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教师职业倦怠 增强教师幸福感
2016-01-29赵士兵杨宏林
赵士兵 杨宏林
近日,翻阅报刊,偶然看到这么一组调查数据: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对近9000名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有86%的被调查教师有轻微的工作倦怠,58.5%的被调查教师出现了中度工作倦怠,有29%的被调查教师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工作倦怠。
数据固然有些呆板,但引人深思。作为学校管理者,也经常听到身边同事的抱怨。青年教师诉说工作压力大,老教师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工作没有了积极性,对学生没有了耐心,备课、考试也不再追求“完美”……这已经成了许多一线教师工作状态的真实写照。
按照心理学解释,职业倦怠是指个体长期处于工作压力状态下所表现出的个体化的认知及情感的消极反应。曾经有调查显示,北京市80%以上的教师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75%以上的中小学教师都想改行。在北京尚且如此,别的地方更是可想而知。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已经不是一个教师一所学校一个地区的现象,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教育现象。
民族的兴旺在教育,教育的兴衰在教师。让教师走出职业倦怠,提升职业幸福感,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已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教师为什么会感觉压力很大?为什么部分教师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教师职业倦怠和幸福感的缺失?大家都在分析它的成因: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长;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不高;教育对象复杂;应试体制的束缚等原因成为众多研究者的共识。辛苦、压力、社会地位不高等因素确实可以导致教师职业倦怠。但任何事物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回溯历史,大教育家孔子,一生致力于讲学授业;孟子也曾高呼“君子有三乐,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为其一乐”;朱熹在岳麓书院招徒讲学,质疑问难;历朝历代,以传道授业为乐者不计其数。回首现当代,张伯苓在半个世纪里,从开办“家馆”开始,一步一步办起了南开小学、南开女子中学、南开中学、南开大学……陶行知坚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们是真正懂得教师职业幸福的人。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职业幸福感似乎并不完全源自物质的丰裕、社会地位的提高。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被誉为中国当代实践性的教育家,他头上的光环无数,但始终未脱离教育一线,他任盘锦市教育局局长兼党委书记时,还继续兼一个班的语文课。是什么鼓励着他在教育的一线奋斗,是职业的幸福感。
实践证明,一个教师没有幸福感,没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不仅不利于自身的身心健康,也不可能培养出具有积极心态的阳光学生。如何让教师充分体验到职业幸福感,已成为学校乃至社会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2014年9月9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庆祝第三十个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上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习近平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习近平号召广大教师做“四有”好教师。怎样才能成为好老师呢?在习近平看来,首先,要有理想信念。其次,要有道德情操。再次,要有扎实的学识。最后还要有仁爱之心。
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缺失固然有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长;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不高;教育对象复杂;社会机制不健全等诸多原因,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职业倦怠与幸福感缺失的主要原因来自教师自身。有人说,应试体制下的学生是戴着脚镣跳舞。那么,应试体制下的教师又何尝不是被捆着双手舞蹈。但我们不能因为体制的不完善就懈怠于自己的工作。教师也要戴着脚镣在平凡的岗位上展示最优美的舞姿。
一、理想信念的缺失导致职业倦怠,教师需要理想的支撑
唐代大诗人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所说的“道”是为人之道。古人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一位称职的教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意识到自己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
华中师大教育学院郭元祥教授《老师的20项修炼》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从来如此,也将永远如此,真正优秀的教师,是个理想主义者;真正的教育家,是个理想主义者;真正的教育理论家,是个理想主义者。因为教育是为理想而生的,为理想而活的,教育指向的是未来的事业,面向未来是教育的基调。的确如此,做教师,就要做一个有理想的教师,做一个追求卓越的完美主义者。当一个教师失去了教育理想,斤斤计较于个人得失的时候,他就永远没有满足的一刻,这样的教师又怎能体会到职业的幸福感呢?
