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现代针灸代表性医家学术思想概论❋
2016-01-30盛雪燕邢家铭张彦峰韩雅迪严兴科
盛雪燕,邢家铭,张彦峰,韩雅迪,严兴科
(甘肃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兰州730000)
甘肃现代针灸代表性医家学术思想概论❋
盛雪燕,邢家铭,张彦峰,韩雅迪,严兴科△
(甘肃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兰州730000)
整理和总结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是继承和发扬中医学遗产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任务。故通过总结甘肃现代针灸代表人物郑魁山学术思想,以期有助于后学者对甘肃针灸有较为系统的认识,同时为临床医生学习及应用甘肃特色针法提供文献参照。
针灸;学术思想;甘肃;郑魁山;张涛清;杨廉德
甘肃针灸历史源渊流长,作为针灸的起源地之一,孕育了一代代贤人志士。如文明始祖伏羲,开创了中医“九针”疗法[1],“以石治病”[2]的思想为针刺发展奠定了基础,相传他就生活在今天甘肃平凉的崆峒山一带;名医岐伯为《黄帝内经》基本理论和思想方法的最初构建者之一,据《庆阳县志》人物篇[3]和地理篇[4]记载,其籍贯亦在甘肃;“小小银针,铮铮济世,卷卷甲乙,煌煌鼻祖”诠释了晋朝名医皇甫谧的一生,他为安定朝那人(甘肃灵台)[5],因初撰针灸学科的开门立户之作《针灸甲乙经》[6]而名扬古今。可见,甘肃有着古代浓厚的针灸学术传统,至今保存了丰富的针灸文献资料,因此才有可能于现代培养出更多的针灸有志之士,使甘肃针灸得到前所未有的普及和发展,现将甘肃现代针灸代表性医家的学术思想分别介绍如下。
1 针坛魁斗,西北针王郑魁山
1.1 甘肃郑氏针法学术流派的传承脉络
甘肃郑氏针法学术流派为北方手法流派的代表,其创始人郑毓琳[7]是我国卓越的针灸家之一。郑毓琳自14岁起随叔祖郑云祥及父亲郑老勋、舅父曹顺德学习针灸,18岁时拜博野县名医霍老顺为师,针技日臻完善,并创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郑氏家传针法”,为弘扬针灸做出了贡献。郑毓琳先生仙逝后,其长子郑魁山在继承父亲学术思想和特色针法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使郑氏针法得到完善、成熟和发展。郑魁山于1970年至甘肃成县,在为百姓治病除困之余,他和夫人孟昭敏将家传针法绝技传给了每一位子女,长子郑俊江脱颖而出,于1982年被调至甘肃中医学院,作为郑氏针法流派第四代传人,在兰州将独树一帜的郑氏针法发扬光大,并通过家传、师承、院校教育等方式,培养出黄幼民、张毅、方晓丽等优秀徒弟,其中方晓丽在继承郑氏针法基础上不断创新,创立了“通督热”“周天热”“相生相克闭穴开穴法”等[8]方法。郑魁山培养了陈跃来、黄劲柏、张全民、郝晋东、张宁霞、王翔宇、严兴科等23名研究生,更培养出甘肃郑氏针法流派第五代传承人郑俊江,郑俊江在郑魁山仙逝后扛起郑氏针法研究与传承的大旗,为弘扬郑氏针法付出了毕生心血。
1.2 主要学术思想
1.2.1 注重针刺基本功的训练和应用郑魁山重视基本功的训练[9],强调练气功可调神并日日坚持,才能在针刺时将全身各方面的力量巧妙地调动起来,使之到达指端施于针下,有助于控制针感,驾驭经气,以实现意气相随、刚柔相济。他认为能否做到意力结合、心手合一的揣穴、进针,对得气和气至病所也有很大的影响。
在针刺时,押手揣穴用一定指力以激发经气,进针后易于得气且力量持久。得气后,郑魁山根据“气守则气行有源,气行则气守而不滞”的理论,将行气、守气手法贯穿于针刺补泻过程中,以调节气感变化,达气至病所,从而实现补泻效应。守行结合的学术特点足以体现其追求气感的细腻。
