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认知方法
——取象比类法
2016-01-30王娇娇周荣易高卫萍
王娇娇,周荣易,高卫萍
(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 210029)
【中医方法学】
中医学的认知方法
——取象比类法
王娇娇,周荣易,高卫萍△
(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 210029)
中医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医学,取象比类法是中医学主要的认知方法之一,贯穿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维之中,在中医思维中起到“黏合剂”的作用,是物质与意识的结合部,同时也是中医学讲求“悟性”的关键。它在中医学对人体生理学的认识、病因病机方面的认识、疾病的诊断、疾病的治疗、中医学方药运用等方面发挥着指导性作用。从方法学上剖析中医,有助于从逻辑上梳理和把握中医,从而使中医更易被理解和接受,进而对中医学的学习和研究有所裨益。
中医学;取象比类;病因病机;方法学;应用
中医学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保障,它的存在依托于中国古代哲学,饱含辩证思维[1]。方法学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工具和途径,方法学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中医学的发展是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思想的指导下,逐步形成的一整套认识和研究人体疾病的方法。这些被总结出来的方法,又促进和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而且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中医学“思外揣内”的方法学符合“黑箱理论”[2],而中医学的另一种思维方法取象比类法,从中医学诞生至今一直影响并有效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它是把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事物和现象,与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进行比较,以此来认识疾病的一种方法,是中国先民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思维的体现,是中医学重要的认知方法,只有充分认识中医学的认知方法,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它并进而发展它。
1 取象比类法
象是事物所展现出的现象,取象比类就是把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事物和现象,与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进行比较,以此来认识疾病的一种方法。它是将自然辩证法与人体客观实际相结合的认知方法,将自然现象与人体生理病理相联系,从而对人体进行了解。如夏令之时天气闷热,趋寒就冷则热减,对于人体的热性疾病,《黄帝内经》“热者寒之”的治疗方法亦即取象比类的结果。
所谓比类就是比较和分类。比较是区别事物之间相同或不同、优势或劣势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把握“共性”和“个性”是比较的前提,而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比较则是“比类”的核心。在对2种事物与现象进行比较时,必然要先掌握一种事物与现象的本质,然后与另一种事物进行比较,才能得出未知事物和现象本质的结论[3]。如《黄帝内经》“寒者热之”与“寒因寒用”2种治疗方法,只有首先了解人的正常生理现象这一本质,即人体自身是寒热适中,没有偏寒偏热的差异,而疾病表现出来的症状或是畏寒怕冷,喜衣被热饮,寒则不适加剧;或是体外虽有寒象而恶热喜冷,拒衣就寒,得热则适;根据正常人体生理特性这一本质,不难得出“寒因寒用”患者之“寒”的虚实真假。分类是一种归纳整理性的逻辑思维方法。分类是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之上,通过比较才能找出事物之间的不同个性从而进行归纳整理。如中医学的阴阳观念,既有阴阳的大分类,又有阴阳之中复有阴阳的逐级分类,如白天属阳,夜晚属阴;而白天之中上午阳气升腾属阳中之阳,下午阳气沉降属阳中之阴;夜晚半夜阴气聚集属阴中之阴,下半夜黎明将至阴气消散属阴中之阳[4]。
2 取象比类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1 在人体生理方面的应用
中医理论指出,精、气、神为人身三宝,精为基础,气为动力,神为主宰;而精、气、神三者的关系,中医将“灯油”与“灯光”进行比类取象,“灯油”如人之精气,“灯光”是人之神的基础,油满则灯亮,油尽则灯枯[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取象比类思维的经典代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将肝心脾肺肾五脏与自然界的事物相比类,解释五脏的五行五味等属性。将四时自然界生物的活动规律来形象化解释人体脉象的四时变化。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蜇虫周密,君子居室。”取象比类思维作为一种解释人与自然关系的方法学,将人与自然密切联系,从而构成了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天人一体观”。
2.2 在病因病机方面的应用
