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人工通气在三度喉阻塞性呼吸衰竭治疗中的应用与护理分析
2016-01-30张明姝丹东市中心医院五官科辽宁丹东118000
张明姝(丹东市中心医院五官科,辽宁 丹东 118000)
无创人工通气在三度喉阻塞性呼吸衰竭治疗中的应用与护理分析
张明姝
(丹东市中心医院五官科,辽宁 丹东 118000)
目的 探讨无创人工通气在三度喉阻塞性呼吸衰竭治疗中的效果及相关护理措施。方法 90例三度喉阻塞性呼吸衰竭患者,其中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行常规气管插管人工通气,观察组采用无创人工通气。观察通气前后两组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pH值等指标,比较人工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 两组通气方式均能显著改善呼吸功能,但与对照组相比,无创人工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降低,且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无创人工通气用于三度喉阻塞性呼吸衰竭的治疗可取得与有创人工通气相似的效果,并能缩短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三度喉阻塞;无创人工通气;有创人工通气
近年无创机械通气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本文总结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90例应用无创人工通气技术治疗喉阻塞性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该技术配合相应护理措施后可能发挥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科近期收治90例三度喉阻塞并发呼吸衰竭患者,男性52例,女性38例,年龄4~67岁,平均年龄(42.11±10.25)岁。喉阻塞的发病原因主要是急性会厌炎、急性喉炎或咽后脓肿、咽侧感染等喉部或喉部邻近部位的急性炎症,声带麻痹或咽喉异物等。入院时所有患者均存在喉阻塞引起的肺通气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缺氧,伴有或不伴有二氧化碳潴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原因分布等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治疗与护理。观察组:给予患者新型经鼻面罩无创正压人工通气治疗与护理。多选用压力支持模式,支持压力从小开始,以患者能耐受压力为起点,逐步增加,保持在0.98~1.96 kPa。重症患者加用呼气末正压通气。通气过程中护理人员注重与患者交流,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帮助患者调整体位,保证通气。
对照组:行常规治疗与护理。插管术前护理人员准备工作同无创通气。准备好插管、喉镜、导管等气管插管需要的器械及药品。调整患者体位,配合手术医师完成气管插管,同时检查有无心率失常、气道不通畅、插管误入食道等插管并发症。术后做好吸痰等口腔护理,保持人工气道通畅、湿化,协助患者调整体位,防止扭曲或者牵拉管路,严密监测原有病情变化,有无并发症发生。决定拔管后,护理人员应备好吸氧面罩或者鼻导管,经充分吸痰后,加压给氧1 min后拔管,给予面罩给氧,观察患者有无缺氧表现[1]。
1.3疗效评价:观察通气前后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pH值等呼吸功能及桡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同时比较两组患者人工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的差异。
1.4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数据资料应用SPSS 20.0处理,计量数据均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两组数据之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人工通气前均处于呼吸衰竭状态,呼吸功能及血气指标间的比较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经有创与无创通气后,呼吸功能及血气指标得到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两种通气方式治疗后的呼吸功能及血气指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和通气时间均长于观察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发生6例并发症,包括2例气道损伤,1例插管误入一侧支气管,3例导管脱出,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观察组患者未出现相关并发症。
3 讨 论
喉阻塞多由喉部或喉部附近部位发生急性炎症、吸入异物或声带麻痹等原因引起,为耳鼻喉科的急症之一[1]。根据喉阻塞的分级标准,一、二度可以药物保守治疗,四度需行气管切开术,三度应先进行病因治疗或者先行气管切开术[2]。本研究选择三度喉阻塞患者,以气管插管或者无创人工通气技术改善患者的呼吸情况,待病情稳定后进行病因治疗,且经过治疗后均痊愈出院。
研究显示两种人工通气方式都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血气指标,且疗效相似,但由于无创人工通气可方便的开机、撤机,多次重复,可根据患者呼吸状况及时调整。气管插管需要确认患者呼吸功能完善后才能拔管、撤机。由于气管插管的创伤性,以及可能带来的并发症,延长了患者的治疗时间,并且增加护理工作量。无创人工通气能从根本上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显示出其优越性。
无创人工通气前,护理人员首先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询问患者及其家属有无并发症、气管插管史,做好相关的解释工作。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面罩,先插鼻胃管,间歇负压吸引防止胃充气,抬高床头,或者先用简易呼吸囊做面罩加压辅助通气,开始时跟上患者呼吸频率做小潮气量辅助呼吸,随后逐步增加潮气量,进一步了解患者的呼吸情况,再设立各种呼吸参数改换呼吸机辅助通气。通气期间,护理人员应缓解患者焦虑情绪,调整体位。询问患者鼻面罩的固定与松紧度,鼓励患者有效的咳嗽以清除口咽部分泌物。密切观察患者自主呼吸频率与呼吸机送气的协调性,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逐步上调压力设置。观察通气支持效果,必要时通知医师实施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操作,同时配合医师做好病因检查与治疗。因此正确的护理是无创人工通气发挥治疗效果的根本保证。
[1] 李桂芳.人工气道病人使用呼吸机的气道护理[J].全科护理,2012,10(10C):2820-2821.
[2] 涂元飞.急性喉炎138例患儿的治疗与护理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5):2356.
1671-8194(2016)21-0223-02
R473.5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