1.2.2 注重手法的运用一是强调双手操作,善用左手。郑魁山在临床治疗中善用左手[10],他认为左手揣穴可查肌肉厚薄、孔隙大小,以确定进针方向和深浅;右手进行针刺,左手可候气,随时感觉针下冲动,候气至及时应用手法;一旦触到针下冲动,左手关闭,按住穴位下方,右手持针向上推进,使气至病所,及时守气,持续针感。二是善用“热补”、“凉泻”法。“热补”、“凉泻”法是郑毓琳基于“针下热、针下寒”之意,精简“烧山火”、“透天凉”而创。郑魁山认为“热补”、“凉泻”要达“补针补到针下沉紧,泻针泻到针下松滑”之效,关键在于操作讲究环环相扣,即针前揣穴、候气至、守气为该法的关键,气至后讲究捻按捻提、气随出入,并将“热补”、“凉泻”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和实验研究,证明“热补”、“凉泻”法不仅有局部作用,且对全身有调整作用,以促进阴阳平衡[11]。如“热补”针法可通过针刺和温热的综合效应起到提高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等功效,进而在临床中发挥镇痛、抗炎、消肿等诸多治疗作用[12]。三是提倡运用“温通”针法治疗疑难杂症。“温通”论是郑魁山在继承“热补”针法热、补理论基础上创新而来,并首创治疗疑难杂症的特色针刺手法“温通”针法[13]。“温是手段同时目的”,该法通过“温、通、补”以达温经通络、祛痰化浊、祛风散寒、行气活血、扶正祛邪等作用,具有操作简便、感传明显、起效迅速、疗效独特等优势。郑魁山对“温通”针法做了大量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证明温通针法在治疗冠心病[14]、头面五官疾病[15]、骨关节疾病[16]等一切虚劳、瘀滞及寒湿、痰浊等虚实夹杂之症效果突出。
1.2.3 突出辨证,善用“八法”治病郑魁山在深入理解《内经》治法的基础上,通过临床实践,应用八纲辨证、八法治病的原则,创立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的“针刺治病八法[17]”。其配穴和处方,体现了郑魁山辨证论治与理、法、方、穴、术针灸特色的治疗思想,并拓宽了针灸的治病范围。“八法”是郑魁山针灸思想的重要部分,体现其治病的学术特色。他认为针刺只要辨证清楚、取穴精准、手法熟练,就可达到针灸治病八法的治病目的,并在“针灸治病八法”的基础上形成了郑氏针法体系中独特的家传经验处方系统。如治疗小儿惊风在痰涎壅盛、阻塞咽喉时应用吐法理论,左手拇指、食指紧切天突或两侧廉泉穴,至患者呕吐时速刺该穴,以使顽痰排除[18]。
1.2.4 提倡时间医学郑魁山在多年的针灸临床中,深刻认识到时间对疾病治疗的重要性。如在治疗急性肾炎的病案中,在丙午日、丁酉时针刺内关、配公孙用泻法,第2天是丁未日、乙巳时取公孙配内关,疗效显著[19]。因此他不断进行研究,最终在时间医学方面做出巨大贡献,成功研制出袖珍式的“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临床应用盘”[20],并首创“郑氏补穴法”[21],即当日当时的开穴,倡导择时取穴,以提高疗效。
2 陇原“神针”张涛清
张涛清主任医师,山东省烟台市人。16岁时拜当地名医王玉先生为师学医,后至北京举办的针灸研究班深造,于1952年结业,1953年在甘肃省兰州市康复医院工作。1954年主持并成立甘肃省卫生厅中医门诊部,1956年省中医院成立后历任副院长、院长,1965年晋升为中医针灸主任医师,1983年退居二线任名誉院长,后又倡导成立了“甘肃皇甫谧针灸研究所”,曾任所长和名誉所长,甘肃省第一届针灸学会的副理事长,并培养了石国璧、刘福等弟子,为甘肃省的中医事业尤其是针灸事业的发展贡献了毕生精力,多次荣获甘肃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及省卫生厅优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2.1 主张中西汇通
张涛清认为,针灸的发展不能故步自封、停滞不前,要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人类生命科学认识的深化为根据,以临床为基础、科研为先导,阐述临床治疗的机制。从20世纪50年代就运用针灸治疗菌痢患者,于1982年正式开展了“针灸治疗细菌性痢疾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用大量数据证明针灸对菌痢具有抗炎灭菌的作用,能提高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并因此首创针灸治痢五穴方[22](下脘、天枢、关元、足三里、神阙),为针灸治疗急性病、传染病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2.2 提出复合补泻手法
