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黄帝内经》中“一”的思想

2016-01-30周家程沈李阳邹卓琳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6年19期
关键词:黄帝内经人民卫生出版社阴阳

周家程 沈李阳 邹卓琳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6



试论《黄帝内经》中“一”的思想

周家程 沈李阳 邹卓琳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6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中国人的学问是一体之学,由我推物,由物观我,物我一体,中医亦是如此,《黄帝内经》是中医临证治病的理论基础,其中也同样包含了万物一体的哲学思想,且在临证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指导作用。文章通过对《内经》中“一”的思想的四点内涵:平衡、究极、交感、归根进行论述,为治疗疾病提供思路。

黄帝内经;平衡;究极;交感;归根

《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说“与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1]。”生死无常,而道有常,只要尊重自然规律,与天地合一,明白了“一”的道理,就可以了知生死,超然物外。窃以为《内经》中“一”的思想,应包含四点内涵:曰平衡,曰究极,曰交感,曰归根。

1 执两用中

1.1 一生阴阳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宇宙间的最高法则,道之所生叫做一,也叫太极,“一”有两端,名为阴阳,而两端之间的,叫做“中”。所以《中庸》中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2]?”如果把阴阳比作天平两端的砝码,那么“中”就是阴阳的支点,而“一”就是整个天平。“阴阳”和“中”共同维持着“一”的整体性。执两用中,把握住阴阳平衡的道理,找对阴平阳秘的支点,就可以平调阴阳,从而使“一”稳定和谐。中医学正是用阴阳学说阐明生命的起源和本质,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根本规律,它贯穿于中医的理、法、方、药,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实践。正如《灵枢·病传》中说:“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3]。”“设能明彻阴阳,则医理虽玄,思过半矣[4]。”

1.2 阴阳何用 阴阳,是天地运行的基本规律,掌握了阴阳之道,也就掌握了生命之理。古人以日月、水火来表示阴阳,可见阴阳的第一个具体直观的特点就是寒与热,而寒热的交替变化产生了昼夜的交替,四季的变换,由此可得知时间的推移,寒热的分布差异,导致了地域的差异,空间的转移。智慧的先圣就是掌握了这种规律,才创造出调和阴阳,治病救人的方法和原则[5]。仲景《伤寒论》之首方,即是桂枝汤,原文如是说:“太阳中风,阳强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发,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此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所致的风寒表虚之证。患者出现恶寒发热自汗出的症状,是因为“阳浮而阴弱”,阴阳失调所致,方用桂枝生姜以辛甘化阳,芍药甘草大枣以酸甘之法养营阴。生姜更具引药达表之,沟通阴阳以用中[5]。故此方就是以阴阳为核心,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执两用中。阴阳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法则,是事物运动变化生长消亡的本源,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动力的场所。“生之本,本于阴阳[6]。”人体的阴阳之气的升降趋势与自然界是相同的,清阳之气生于地,上乎天,浊阴出乎天,归乎地。人体的阳气产生于下,通过肝木的作用向上向外透达四肢百骸,阴气产生于上,通过肺金的作用向下向内潜藏。升降相宜,阴阳和合,自然虚邪难侵,百病不生。

2 究极之学

2.1 “一”者,极也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中说:“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7]。”人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事物时往往会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这时候就需要暂时放下旁枝末节,整理归纳自己的思维,将事物简化,抽象,概括起来,推求事物的极点,反而有助于了解事物的本质。现代循证医学模式,也要求尽量用“一元论”的思维去解释疾病,指导临床[8]。中医临证治病也是如此,《灵枢·决气第三十》中说:“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9]。”精、气、津、液、血、脉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它们只是事物的不同状态,所以六者虽然相互区别,但是却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所以,只要找出六者偏离原本状态的原因,就可以缓解疾病,治愈疾病。

