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肝病实脾”相关问题的思考

2016-01-30祝建材苏新民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10期
关键词:肝木运化肝气

祝建材,苏新民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山东烟台 265200)

对“肝病实脾”相关问题的思考

祝建材,苏新民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山东烟台 265200)

“肝病实脾”最早见于《难经》,是根据中医五行理论提出的重要治法,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肝脾在生理上关系密切,故病理上肝实也好、肝虚也罢常易传脾。领会“肝病传脾”与“肝病实脾”的涵义,对于掌握肝病的传变规律,推测疾病的转归意义甚大。但历代医家对于“肝病传脾”与“肝病实脾”的认识仁智互见,故笔者不揣浅陋提出自己的一管之见,以期提高肝病的治疗效果,更好地领会中医治未病的精髓。

肝病;实脾;治未病;临床应用

“治未病”首见于《黄帝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奠定了中医预防医学的基础。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肝病实脾”当属于后者。“肝病实脾”首见于《难经·七十七难》:“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并将“肝病实脾”谓之上工之举,一直以来“肝病实脾”被视为治未病的典范。因此对“肝病实脾”之治未病思想深加探究,对提高肝病的治疗效果、领会中医治未病的精髓有着重大意义。

1 肝(胆)与脾(胃)的生理关系

肝为刚脏,主疏泄,调畅气机;脾为湿土,主运化,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肝(胆)与脾(胃)生理上关系密切,一方面“土得木而达之”,即肝的疏泄有助于脾的运化,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调畅全身气机。肝气疏泄,畅达全身气机,促进和协调脾胃之气的升降协调,只有脾升胃降协调,脾的运化功能才能正常,从而促进饮食物的消化、水谷精微的吸收和糟粕的排泄。《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云:“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症,在所不免。”二是促进胆汁的分泌与排泄。胆汁乃肝之余气所化,其分泌和排泄受肝气疏泄功能的影响。肝气疏泄,全身气机条畅,胆汁化生正常,排出通畅,从而有助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三是助脾运化水液。肝之疏泄,既能疏泄脾土助其运化水液,又能使三焦疏利,水道通调。

另一方面“木赖土以培之”,即脾的运化有助于肝的疏泄。脾胃主运化水谷精微,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运强健,化源充足,气血充盈,则肝血充足而肝有所藏,肝体得养,肝气冲和条达,疏泄正常。

2 肝实、肝虚皆易传脾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后世很多医家认为此处肝病乃肝实一证,只有肝实一证才会传脾,需实脾。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中即云:“盖脏病,惟虚者受之,而实则不受;脏邪,惟实则能传,而虚则不传。”《医宗金鉴》云:“上工不但知肝实必传,脾虚之病,而且知肝虚不传脾,虚反受肺邪之病。”临床上肝气郁滞之肝实证,即可影响脾气升清,致脾失健运、清气不升,可见胸胁胀满、腹胀腹痛、肠鸣、腹泻等症;又可影响胃气降浊,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出现纳呆、胸胁脘腹胀满或疼痛,甚则出现恶心、呕吐、嗳气、泛酸等症。

笔者认为,不仅肝实易传脾,肝虚亦可传脾。这在《金匮要略》中早有论述。《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云:“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趺阳脉候脾胃,今见微弦,乃肝失疏泄,肝气乘脾胃之征,脾失健运,故当腹满;若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乃胃失和降,肝之“虚寒”从下焦上逆所致。《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云:“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干呕,吐涎沫,头痛者,茱萸汤主之”。以方测知,此呕、干呕均系肝阳不足、疏泄不及,加之胃虚致胃气上逆而成。方中吴茱萸暖肝散寒,人参、大枣补胃之虚,生姜温胃散寒可证。《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云:“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厥阴之寒犯胃,胃失和降,胃不纳食,故食则吐。

因此,不管是肝实也好,肝虚也罢,只要肝的疏泄功能失调都会影响脾,导致肝脾同病。需要指出的是“肝病传脾”亦并非绝对,如肝阳上亢的病人症见急躁易怒、头目胀痛、眩晕耳鸣、面色潮红、失眠多梦、口苦咽干,常因情志不遂而诸症加重,舌红少津、脉弦等,却饮食如常,亦无腹胀、腹泻等脾失健运之象。所以说肝病容易传脾,但并非都传脾。

