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崆峒区黄牛疾病防疫现状调查及分析
2016-01-30张生璨
张生璨
(甘肃省农业信息中心,甘肃兰州 730000)
对崆峒区黄牛疾病防疫现状调查及分析
张生璨
(甘肃省农业信息中心,甘肃兰州 730000)
对崆峒区黄牛疾病的调查,得出黄牛易得传染病有3种,黄牛易得的主要寄生虫病有4种,并对其3种黄牛易得的传染病和4种主要寄生虫病进行有效的防疫控制,对黄牛疾病的产生采取了相应的防疫措施,有效控制了疾病的来源,促进了黄牛养殖业健康发展,保障了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黄牛疾病;传染病;寄生虫病;防疫控制
甘肃省养牛业历史悠久,饲草料资源丰富,产业模式先进,养牛业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调整,政策大力支持,养牛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快速发展。黄牛疾病防疫是牛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做好疫病防治对于推进养牛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养牛效益和质量,推进牛业产业化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选择我省陇东肉牛产业带的养牛大县崆峒区开展黄牛疫病调查研究,这对指导提升全省牛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调查对象、时间、地点
1.1 对象:黄牛疾病
1.2 时间:2015年8~9月
1.3 地点:崆峒区。崆峒区是甘肃20个养牛大县之一,牛产业是该区的支柱产业,据有关部门统计,截止2014年底,全区肉牛饲养量达到40.4万头,建成白庙华荣等26个肉牛养殖小区,扶持发展10头以上养殖大户255户。
2 黄牛易得的传染病及其防治
2.1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以发热、口腔及其他消化道粘膜糜烂或溃烂以及腹泻为主要症状,其特征是急性病牛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0-42℃,2-3天后鼻镜及口腔黏膜表面出现糜烂,舌上皮坏死,此时流涎较多,呼气恶臭,继而发生严重腹泻,初呈水样,以后带有粘液纤维素性伪膜和血。急性病例恢复者少见,多于发病后1-2周内死亡,少数病程可拖延一个月。慢性病例发热不明显,以持续性或间歇性腹泻和口粘膜反复性发生坏死溃烂为特征。这种病牛通常持续感染、发育不良,最后大多数死亡或被淘汰。
防治措施:严格检疫,一旦发生本病,及时隔离或急宰,限制牛群活动,防止扩大传播。可用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弱毒疫苗或猪瘟弱毒疫苗预防接种,无特殊疗法,应用收敛剂和补液等保守疗法,可缩短恢复期,为了减少继发性感染,可投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
2.2 牛流行热。牛流行热特征为高热和呼吸道炎症以及因四肢关节疼痛引起跛行。大部分病牛在2-3日可恢复正常,国内外均有流行,并常因大群发病,明显降低泌乳量,给养牛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潜伏期3-7天,病牛突然呈现高热40℃以上,持续2-3天,体温升高时病牛精神委顿,皮毛逆立,结膜充血、水肿、流泪、畏光,眼角流出粘液脓性分泌物,呼吸促迫,肺泡音,支气管音粗厉,有时可能因窒息而死亡。防治措施:加强饲养管理,增强体质;在流行季节到来之前接种牛流行热疫苗,发现疫情后尽快封锁牛群,并坚持对牛群早晚测温和观察精神、食欲及产奶变化.发现病牛立即隔离及早治疗。
2.3 气肿疽:本病主要发生于黄牛,特别是2岁以下的黄牛,潜伏期一般为3-5天。常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1-42℃,不久在股、臀、肩等肌肉丰满的部位出现界限不明显的炎性气性肿胀,初期又热又痛,数小时后变冷且无知觉。肿胀局部皮肤干硬呈暗红或黑色。肿胀常迅速向四周蔓延,病牛全身症状迅速恶化,呼吸困难,病牛跛行或卧地不起。体温下降,如不及时治疗,常1-2天内死亡。防治措施:在每年的春秋要接种气肿疽菌苗,免疫期6个月,处于疫区边缘的牛群,每年也应进行预防接种,建立免疫带。发生本病后,应立即对牛群逐头检查,对病牛和可疑病牛就地隔离治疗,其他牛立即接种牛气肿疽菌苗。病死牛严禁食用,应连同粪便一起深埋,对病牛舍用漂白粉溶液彻底消毒,防止形成气肿疽疫源地。
3 黄牛易得的主要寄生虫病
3.1 牛眼虫病。本病多发于温暖、潮湿、蝇类活动的季节,各种年龄的牛均受其害。由于虫体刺激,引起结膜角膜炎,病牛摇头不安,羞明、流泪,结膜潮红,角膜混浊和溃疡。继发细菌感染时,病情加剧,可引起失明。在眼内发现虫体,即可确诊。防治措施:预防性驱虫,用左咪唑溶液滴眼;搞好环境卫生,牛舍内外的环境要经常保持干净,清除粪便和垃圾,减少和消灭蝇类的孽生地。
