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策略
2016-01-29丁亚琴
丁亚琴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快乐地写作,首先要创设时机,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再让学生自主表达,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要让学生学会模仿,增强仿写与续写的能力。当然,要想让学生快乐地写作,有话可写,阅读也非常重要。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积累,在感悟中掌握写作方法。
[关键词]兴趣 策略 写作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081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最不喜欢的就是写作文。我曾经在所教班级中进行过一次小调查,让学生选出自己最不喜欢的课程,作文课位居学生不喜欢课程榜首。学生讨厌上作文课,教师也对作文课“想说爱你不容易”,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乐于写作,爱上作文课呢?十几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使我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方面积累了一些心得和经验,下面我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时机,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一)评奖激励,保持学生的写作动力
每个人都希望获得别人的肯定和赞美,小学生更是如此。无论是物质奖励还是精神奖励,都会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当然对学生喜欢的鼓励方式,我也进行了仔细观察。由于我所教的都是高年级的学生,一般的物质奖励,像小红花、五角星之类的对他们来说已经没有太大的吸引力。我发现学生最喜欢的奖励是精神鼓励和少做作业。因此,在每次的作文评讲课上,我都会设立很多奖项,如“优秀奖”“进步奖”“最佳创作奖”“最佳书写奖”等,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鼓励。凡是获得奖项的学生,我会协同各科老师让这部分学生少做作业。实践证明,这样的举措大大提高了学生写作的兴趣,激发了他们创作的热情。
(二)贴近生活,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说:“作家应该写他熟悉的,写他所生活的那个环境。”学生的写作也应该贴近生活。我们所生活的环境给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
1.走出教室,留心生活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要让学生学会写作,产生写作的兴趣,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留心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比如指导学生写秋天树叶的作文,如果凭空想象,学生很难写出几句话。这时,教师不妨带领学生到秋天的校园走一走。校园里有种类繁多的树木,有形状各异的树叶,有些树叶老师也叫不出名字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请教别人、查阅资料等多种方法认识各种各样的树叶,并选择自己喜欢的几种树叶,仔细观察树叶的色彩、形状等,通过丰富的想象写出形神兼备的文章。这样做,不但引起了学生写作的兴趣,降低了习作难度,也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观察探究的能力。
再如,指导学生描写关于场面的习作,可以让学生在进校前或放学后的几分钟内,到校门口驻足停留一会儿,让他们观察一下校门前人头攒动、车水马龙的热闹场面。观察前,教师先教给学生方法,让他们听听汽车的嘀嘀声、摩托车的轰轰声;让他们看看校门外接送孩子的家长们等待时的表现……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拥有一双慧眼,留心观察生活,学生的笔下就有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就能激发写作兴趣。
2.记录生活点滴,进行周记写作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观察到的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只有记下来,才不会遗忘,写周记就是一个记录生活点滴的好方法。我对学生的周记内容没有范围限制,讲真事诉真情即可,可以写学习、生活中发生的难忘的事情,可以写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人,也可以写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读书后的感想……
当然,学生在完成周记后,我会对每一篇周记进行认真的批阅,发现学生周记中的闪光点,并将优秀作品在全班朗读,发送到家长的微信群中,让更多的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
长期坚持下来,学生的周记就会成为一个丰富的素材宝库,他们再也不用为“无米之炊”而劳心伤神。不仅如此,周记也是学生童年时代的一个缩影,小学阶段的喜怒哀乐、成长中的酸甜苦辣,都能在周记中找寻到它们的身影。
3.结合实际,开展有意义的活动
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要和实践相结合。同样,写作也要贴近生活,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事,学生才能够写得真实,情感才会真挚。为了让学生的作文富有真情实感,我常常开展一些有意义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写作的灵感。
比如指导学生写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我就开展了一次种香瓜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我班的责任田上翻土、松地、除草、栽瓜秧。那次活动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了农民的艰辛、干农活的劳累。其实,劳动强度并不大,学生只是在一块不足十平方米的土地上栽瓜秧,但就是这样简单的劳动,却耗费了我们整整两节课的时间。为什么呢?主要是地上杂草丛生,地下全是大小不一的石块,学生清理起来十分困难。再加上学生没有实践经验,干起活来手忙脚乱,还时不时地“挂点彩”……短短几分钟,大家已经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了。好不容易整好了地,栽瓜秧时又遇到了麻烦,因为缺乏经验,学生不明白香瓜秧是一棵紧靠着一棵栽还是留一定距离分开栽。最后,几经周折,学生终于把香瓜秧栽好了。而此时的他们,也已经变成了“小花猫”。这次实践活动,学生虽然辛苦,劳动过程也比较曲折,但还是很开心,因为他们有了亲手劳动的成果。他们写出来的文章鲜活、真实、生动、深刻,很有意义。