2.2 如何用“一” 佛语说“挂一漏万”,“有漏皆苦”这个“一”,指的就是情绪,当人们被情绪所左右的时候,往往会失去理智,迷失自我。中医一直以来都重视情志对人体的影响,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人的任何一种情绪变化,都会引发细胞、血管、肌肉、内脏、内分泌、免疫机能的一系列改变,情绪往往能左右人们的健康。有些人一生气就拉肚子,即为肠易激综合征,这明显是与情绪相关的;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胃下垂等也都和心理因素有关,另外便秘本身也是心身性疾病,是由紧张导致的,与情绪情感因素有关[10]。《内经》早已提出了七情致病的理论:过喜伤心,过怒伤肝等,并提出以情制情的方法来治愈疾病的理论,颇俱中医特色的音乐疗法,亦是基于此理论发展而来。人难免会有七情六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就可以保生长全。“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天下之“一”,就是原则,而和,天下之达,就是通达。只要保持乐观的精神和通达圆融的处事方法就可以保持心情的愉悦,获得健康的身心。

历代名医,多通晓“一”的道理,而自成一体,成就一家之学。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说:“故夫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11]。”脾胃主运化水谷,运动不息,虽然常说脾阳胃阴,而脾胃之阴阳较他脏而言,并不是分的十分清楚,故临床上常见脾胃病之寒热错杂,且迁延难愈。李东垣推究疾病源头,以脾胃立方,创立补土学派。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对后世影响巨大,《素问·五脏生成篇》曰:“人卧血归于肝,目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12]。”人身各部皆受血脉濡养,血脉和则身体康健,血脉乱则为痹厥。白天阳气自内向外输送,晚上阳气内收,阴阳转化的通道协调通畅则阴阳和合,而阴阳失调则阴阳出入的通道受阻,故只要能打开阴阳出人的通道即可通调气血,阴阳自和,百病皆愈,而血府逐瘀汤正是此理。“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留散无穷[13]。”《素问·阴阳离合论》具体阐释了三阴三阳的运动变化状态,但求其理,“一”也。张介宾《类经·经络类·二十九》注:“分而言之为离,阴阳各有其经也;并而言之为合,表里同归一气也[14]。”三阴三阳之间相互转化,阴极成阳,阳极成阴,其转化过程中必然存在一个极点,这个极点,即称为“一”。冬去春来,万物发陈,由闭藏到发陈,就是一个极变。所以,人之阴阳也同样存在一个极变,现代中医名家刘力红认为[15],这个极变,就是“罢极之本”的厥阴肝,“如庚辰年转到辛巳年,马上由金运太过转到水运不及,这个跨度太大了。作为人体,我们就靠厥阴肝的在岁与岁的层次上与天地沟通。”据此,刘先生提出四逆法,将四逆法作为治疗疾病的收工之法,亦是究极之法。

3 天人合一

钱穆先生把“天人合一”作为中华文化的归宿[16]。人为最具天地之性者,“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阴阳交感,万物乃生。如若天地不交则“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阴阳不交,万物乃死。“天地交,泰。”说的是易经的泰卦,泰卦的结构是上卦是地,下卦是天。乾为天,为阳,坤为地,为阴,阳气上升,阴气下降,阴阳交感,上下相通,天地相交,万物繁盛。《周易·彖传》曰:“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17]。”反之,就成为否卦,上乾下坤,阳性趋上,阴性趋下,阴阳是离决的,反应出走向即为天地不交。所以《周易·彖传》曰:“上下不交而天地无邦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内阴而外阳。”对人体生命状态的认识也可以通过泰卦来认识,人体正常的生理结构如泰卦一样,阳气基于肾,源源不断的向上向外输送,“阳者,卫外而为固也。”相对的,阴气内收,与阳气相感。相同的,否卦体现的是阳气浮胜与外,而阴气格拒于内的状态,而疾病发生发展的轻重,正是人体阴阳交感的状态偏离超过常态的不同程度所决定的[18]。笔者在临床上常常会见到不寐的患者,患者表现出手足心热,舌边尖红,盗汗,夜寐不安,多梦,下肢逆冷,切其脉寸强尺弱。诊为心肾不交的问题。“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此时,相火不守其位,反越于外,故患者烦热难安,治则可用交泰丸降其相火,而引火归原。