3.2 牛巴贝西虫病。病牛体温高达41-41.5℃,食欲减退,肠蠕动及反刍弛缓,常有便秘现象,发病2-3天后,迅速消瘦,贫血,排恶臭的褐色粪便,及特征性的血红蛋白尿。防治措施:根据流行地区蜱的活动规律,实施有计划,有组织的灭蜱措施。药物预防;对在本病流行地区放牧的牛群,在发病季节,注射咪唑苯脲溶液,可保护牛群不受本病侵害。
3.3 牛球虫病。此病在初期主要症状为沉郁,减食,粪便表面附有数量不等的鲜红血液和血凝块,在肛门周围还残留有新鲜血液。约1周后显现消瘦,食欲废绝,反刍停止,排恶臭带血稀便,其中混有纤维素性薄膜样物。末期,高度贫血,粪便黑色,几乎全为血液,最后因高度衰弱而死亡。防治措施:加强饲养管理;舍内应保持干燥、通风,消除积水,勤于打扫,定期消毒。饲料和饮水应保持清洁,严防粪便污染。及时发现、隔离、治疗病牛。犊牛应与成牛分开饲养,哺乳母牛的奶房要经常清洗。
3.4 牛毛滴虫病。公牛发生阴茎、包皮、尿道及前列腺等处的炎症变化.母牛为阴道炎、子宫颈炎及子宫内膜炎等,当化脓菌混合感染时,则发生化脓性子宫内膜炎。成群不发情,不妊娠或妊娠后1-3个月的早期流产。防治措施:开展人工授精。但应仔细检查公牛的精液,确认无毛滴虫感染时可利用。搞好检疫。病牛群应与健康牛群分开饲养,不得混群,并对牛舍严格消毒。
4 黄牛疾病的产生原因
4.1 牛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传染病在低温下很稳定,但不耐热,急性发热期病畜的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病毒。慢性病牛往往为持续性感染,在血液和眼、鼻分泌物中病毒可长期存在。还有通过吸血昆虫的叮咬经皮肤而感染。气肿疽梭状芽孢杆菌,此病菌主要存在于病牛的坏死组织及水肿液中。康复牛可带毒6个月之久,健康牛会发生隐形感染而带毒,为危险的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是消化道、呼吸道和生殖道,以及吸血昆虫盛行的季节,还有健康牛采食被其污染的土壤、草料、饮水而传播,也可经伤口及吸血昆虫叮咬而传染。
4.2 牛寄生虫病的发生。当含有感染性幼虫的蝇吸食牛泪液时,幼虫侵入牛结膜囊内而使牛感染,幼虫在牛眼内经15-20天发育为成虫。巴贝斯虫在牛红细胞内以“成对出芽”方式进行繁殖,牛球虫主要寄生于盲肠、结肠和小肠。牛毛滴虫主要寄生于母牛的阴道、子宫,公牛的包皮腔及流产胎儿、羊水和胎膜中,牛皮蝇蛆主要寄生于牛背部皮下的牛皮蝇和纹皮蝇的成熟幼虫。
5 结论与分析
5.1 结论。崆峒区黄牛疾病主要有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两种,其中调查得出黄牛易得的传染病有3种,寄生虫病有4种。3种传染病大多发生的季节为夏季,因夏季高温使病菌蔓延速度加快;其次是环境卫生差,没有及时清除牛舍或牛圈内的粪便,导致各种病原体在粪便内滋生;再次是夏季吸血昆虫叮咬所致,是牛受到昆虫带来病菌的传染,而后是牛舍或牛圈内消毒不彻底,导致黄牛传染各种疾病,危害黄牛的健康生长4种寄生虫病多发于温暖、潮湿、蝇类活动的季节,是各种虫体适于生长,寄生于牛体中,引起各种病菌的感染,使牛的健康生长带来威胁,因此要加强消毒工作,及时清除粪便及各种垃圾,并且发生疫病时要加强检查,隔离病牛,及时治疗。
5.2 分析。由结论可以看出,崆峒区黄牛疾病的防疫主要针对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并得出防疫的主要传染病有3种,寄生虫病有4种,其中3种不同的传染病多发的季节为夏季,发生原因是:夏季温度过高,病菌蔓延的速度加快。其次是环境卫生差,牛舍内设备不齐全,消毒不够彻底。4种不同的寄生虫病多发生于温暖、潮湿、蝇类活动的季节,发生的原因是:在温暖、潮湿、蝇类活动的环境中适于各种虫体的生长,寄生于牛体中,进而引发各种寄生虫病。其一是消毒不彻底,并且未及时清除粪便和垃圾。其二是发生疫病时加强检查的力度不够,未能及时隔离治疗。针对以上3种传染病和4种寄生虫病发生的原因,对黄牛疾病的产生采取了相应的防疫措施,有效控制了疾病的传播和来源。促进了黄牛养殖业健康发展。
[1]陈华毅,蔡翼飞,李金元,郑华宇,胡春芝.堰市新时期动物防疫发展趋势初探[J].养殖与饲料,2012-05-01
[2]谢大识.新化县动物防疫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2010-04-12
[3]崔言顺,李建亮.我国动物防疫检疫工作的现状及应对措施[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08-10-26
S851.3
B
1003-8655(2016)05-0092-02
张生璨(1973—),甘肃靖远人,大学,兽医师,研究方向为农牧业信息化发展。E-mail:5641763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