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基于学生心理发展需求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2016-01-30马珍珍吴增强
马珍珍 吴增强
[关键词]心理发展需求;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
上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在2013年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大规模的调研。从调研结果中可以发现,随着社会各界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度的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有所提高。尤其是一些积极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小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明显的提高。但是,伴随社会环境的变化和生活事件的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没有减少。因此,在这个发展与困难并存的时期,心理健康工作应该基于跨部门、跨学科的调查结果,顺应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
一、项目设计
(一)目标
按照心理健康水平,通常将学生分为常态学生、高危学生和症状学生三大类。目前,广大中小学校虽然以常态学生为主,但同时也存在高危学生和症状学生,而这三类学生所需要的心理健康服务是不同的,应该为三类学生提供适宜的心理健康服务。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医教协同的心理健康服务机制刻不容缓。医教结合的心理健康体系并不是要回到问题取向,而是希望为每一个层面的学生提供他所需要的服务,以此提升心理健康三级预防工作的效率。
(二)内容
1.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筛查与评估系统的研究
和高校相比,在中小学推行心理健康监测的工作一直还在探索中,相关量表和常模需要不断进行优化。但是,中小学在坚持以发展为导向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同样重要。因此,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筛查是一项需要重视的工作。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2/01/06/qkimagesjkjyjkjy201603jkjy20160304-1-l.jpg)
2.不同需求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与干预方案
对于常态学生、高危学生和症状学生,应该为他们提供适宜的心理健康服务。对于常态学生群体,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对于高危学生群体,我们采取主动跟进式的预防性干预措施;对于症状学生,应采取综合干预,既包括心理医生和教师的共同干预,也包括干预手段的综合化,在用药的同时辅以学校心理咨询师的心理辅导,在手段和人员两方面实现综合干预。
3.学校与医疗机构儿童青少年心理服务协同机制的构建
对于上海市而言,以区为主体,发挥各区县心理中心的服务功能,能够更好地覆盖到每一所学校,更好地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此外,还需要建立完善的转介制度,使学校在发现问题时,能第一时间与医疗机构保持通畅的联系。
4.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教育生态系统建设
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环境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的建设,给孩子创造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
(三)路线
通过筛查、临床评估和需求分析,将学生分为三类,每一类学生在后期有不同的评估内容。对于常态学生,以发展性指标为基线,开展日常的发展性辅导;对于高危学生和症状学生,则结合发展性指标和症状指标,开展预防性干预以及医教结合治疗。并对三类学生进行相应的效果评估,最终落实医教结合的心理服务协同机制的构建以及教育生态系统的建设。详见上页图1。
二、项目进展
(一)中学生
通过调查发现,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的心理发展速度是不同的,发展领域也是不平衡的。因此,教师可以结合调查结果,根据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选择更合适的心理课程内容。
本项目对上海市四个区12所初中和12所高中除毕业年级外的一半学生进行了筛查。选用的工具主要包括长处与困难问卷(SDQ)、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青少年抑郁自评量表(KADS-II)。结果显示,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有所提高,主要是情绪问题:焦虑症和抑郁症。在筛查结束后,针对超出标准且愿意进一步参加项目的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评估,评估工具为简明儿童国际神经精神访谈工具(MINI)。