4 归根复命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19]。”求“一”之理,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要落到归根上来,落到复命上来,“人能常清净,天地悉将归。”《道德经》上说:“反者,道之动。”“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能少私寡欲,人体的自愈机制就会开启,阳气会从耗散的状态回到收藏蓄积的状态,这个过程易经称之为“一阳来复”。

近年来,癌症高发,“阳化气,阴成形。”倪海厦医师认为,如人体的阳气太弱,运气血的能力不够,阴寒凝聚而成为“阴实”便成了癌症。从中医的角度治疗癌症,应恢复人体阳气的运行能力。实际上,从“一”的角度治疗癌症,就是从此入手的,即使机体达到“一阳复生”的状态。患者阴寒凝滞而为“脏结”,治疗时扶阳药物与攻下药物同用,如将附子麻黄和大黄芒硝同用。人体的阳气充足,则阴实自然得散。“离照当空则阴霾自散。”“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一正。”知常达变,以《内经》为指导,守“一”而抓住主症,灵活用药,随证处方,必定可药到病除,随手而愈。

[1](战国)佚名.黄帝内经[M].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5:37.

[2]杨国荣. 中庸释义[J]. 诸子学刊, 2012,(02):101-124.

[3]田代华整理.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0.

[4]张介宾著,李继明整理.景岳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

[5]张仲景述,钱超尘、郝万山整理.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0.

[6]田代华整理.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

[7]赵波.玄之又玄《道德经》读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5:58.

[8]曾宪涛,邝心颖,孙燕,等. 什么是循证医学[J].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2013,(01):1-5.

[9]田代华整理.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6.

[10]郝万山.郝万山说健康:顺应自然和生命规律的养生智慧[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3:24-27.

[11]张萍,李蒂.“火与元气不两立”考辨[C].//吉林省第五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吉林:吉林省军区65815部队,2008:939-940.

[12]王清任著,穆俊霞、张文平校注.医林改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32-35.

[13]田代华整理.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9.

[14]张介宾.类经[M].太原:山西科技出版社,2013:284.

[15]刘力红.思考中医-伤寒论导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84.

[16]李亚旭. 从诸子通贯到天人合一-钱穆人文思想的再认识[J]. 河南社会科学,2012,(08):84-87.

[17]曾凡朝注释.周易[M].武汉:崇文书局,2015:65-70.

[18]唐农. 论“生命以火立极”及其原理上的两个必然推衍[J]. 广西中医药, 2014,(08):1-5.

[19] 赵波.玄之又玄《道德经》读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5:27.

(编辑:陶希睿)

The Four Major Claims of “one” Thought in Huangdi Neijing

ZHOU Jiacheng SHEN Liyang ZOU Zhuolin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jing 210046,China

Objective Confucius said, all my thoughts insist one principle. Chinese knowledge system is kind of following one significant principal. Toknow the objective world from my own understanding, as well as to know myself via understand the all objective world. That being said, either I or objectives are in one syste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lso follow this rule. The Inner Canon of Huangdi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clinical treatment that also includes the philosophical thought of all things together which provides significant guidance for clinical treatment.This article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for Clinical Treatment, by expounding the four major claimsof “one” thought on Balance, Ultima, Sympathy and Convalescentin The Inner Canon of Huangdi.

Huangdi Neijing;Balance; Ultima; Sympathy; Convalescent

2016-07-07

周家程(1994-),男,本科在读。E-mail:1264083478@qq.com

R221

A

1007-8517(2016)19-0012-03

猜你喜欢

黄帝内经人民卫生出版社阴阳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法于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