除了让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我还组织他们进行社会调查。比如根据习主席“建设美丽新农村”的指示,我让学生调查各个村的绿化工程、垃圾集中堆放处理情况和河流清理的情况等,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自主表达,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郑板桥的这副楹联告诉我们写文章要简明扼要,富有新意。要想让学生的习作新颖、有创意,教师就要多给学生自主表达的机会,少点习作规范的束缚。
(一)自主拟题,开拓学生创新的土壤
作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好的文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作文题目的拟定,对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命题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指导学生自主拟题时,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让他们自由地表达。
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课文中的读写结合点,让他们自主拟题。如学习了课文《莫高窟》,可以让学生运用课文围绕中心句展开叙述的方式写一段话,题目自拟。学生们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诗意的文题,如《润物细无声》;有通俗的文题,如《美丽的花坛》;有俏皮的文题,如《课间众生相》……通过自主拟题,学生们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培养了创新能力。
(二)培养创新能力,放飞想象的翅膀
孩子的想象力是强大的,他们的想象空间是大人们望尘莫及的,所以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小瞧孩子。欣赏了《姥姥的剪纸》,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创作一幅剪纸作品,并展开丰富的想象,编写一则优美生动的故事;领略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强大生命力,可以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写一写这株柳树遭遇了哪些磨难,是如何艰苦卓绝地生存下来的……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能使文章丰满灵动、引人入胜。
三、学会模仿,增强仿写与续写能力
学生作文的起步在于模仿,模仿既能降低写作难度,也能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
我们的教材就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其中有很多经典的课文,如《二泉映月》《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轮椅上的霍金》等。这些文章无论写人还是叙事都自然贴切、真挚感人,多读此类文章能潜移默化地深化学生的感悟。教师在教学这类文章时,可以让学生选取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细细品读。在品读感悟后,可以用仿写的形式让学生练写句子。
比如学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后,可以让学生仿照例句进行练习。
示例:发愤,是司马迁(遭受宫刑后,忍辱负重),用生命写成的《史记》。
发愤,是阿炳 ,倾心创作的 。
发愤,是 , 。
这样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仿写练习,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奠定了学生写作的基础。
又如在教学《滥竽充数》一文时,学生对南郭先生这个人很感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续编南郭先生的故事。学生对南郭先生的命运进行了充分的联想:南郭先生逃离皇宫后终于认识到不学无术、滥竽充数的危害,决定改头换面重新做人,他拜吹竽高手为师,勤学苦练,终于学有所成,凭自己的真本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并获得齐湣王的谅解。
除了教材,教师的下水文、课外读本、网络等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要指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广泛阅读,在感悟中积累词汇
童年的阅读不仅是为了作文,更重要的是进入文化的空天阔海,吸收人类文明的精华,陶冶情操,积淀精神的底子。
我们每学期有硬性的阅读指标,就是让学生读完四本必读书目。必读书目的选择都是根据课文内容来定的,是语文教材的延伸和拓展。这学期,我们六年级的必读书目是《简·爱》《鲁滨逊漂流记》《西游记》《时间简史》,这四本课外书都和课本内容息息相关。必读书目的阅读要求比较严格,学生要了解书籍的作者、主要内容、主要情节,每读完一本书,还要进行一次读后感写作比赛、课外知识小测验,以此来考查学生的阅读情况。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读书做笔记的好习惯,而摘抄优美词句就是做读书笔记的一种方法。我让班里的学生每人准备一本“佳词妙句”本,每天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或段落,并将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段背下来。虽然这是个笨方法,但我觉得再高明的建筑师设计出的房子也需要工匠们去添砖加瓦,再优秀的语文老师也只能传授给学生写作的技巧和方法,而不能代替学生写作。我们最多能给学生提供一些写作的骨架,而要让习作有血有肉,就要靠学生自己的语言积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背诵的优美句段越多,他们的词汇量自然会越丰富,写作时就能水到渠成。
总而言之,只有我们转变观念,掌握写作教学的策略,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