3 “肝病实脾”的理论基础

肝病“实脾”,既可使脾(胃)得调,又能使肝病早愈,事半功倍。其理论基于以下三点:一是“实脾”可使脾气得升,中州气机升降有常,则肝气不郁;可使脾气健旺,水湿得运,胆汁得以输送、排泄,则湿邪无以郁阻肝胆。二是“实脾”使脾气健运,体内水湿之邪易除,有利于三焦水道的通利,恢复肝脏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从而加快肝病康复。三是“实脾”使脾胃强健,气血化源充足,血液运行有力,使瘀血轻者可祛甚者可缓,有助于肝病的康复[1]。

同时脾属五行中的土行,生理上脾(胃)主运化,化生水谷精微,为全身脏腑提供营养,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病理上脾失健运、气血亏虚、脏腑难和则人体易病,“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治疗上“治其肝、心、肺、肾,有余不足,或补或泻,惟益脾胃为切”;“上下交损,当治其中”。因此,“不理脾则诸疾续起”“理脾则百病不生”[2],上述观点充分体现了中医五脏一体观的学术思想。因此,确保脾运健旺是防治疾病的关键所在,对于肝病的治疗亦不例外。

4 “实脾”之“实”并非“补”之意

关于肝病“实脾”之法历代医家观点不一。如《临证指南医案》云:“夫木郁土位,古人制肝补脾,升阳散邪,皆理偏就和为治。”《金匮要略方论本义》说:“四时之气始于春,五脏之气始于肝,故先引肝以为之准。五脏之气旺,则资其所生,病则侮其所克。所以肝病必传于脾。”《金匮要略论注》说:“假如见肝之气病,肝木胜脾土,故知必传脾,而先务实脾,脾未病而先实之。”《医宗金鉴》说:“良医知肝病传脾,见人病肝,先审天时衰旺,次审脾土虚实”。结合历代医家观点,笔者认为“实脾”并非一味补脾,而是兼顾脾胃,以护脾、醒脾、运脾为要,使之运化功能健全。肝病初期未及于脾时,治肝同时要兼调脾胃,“调其中气,使之和平”可用醒脾、运脾等法,使脾胃升降有序,脾运健旺,可防肝木来乘,又可使肝木得养,而遂其疏泄条达之性;用药要以胃气下行为顺,既不能补,也不可过于寒凉,以防伤及脾胃,药用枳术丸以防土郁。若肝病传脾,出现木不疏土、脾气壅滞,症见脘腹胀满、大便秘结或有湿热征象者,此时若选用甘温补中之法,如黄芪、大枣、炙甘草等补之,则脾气更加壅滞,肝胆湿热之邪难以祛除,势必造成“实实”之戒。此时要采用行气导滞、运脾降胃之法,选用厚朴、木香、枳壳、槟榔、鸡内金、陈皮、焦山楂等,使中枢运转、脾气得实,也使湿热之邪亦从下而去[3]。

5 肝病实脾的临床运用

5.1 《金匮要略》中肝虚用甘的启示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云:“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这是《金匮要略》提出的肝虚治法。酸入肝,肝虚当补之以本味,故补用酸。焦苦入心,子(心)能令母(肝)实,且肝虚易受肺金来乘,助心火可制约肺金,所以助用焦苦。甘药能够调和中气,补土制水,水弱则火旺,从而制金以防其乘肝木,且肝苦急,急食甘味药物以缓之;另外,酸甘化阴以养肝体。后世根据酸甘焦苦合用的原则,选用芍药、当归、五味子、丹参、地黄等药,配以炙甘草、淮小麦、大枣之属来治疗头晕目眩、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弦细之肝虚证,疗效确切。

