扰及心神则烦,即《灵枢·经脉》的“上气喘喝,烦心胸满”[4]。《素问·刺热》云:“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痛走胸膺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云:“阳胜则身热……喘粗为之俯仰。”可见,肺热喘有喘促气粗而兼发热、心烦、汗出、舌苔黄以及恶风寒、胸膺背痛等特点。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治宜宣肺泄热。《素问·至真要大论》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可用《伤寒论》麻杏石甘汤、白虎汤。
(3)肺饮喘:痰饮内阻,肺气失宣,即《素问·大奇论》“肺之壅,喘而两胁满。”痰饮阻气道,水气交阻,痰饮随气动,而致喉中痰鸣。特点可见喘而胸满闷窒,甚则胸盈仰息,痰多。根据“留者攻之”,治宜化痰降逆。《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可用《金匮要略》[5]葶苈大枣泻肺汤和《伤寒论》小青龙汤。
3.1.2 肺虚喘 由肺气不足而致喘。《素问·玉机真藏论》云:“秋脉者肺也……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灵框·本神》云:“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肺气不足,鼻窍不利,气短而喘,所以肺虚喘是以气短、咳喘伴鼻塞为主要表现。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不足补之”,治宜补肺益气。《素问·藏气法时论》:“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可用《济阴济阳纲目》[6]补肺汤。
3.2 肾
3.2.1 肾不纳气 《灵枢·本输》曰:“肾上连肺,故将两脏”及《素问·示从容论》:“咳嗽烦冤者,是肾气之逆也。”清·林佩琴在《类证治裁》[7]解释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纳升降失常,斯喘作焉。”肺主气司呼吸,肾主纳气,肾气虚,摄纳无权,肺气上逆作喘,根据“不足补之”,治宜补肾纳气。《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可用《严氏济生方》[8]参蛤散。
3.2.2 肾阳虚 《素问·逆调论》曰:“夫不得卧,卧而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素问·水热穴论》曰:“故水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分为相输俱受者,水气之所留也。”肾主水,阳虚水停,胕肿气滞,子病及母,冲肺则喘,冲心则悸。根据《素问·藏气法时论》“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喘可伴有腹大、腿肿、身重、盗汗等。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留者攻之”,治宜温阳利水,降气纳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其下者,引而竭之。”饮为有形实邪,邪不去则正不安,故治疗以祛邪为先,可用《伤寒论》真武汤。
3.2.3 肾阴亏虚 肾阴亏虚,水不生金,不能滋养肺,导致肺燥而喘。正如《灵枢·经脉》所云:“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喝喝而喘……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根据“不足补之”,治宜滋肾纳气。《素问·至真要大论》曰:“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可用《景岳全书》[9]大营煎。
3.3 心痹喘
《素问·痹论》提出“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肺朝百脉,心脉不通,反致肺气失宣降而喘,其特点为心烦、心中悸动、突发气喘。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结者散之”,治宜辛温通阳、散寒降气,可用《金匮要略》枳实薤白桂枝汤。
3.4 肝
3.4.1 肝气犯肺 肝失条达,气机郁滞,上冲犯肺,致肺气上逆而喘,故《素问·调经论》云:“气有余则喘咳上气。”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逸者行之”,治宜宽胸散结、行气降逆。《素问·至真要大论》“木郁达之”,可用《严氏济生方》四磨汤。
3.4.2 肝血瘀阻 《素问·经脉别论》指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就是说跌坠外伤肝脏,血瘀于肝,血瘀气滞,木气刑金,肺失宣降而喘,伴胸胁刺痛、胀痛、脉长有力。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坚者削之”,治宜活血化瘀、消积平喘,可用《医林改错》[10]血府逐瘀汤。
3.5 胃肠
《素问·阳明脉解》曰:“阳明厥则喘而惋,惋则恶人。”肺与大肠相表里,饮食失节,大肠传导失司,腑气不通,肺失肃降,肺气不利而喘,伴有心烦,或《素问·厥论》所说:“阳明厥逆,喘咳身热”的发热。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强者泻之”,治宜通腑化痰、降逆平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中满者,泻之与内”,可用《温病条辨》[11]宣白承气汤。
4 结语
通过以上对相关条文分析总结可以看出,《内经》对喘证已有完整的认识。临床当应用其理论找出病因病机,认准病位,辨清虚实,权衡标本,辨证施治。
[1]佚名.黄帝内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10-12.
[2]王浩,李泽庾,杨程.从《素问》窥探喘证[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4(24):338-339.
[3]张仲景.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
[4]程绍民,陈利国.《内经》之喘与脏腑关系浅析[J].江苏中医药,2009,41(4):63-64.
[5]张仲景.金匮要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
[6] 武之望.济阴济阳纲目[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1.
[7]林珮琴.类证治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
[7]严用和.严氏济生方[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 1.
[8]张景岳.景岳全书[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12.
[9]王清任.医林改错[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
[10]吴瑭.温病条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
R256.12
A
1006-3250(2016)11-1446-03
2016-05-1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发(2011)41号]
孙景环(1981-),男,山东荷泽人,主治医师,医学硕士,从事肺病的临床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