张涛清强调补泻是针灸临床必不可少的针刺手法,通过补泻手法可激发经气使气至病所、调节气血、平复阴阳。因此,他以“动则生阳,静则生阴”为理论依据,总结出“一分钟疾徐、提插、捻转诱导”的复合手法,形成其古朴俊逸的学术风格,因其疗效显著被誉为“神针”。
3 万事德为先,医者尤重之杨廉德
杨廉德1952年拜朱琏学习针灸,1956年参加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高级师资班,得到郑毓琳、叶心清、王雪苔、郑魁山等专家指导[23]。1980年调入甘肃中医学院,身兼多职,从事针灸医教研40年来,学验俱丰,成果累累,不仅培养出董建勇等一批优秀的针灸老师,且针刺治病别具特色,形成独到的学术见解。
3.1 主张缓慢进针,以取皮气[24]
杨廉德主张在针刺时左手揣穴后,右手拇、食指持针置于皮肤表面,运用捻法将针缓慢地刺入皮下,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并通过此法延长针尖在皮肤刺激的时间。并根据“肺主皮毛”、“肺朝百脉”的理论,通过长时间刺激皮肤可致肺脏气血充盈,同时五脏六腑经脉均合于肺,缓慢进针亦可调节五脏六腑气血,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3.2 强调穴少力专,注重特定穴
杨廉德主张选穴要对症选取特效穴,取穴宜少但要精确,并施以不同的针刺手法,以提高疗效。同时要结合三因原则施治,并首创治疗癫痫的独特组方通督止痫方[25](百会、风府、腰俞、四神聪、风池),临床疗效显著。在临床取穴善取特定穴,认为特定穴与脏腑关系更为密切,治疗肺系疾病重点选取背俞穴,治疗消化系统疾病重点以原穴、背俞穴配伍。
3.3 注重捻转补泻
针刺在得气后,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施以补泻手法以治病,因此补泻手法运用是否恰当非常关键,是实现补虚泻实的重要环节,以达扶助正气去除病邪之效。杨廉德特别重视捻转补泻,他根据“随而济之、迎而夺之”理论,以手足三阴经、三阳经循行路线为主,施以迎随补泻,即捻转补法要顺经气流注循行方向捻转,捻转泻法要逆经气流注循行方向捻转,达到治病目的。
3.4 善用“土法”
“土法”[26]即放血疗法。杨廉德广泛研读医典,根据《素问·血气形志》:“凡治病必先去其血”的理论,不断进行研究,得出“宁失其穴,毋失其络”的思想,将放血疗法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痹症、痛症、胃脘胀痛、中暑、气厥等急性实热证及中风闭证急性期[26],效果明显提高。
3.5 提倡“冬病夏治”
根据《张氏医通》“夏季三伏日用白芥子涂法治疗哮喘”的记载,经过长期研究,张廉德将白芥子制成外敷的药丸,贴敷在大椎、风门、双肺俞等穴位。临床实践证明,穴位贴敷对治疗慢支、哮喘、肺气肿效果甚佳。并成功申报了“慢阻肺外治法临床研究”的科研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临床接待数十万患者,得到广大患者好评,并在科研中再次璀璨。
甘肃针灸发展至今,已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达到了新的高度。甘肃中医学院成为甘肃乃至西北地区培养针灸人才的摇篮,为针灸事业的发展不断输送着大批优秀、高级的针灸人才。其中,何天有主创“何氏铺灸”[27],针灸并用,灸药结合,将甘肃灸法提升到新的水平。甘肃针灸界同仁将在认真整理郑魁山、张涛清、杨廉德等著名针灸学者独具特色学术思想的基础上,传承和发扬甘肃特色针法,并努力与现代科学研究相结合,为针灸学术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1]甄雪燕,梁永宣.伏羲制九针[J].中国卫生人才,2012:90-91.