突然想到一篇散文中的几个句子:教师的幸福首先在于“胸中有梦”,因为有梦的人生才是幸福且充实的人生,有梦的人生才是幸福且快乐的人生。对于胸中有梦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过程。我们的一生不一定要干成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它应当犹如百合,展开是一朵花,凝聚成一枚果;它应当犹如星辰,远望像一盏灯,近看是一团火。在“照亮”学生的过程中,“照亮”自己。
其实,在一部分教师职业倦怠的同时,教育队伍中还有另外一个群体,他们有着明确的奋斗目标,在成就学生的过程中,也成就着自己。他们致力于打造优秀的班级,追求优秀的教学成绩,从来没有报怨过。他们不计较金钱的多少,甚至自己掏钱添置教学用品。他们坚守着几间破旧的教室,几个孩子,他们知道教育永远是一种慢的艺术,是一种等待的艺术,他们会耐心地为学生规划理想的蓝图。很多时候,我们在高呼职业倦怠,却没有意识到,我们缺的不是金钱,不是地位,而是胸中的理想。
苏格拉底说过: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教师只有有了理想信念,才能真正克服职业倦怠,提升职业幸福感。
二、道德情操的缺失导致职业倦怠,教师需要提升道德修养
大教育家马卡连柯在《儿童教育讲座》中对教师的道德修养阐述得非常到位:“你们穿什么样的衣服,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其他的人、你们怎样表示欢欣与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些,对孩子们都有着重大的意义。你们的态度神色上的些许变化,孩子们都能感觉到。你们思想上的一切转变,无形之中都能影响到孩子,不过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
学生有着天然的“向师性”。教师的道德修养作为一种无形的、具有示范性的教育力量,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教师高尚的道德修养对学生人格的影响是何其深刻,何其深远。教师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教育技能,在道德修养方面自然要比其他职业要求的更高。
有人说过,“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示范。作为教师,第一要务是自觉加强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做到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乐于奉献,不计名利,廉洁从教。让自己的灵魂在现实面前保持淡然和冷静,不为社会生活中的糟粕和庸俗的道德左右,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坦然地面对学生透亮的眼睛,不让自己的精神防线在物质利益、个人利益面前出现一丝一毫的裂缝。”这样的教师才能真正体验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真正体会到作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李桂林和陆建芬夫妇,是四川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悬崖小学的支教老师。他们支教的村子是凉山北部峡谷绝壁上的彝寨,村民上下绝壁都要攀爬五架木制的云梯,进出极为艰难。村民一年难得下绝壁一次。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李桂林夫妇坚定地扎下根来,和学生一起爬天梯,过悬崖,每次上学、放学,他们把孩子们一个个背上、背下,十九年如一日。而代课教师陆建芬每月仅有200多元的工资。现实中,还有许多像谭千秋一样的教师,当灾难降临时,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们的“本能”却是挺身而出,以一人之躯,换回学生的生命;还有“一人撑起瑶家小学”的全国模范教师盘振玉;还有“三十年守候太阳山”的全国模范教师邹有云……
这些教师虽然普普通通,却犹如璀璨的群星,闪闪发光。他们凭着一份爱心,一份责任,一份追求,一种精神,做出了无私无畏、无怨无悔的选择。他们用锲而不舍的追求与坚守成就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这也是对教师修养最好的诠释。
教师缺失了道德修养,无形中也贬低了自己的身份。这样的教师很难获得他人的认可,他们无法体验到实现自身价值的快乐,久而久之,教师职业只会让他们感到乏味甚至厌倦,何来幸福可言?
三、自身学识的欠缺导致职业倦怠,教师需要不断提升专业素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经说过:“倘若当教师的,自己天天去研究,有所得,即随时输入于学生,如此则学生受益较多,即当教师者也觉得有无穷的乐趣。所以学生求学,固然要学而不厌,就是当教员的,也要真正做到学而不厌”。在他看来,教师只有天天学习,天天接受再教育,才能常教常新,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陶行知每天问自己这样四个问题: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
平淡无奇的四句话,却发人深思。正所谓要想让学生进步,教师自己要先进步;要想让学生学习,教师自己要先学习。如果不读书学习,思想跟不上时代,只是做到专,而不能做到博,课堂就缺少激情。央视百家讲坛短短的四十分钟总是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那些大师们在讲坛上深入浅出、幽默风趣地讲解历史文化,深受欢迎。而他们之所以能够赢得尊重,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他们的博学。试想,如果一个老师能像大师一样古今中外,信手拈来,那么学生会怎样?教学的效果会怎样?教师自身的感受又会怎样?这样的教师会有职业倦怠感吗?
而很多老师没有读书学习的习惯,上完课完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内容还是那些内容,熬到退休,难免出现职业倦怠。甚至一些青年教师,因为不注重自身专业水平的提升,而在教学工作中屡屡挫败,长此以往,他们体会到的只能是失败感,何来幸福可言?所以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更新,不断提高,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方能得到课堂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享受,追求精神之乐,进而不断提升职业幸福感。
四、爱心的缺失导致职业倦怠,教师要富有爱心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雷玲在《教师的幸福资本——做成功教师的8种特质》一书中指出,幸福的资本之一就是做一个有爱心的好老师。育人,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进行品德教育。教师要懂得用爱心去关怀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近学生,用爱心去浇灌学生的心灵,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一篇文章中这样阐释爱心与教育:“用爱耕耘,用心收获。因为爱教育,你才不会计较自己的得失;因为爱教育,你才不会过多关注自己付出了多少;因为爱教育,你才不会为了一时的不快而垂头丧气;因为爱教育,你才会不失时机地创造教育的奇迹;因为爱教育,你才会时刻收获教育的感动;因为爱教育,所有的坎坷都像野花般清香,橄榄般耐人寻味。你不为工资低而烦恼,你不为学生的调皮伤感情,你不为领导一时的不公正而闹情绪。”的确如此,因为爱,什么困难你都不会在乎;因为爱,你永远都体验着幸福;因为爱,所有的阴霾都会一扫而光。
教师本就是个平凡的职业,日复一日的“平凡”自然会让人感到疲倦,所以我们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生活。当教师做到了有理想信念,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时,职业倦怠便会烟消云散,职业幸福感便油然而生。相信在全社会的关注和教师自身的努力下,教师一定能够走出职业倦怠,拥抱幸福。■
(作者单位:安徽六安市皖寿县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