从初步研究结论中可以看出,情绪问题是初中生最主要的心理问题,高中生的情绪问题比初中生更严重一些,焦虑的人数多于抑郁。在现实中,由于抑郁容易导致自伤、自杀等不良后果,更容易引起教师的重视,而焦虑却常常受到忽视。调查结果提示学校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焦虑情绪。在对焦虑进行细分时发现,初中生中最突出的是社交恐惧,其次是广泛性焦虑,且初中生的焦虑问题随年级呈现显著性递增;高中男生的焦虑多和学业有关。在抑郁方面,无论初中还是高中,男生的抑郁得分都高于女生,差异显著。这些问题的发现给团体辅导的选题提供了依据。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2/01/06/qkimagesjkjyjkjy201603jkjy20160304-2-l.jpg)
此外,研究对情绪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划分。包括自身因素、生活事件因素以及环境因素。从表1可以看出,对于中学生来说,生活事件的影响最为严重。
由于情绪问题是初中生最主要的心理问题,因此本项目首先开展初中生的情绪问题干预。针对常态学生,以心理健康课程与活动为主,并根据项目成果编制了中学生情绪问题预防手册供学生学习使用。针对高危学生,开展为期八次的预防性团体辅导。团体辅导由一名心理医生作为主带领者,两名教师作为副带领者,这样安排主要是因为心理医生与孩子的接触比较少,可能导致交流不畅,而教师的存在可以很好地促进交流的进行。团体活动的主题为“青春飞扬,快乐成长”,主要包括五方面内容:掌握认知与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联系、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降低自己的焦虑/抑郁程度的技能;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应对压力的能力,提升从环境中获取支持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信和自我价值。针对症状学生,以心理医生为主进行心理干预。
此外,教师和医生共同制定了一些干预方案和手册,以认知行为干预为主。由心理医生建构框架,教师来完成具体的活动设计,并采用对照实验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
团体辅导结果显示,焦虑组有显著的好转,但抑郁组转变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焦虑解决起来更容易,而抑郁往往涉及较深层次的心理问题,较难解决。对接受团体辅导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情绪状态与之前相比,完全改善的占7.1%,略有改善的占14.3%,部分改善的占78.6%,不存在情绪状态与之前相比恶化的情况。
(二)小学生
从调查中看出,小学生的行为问题更突出,最主要的问题是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项目对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综合干预主要是从行为干预、家庭辅导和药物治疗三个方面开展。
行为干预部分以团体游戏辅导为主,以兴趣小组的方式招募学生加入团体,开展注意力、观察力、控制力的训练。此外,还进行了行为规划能力的训练,包括上学物品准备、放学物品准备、完成全部作业、完成一日安排、优化一日作息五个版块。
家庭辅导涵盖了八次父母沙龙,采用体验式的形式,帮助家长在实际演练的过程中学会正确看待、正向理解孩子的问题行为(详见图2)。此外,还帮助家长进行家庭氛围调整,即帮助家长调整教育观念,营造支持性的家庭氛围。
药物治疗部分,对于需要接受药物治疗的孩子,家长应该及时带孩子去医院接受治疗。教师可以协助心理医生进行评估,并跟踪服药情况。此外,医生和教师还需要进行定期的案例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三方面综合的干预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接受综合干预的学生和接受纯药物干预的学生相比,核心症状有了更为明显的改善,日常生活技能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项目收获
(一)心理服务队伍的专业水平得到了提升
教师在对学生心理症状的把握能力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心理医生也对学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项目也使得更多心理医生愿意投入到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干预中。
(二)形成了纵横联通的协同服务模式
上海市在市心理中心和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基础上,建立了各个区的心理中心和精神卫生中心,并与中小学校的心理室紧密联系,实现心理教师、学校、家长和心理医生协同服务。
(三)优化了学校心理服务网络与方案
每个学校成立心理健康工作小组,小组由分管领导、德育处、教导处、青保、心理教师和班主任组成。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2/01/06/qkimagesjkjyjkjy201603jkjy20160304-3-l.jpg)
(四)改进了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观念
学生的问题行为如果处理不当,干预工作往往会陷入恶性循环,导致教师产生挫败感,学生产生不信任感。因此,这次项目的一项重点工作就是调整教师和家长对待孩子的理念,更加积极地看待孩子的问题。
(马珍珍,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员,上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教师;吴增强,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研究所教育心理研究室主任,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主任。本文整理自作者在首届“木铎心声”心理健康教育高峰论坛上的报告)
编辑/王抒文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