[2]王柏灿.论九针的多极起源[J].中国针灸,1993:45-46.
[3]庆阳县志编纂委员会.庆阳县志·人物[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487-488.
[4]庆阳县志编纂委员会.庆阳县志·地理[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39-40.
[5]郭世余.中国针灸史[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86.
[6]戴恩来,金华.皇甫宏.承先启后—晋朝高秀皇甫谧及其《针灸甲乙经》[J].中国现代中药,2013,15(5):439-440.
[7]田大哲,刘骏驰,郑俊江,等.民族脊梁针法慈航—记新中国针灸事业的奠基者郑毓琳先生[J].中国针灸,2007,27(7): 545-548.
[8]方晓丽,薛宏升.子午流注纳甲法中“闭穴”之我见[J].Shanghai JAcu-mox,2009,28(9):544-545.
[9]方晓丽,李金田,郑俊江,等.郑魁山教授针灸学术思想初探[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2):9-11.
[10]口锁堂.郑魁山教授针灸学术思想概述[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6):43-44.
[11]胥荣东.浅谈针刺手法与内功修炼[J].针灸临床杂志,1994,10(6):1-2.
[12]杜小正,秦晓光,方晓丽.热补针法镇痛后效应及其对关节局部组织β-内啡肽和前列腺素E2的影响[J].针刺研究,2009,34(5):319-323.
[13]张毅.郑魁山针灸学术思想概要[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1,8(4):13-15.
[14]丁奇峰,姚媛.“温通针法”治疗冠心病49例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2003,22(2):37-38.
[15]陈跃来,张天嵩,郑魁山.风池穴临床应用举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9,33(7):31-32.
[16]姜影,任正意,方晓丽.温通针法结合配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2例[J].陕西中医,2011,32(11):1535-1537.
[17]郑魁山.针灸集锦[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345-354.
[18]方晓丽,李金田,郑俊江,等.郑魁山针灸临床经验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4.
[19]郑魁山,郑俊江,郑俊朋,等.郑氏针灸全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552-553.
[20]赵彩娇,李灿.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进展[J].河南中医,2011,31(1):97-99.
[21]郝晋东,郑俊江.郑魁山临证针法经验介绍[J].中国针灸,2002,22(7):473-475.
[22]刘福,金安德.张涛清针灸治验选[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14-15.
[23]张弘.德艺双馨,自成一家—记杨廉德主任医师[J].中国针灸,2011,31(5):473-475.
[24]党文.谈杨廉德主任医师针刺治病的特点[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89:44-45.
[25]刘哲,王玫梅.杨廉德“通督止痫方”简介[J].江西中医药,1992,23(5):37.
[26]刘喆,谢光.杨廉德[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2:2.
[27]秦晓光,杜小正,严兴科,等.何天有教授针灸临证思想探析[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2,29(3):18-19.
Medical Academic Thought of Representative Acupuncture Doctors in Gansu Province of Modern Times
SHENG Xue-yan,XING Jia-ming,ZHANG Yan-feng,HAN Ya-di,YAN Xing-ke△
(College of Acupuncture and Massage,Gans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Lanzhou 730000,China)
Collate and summarize the old Chinese academic thought,is the Main content and important tasks to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legacy of TCM.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presentative of Gansu modern acupuncture Doctors'academic thought,to help scholars have a more systematic understanding of Gansu acupuncture,as well as provide literature reference to clinicians to learn Gansu feature acupuneture.
Acupuncture;Academic thought;Gansu;ZHENG Kui-shan;ZHANG Tao-qing;YANG Lian-de
R245
:A
:1006-3250(2016)05-0668-03
2015-09-27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甘肃郑氏针法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2305135901)
盛雪燕(1988-),女,甘肃人,在读硕士,从事针灸技术规范与临床疗效评价研究。
△通讯作者:严兴科(1974-),男,教授,医学博士,从事针灸调节效应的生物学机制的临床与研究,Tel:18709499565,E-mail:yanxingk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