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水肿病的诊治
2016-01-29邱基洪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畜牧兽医局
文│邱基洪(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畜牧兽医局)
猪水肿病的诊治
文│邱基洪(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畜牧兽医局)
猪水肿病主要发生于断奶仔猪,往往在仔猪断奶数天后突然发病,以头部水肿、共济失调、惊厥麻痹为特征。早先农村家家户户养猪时期多发,但随着养殖技术与管理水平的提高、猪水肿病疫苗与抗生素的预防应用,该病的发生率则逐渐降低。虽然发病率明显下降,但是一旦发病,猪的死亡率依然很高。病猪死亡率的高低与兽医诊断治疗是否及时正确关系密切。
一、病原与流行特点
引发该病的病原体是猪的某些溶血性大肠杆菌。一般在应激条件下,猪只体内的溶血性大肠杆菌在肠道内增殖并释放出内毒素,被机体吸收后,对血管造成损伤和引起组织病变,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大,血中水液外渗,造成生猪以全身水肿和神经症状为特征的疾病。该病的真正致病因子是某些溶血大肠杆菌产生的内毒素,猪水肿病也称为猪肠毒血症。因此,该病的发生和流行规律与一般传染性疾病有些不同。该病多发生于断奶仔猪,个别也发生于中大猪,与饲养管理、营养不良有关,传染性不强,呈地方性散发,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以春秋多发,多发于断奶后吃料多、生长快的仔猪。
二、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仔猪断奶后3天左右突然发病。病初兴奋不安,共济失调,痉挛转圈;后期食欲废绝,眼睑下颌水肿,严重的全身水肿,卧地不起,抽搐,四肢呈划水状,嘶哑尖叫,精神沉郁,四肢及两耳发紫,张口呼吸,最终衰竭死亡。
典型病变是全身性水肿。胃水肿最常见于大弯部,有时发生于贲门部并扩展至食道与胃底部,有时可见散在的局部性水肿;肠系膜水肿多见于结肠系膜和小肠系膜,切开呈胶冻状且透明;全身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大脑水肿,胸、腹腔积液;个别病例可见到心肌变性(呈现灰黄色斑纹)。
三、治疗
引起病猪死亡的直接原因是水肿,因大脑、胸腔等多组织器官水肿导致神经和心脏等功能失常,最终心力衰竭而死。治疗以泄水利尿为重点,辅以强心、抗菌和消化功能维护。硫酸镁或硫酸钠15~20克,加土霉素片50毫克/千克体重,灌服以泄体内多余之水;脑水肿可用50%葡萄糖20~40毫升(或甘露醇50~100毫升或25%山梨醇50~100毫升)治疗,另加5%碳酸氢钠30毫升、卡那霉素50万单位,静注,一天二次;肌注或灌服亚硒酸钠、维生素E。恢复食欲后可在饲料中添加,也可同时添加益菌素,以促进其恢复胃肠功能和调节新陈代谢。
四、讨论
大肠杆菌在猪场内普遍存在,属于条件性致病菌,生猪体内病原菌数量、生猪抵抗力的变化及其平衡性,和生猪所处的环境、饲养管理及饲料配比等密切相关。该病散发,多见于个别管理不善的猪场,与饲料中亚硒酸钠维生素E长期缺乏有关。发病率、死亡率与牧场管理、预防和是否及早治疗密不可分。管理到位的牧场很少发生,即使有发病也只有1~2头,同窝其他仔猪轻微或无症状,但管理差的牧场往往会接连一窝窝发病,病程短,死亡率高,曾成为令农户恐慌的疫病。
因此,该病防范的关键在于管理,治疗的关键在于及早利尿脱水。改善饲养管理,注意养殖环境的舒适性,做好隔离消毒;改变单一的饲料,尤其是蛋白质过高的饲料,饲喂全价配合饲料,切忌断奶时突然改料;饲料、环境、人员等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改料要循序渐进,要有3~5天的过渡缓和期;栏舍调整要选择晴天温度适宜的时候,饲养员服饰不要过于鲜艳;防止应激,还可事先添加一些抗应激药物和抗生素;治疗时注意利尿脱水的把控,保持环境舒适性和补给益菌素、维生素。对常发的养殖场或地区,可在饲料中,特别是在仔猪断奶前后,有意识地添加亚硒酸钠维生素E加以防范。
该病也可用猪水肿病多价灭活苗预防,2~3周龄0.5~1.0毫升/头,肌注,必要时二周后加强免疫一次,2.0毫升/头。强化基础免疫和保持猪只机体正常体况,对确保水肿病疫苗的效果同样非常重要。可在母猪怀孕90天时免疫仔猪腹泻基因工程K88K99疫苗和仔猪在3日龄、7日龄时注射牲血素。虽然疫苗是预防疫病的重要措施,但不可完全寄托于疫苗的预防作用而疏于日常管理,应落实好综合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