中医学病因学说认为,人体之所以发病与外感六淫、七情内伤、风火痰瘀、戾气疫毒等密切相关,邪气侵犯人体,导致阴阳平衡失调、正气亏虚而致发病[6]。《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气为肿。”“风为百病之长”“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等诸多病因理论,都是取象比类思维的体现。如“风为百病之长”,大抵自然界之风四季皆有,春之微风,夏之暖风,秋之凉风,冬之冽风,合四时之气,或寒或热,或燥或湿,或夹有不洁之气,或伴有花粉飞絮,都可以引起身体的不适,故有“百病之长”之说。关于疾病的病机,《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无不体现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关于疾病的传变规律,中医更是将这一复杂的规律用取象比类的思维形象化、直观化。疾病的发生发展亦有四时轻重之不同,《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提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相对于一日而言,亦有“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之分。近来国外学者发表于 Nature Medicine杂志的文章初步证实,呼吸系统疾病的轻重与1 d时间的变化有密切关系,十分接近两千多年前中医提出的“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疾病轻重日节律,人体内存在与自然界相适应的“时钟系统”[7]。
2.3 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中医学对疾病的诊断,是取象比类和思外揣内2种思维方法的结合。根据病人的主诉采取望闻问切相结合的诊断方法,望形体审苗窍,闻声音嗅气味,问病史详病情,切脉之长短虚实、弦紧滑数,无一不体现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灵枢·五色》:“以五色命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由此进一步比类“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以自然界中的五色来比喻五脏的病色。此外,取象比类思维将脉象理论与自然现象相对应,如《脉经》:“脉来沉滑坚如石,肾脉也;脉来如弓弦者,肝脉也”等。古之先贤有“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的论述,取象比类思维的熟练运用在疾病诊断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4 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学治疗疾病的方法,亦是取象比类思维模式的用武之地。中医学在确立治则治法及阐明药物作用时常用取象比类思维。如阴虚型便秘采用“增水行舟”法;火热上炎性疾病采用“釜底抽薪”法;热秘采用“导龙入海“法等。在确立针灸的治则上,取象比类思维更是体现无余,如用日之晦明及月之盈缺的现象类比治法,确立“得时而调”的针刺法则。《素问·八正神明论》:“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廓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在药物命名和作用阐述上,如泻青丸针对“肝脏色青”,泻黄散针对“脾胃色黄”,泻白散针对“肺金色白”等,都是运用取象比类法指导疾病治疗的代表性指导原则。
2.5 在方药运用方面
方药运用是中医取象比类法的集中体现。中医方剂配伍讲求君臣佐使、君君臣臣的配伍理念,是从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中比类得来的结果。方剂的命名也深受取象比类思维影响,如真武汤、白虎汤、玉屏风散。大抵真武乃北方水神,肾属水,比类而补之;白虎乃西方之金神,虎啸山林,不寒而栗,恰合本方泻阳明实热之功,故有此名。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也有取象比类的影子,如味酸入肝能收能敛,味甘入脾能和能缓;花类药多具有升浮的特性,而种子类药则多具有沉降的功能,藤类药多能舒筋活络,矿物类药多能重镇收敛。因花类药质轻能浮,种子质重易降,藤如人之筋脉,矿物类质重沉降。取象比类思维也广泛应用于药物命名,如擅治妇科疾病之益母草,能够驱风解表的防风,形如白发长者的白头翁等,诸多的取象比类思维不胜枚举。
总之,取象比类法是自然辩证法和人与自然相联系的思维观念相结合的产物,它从方法学上阐释自然界朴素纯真的基本规律。中医运用此认知方法解释人体复杂的生理病理现象以及疾病发生发展和诊治规律,取象比类思维渗透到中医的各个环节,是认识中医的切入点。这种形成于两千年前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将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思维进行发散扩大,将不同事物从外在和本质多方面联系起来,是逻辑学上的一大成就。取象比类法应用于中医学使之变得易于理解、形象生动,不仅将哲学的辩证思维与中医理论结合起来,更将自然、社会与人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医学独特的认知方法,为中医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 任秀玲.论中医学的思维方式[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1):25⁃28.
[2] 顾萍.黑箱理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2):66⁃68.
[3] 李光亚.浅谈比类取象法在中医学中的应用[J].山西中医,1999,15(1):53⁃54.
[4] 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0.
[5] 王莉,孔蕊,张振风.从古代精气神理论探讨人类生命观[J].中医药文化,2010,10(5):17⁃20.
[6] 李海玉,卢红蓉,陆广莘.中医学“病因”概念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7):980⁃982.
[7] David Ray,Andrew Loudon,Julie Gibbs,et al.An epithelial circadian clock controls pulm⁃onary inflammation and glucocorticoid action[J].Nature Medicine,2014,20(8):919⁃928.
R222.19
:A
:1006⁃3250(2016)10⁃1317⁃02
2016⁃03⁃24
王娇娇(1988⁃),女,河南济源人,硕博连读研究生,从事中医眼科学的临床与研究。
△
:高卫萍,Tel:13057671767,E⁃mail:gao⁃weipi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