5.2 方药配伍中体现肝病实脾

《景岳全书》中解肝煎(白芍、苏叶、砂仁、半夏、陈皮、厚朴)方名为解肝,但方中除苏叶理气、白芍养肝外,均属调理脾胃、化湿行滞之品,适用于肝郁脾壅的证候。因湿困脾胃导致肝气不疏,须注重中焦治本,故方中用苏叶疏肝而不用柴胡,取其既能舒肝解郁又能调和脾胃,脾胃健运则肝气自畅。临床遇到肝病引起的脘闷、纳呆、腹胀等脾胃症状比较严重者,此方具有很好的和中作用。再如逍遥散主治肝郁血虚、胁痛、头痛、纳少、女性月经不调、脉象虚弦等。方中柴胡疏肝解郁,白芍、当归养肝,以遂其条达之性;因肝木为病,易乘脾土,所以配伍茯苓、白术、炙甘草等益气健脾之品来实土,以防木乘;加煨姜、薄荷少许同煎,有助于舒肝和中,诸药合用共奏疏肝解郁、健脾益气之功。再如白术芍药散主治肝旺脾弱的腹泻,方中白术健脾,白芍敛肝,佐以陈皮理气和中,防风疏肝理脾,诸药合用疏肝木而补脾土,气机调则痛泻止。柴胡疏肝散主治肝气郁滞,蒲氏益气补肝汤主治肝气虚弱,都是常用的疏肝顾脾与益肝顾脾的方剂,充分体现了“肝病实脾”的治未病思想[4]。

5.3 治疗方法中体现肝病实脾

肝病实脾之法在肝病的不同时期可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实脾法包括清热利湿、益气健脾、温中健脾等,间接实脾法包括疏肝理气、祛瘀通络、养阴柔肝、清肝利胆等。但在临床具体运用时,往往相互结合,如肝病及脾、土虚湿困、湿热内蕴或外感湿热之邪,肝脾气机不畅,症见头晕乏力、四肢困重、纳呆泛恶、脘闷腹胀、口干欲饮或不欲饮、小便短少、大便溏薄或秘结,或目睛、肌肤色黄、舌红边有齿痕、苔白腻或黄厚、脉濡数或弦滑,治宜健脾化湿、清利湿热,方用甘露消毒丹合茵陈蒿汤或茵陈胃苓汤。

肝病中晚期肝木乘土、土不制水、水湿泛滥,症见腹大有水、按之柔软,下肢浮肿,纳少腹胀,小便短少,大便溏薄或干结,形体消瘦,舌淡胖苔白腻或白厚、脉弦缓或滑缓,治宜益气健脾、化气行水,方用实脾饮合五苓散。

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气滞湿停、瘀血阻络之虚实夹杂证,症见胁下刺痛拒按、形瘦神疲、面色青紫、头晕、纳差腹胀、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苔白腻或花剥、脉细涩或沉细,治宜益气健脾、活血化瘀,方用归芍六君子汤合失笑散或金铃子散,或用膈下逐瘀汤加减[5]。

6 小结

本文主要对“肝病传脾”与“肝病实脾”相关的理论作了深入探讨,肝脾在生理上关系密切,病理上肝实、肝虚皆可传脾,充分体现了中医五脏一体观的重要思想,而“实脾”不能望文生义,去1味补脾,而应全面综合分析,权衡虚实偏颇,补其不足损其有余,注重脾胃功能的调理,以固“后天之本”,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

[1] 张玉庆.“肝病实脾”的临证应用[J].陕西中医函授,1994,14(2):25⁃26.

[2] 彭相华.“肝病实脾”浅识[J].江西中医药,1992,23(8):30.

[3] 田林忠.“肝病实脾”探[J].河南中医,1992,12(12):30.

[4] 李富旺.“肝病实脾”的探讨与应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8):510⁃511.

[5] 陈文照.“肝病传脾”与“肝病实脾”刍议[J].陕西中医,1987,8(5):221⁃222.

R222.15

:A

:1006⁃3250(2016)10⁃1308⁃02

2016⁃02⁃23

祝建材(1976⁃),男,山东文登人,副教授,医学硕士,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与临床研究。

猜你喜欢

肝木运化肝气
脾不好的人不能多喝水吗
逍遥散加减治疗肝气郁滞型月经不调的临床效果
春季养肝食何“味”
蛇年生人初之气运气养生
鼠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蛇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狗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68例肝气郁结型慢性胆囊炎腹腔镜术后中医护理的分析研究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气犯胃型胃脘痛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