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腺胃炎及其防制策略
2016-01-29王小新江苏省洪泽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300江苏省洪泽县岔河镇畜牧兽医站300
王小新,杨 辉,马 俊(.江苏省洪泽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300;.江苏省洪泽县岔河镇畜牧兽医站,300)
鸡腺胃炎及其防制策略
王小新1,杨辉2,马俊2
(1.江苏省洪泽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223100;2.江苏省洪泽县岔河镇畜牧兽医站,223100)
鸡腺胃炎是一种以鸡的腺胃肿大、发炎为主要症状,伴随病鸡生长不良、消瘦、整齐度差等明显外观特征的一种综合性疾病。该病发生后,在同群内快速传播,几乎全群发病,死亡率极高,治愈率差。目前该病在各地均有报道,虽然总体发生率不高,但发病后几乎无法及时治愈的特点,给养殖业带来的威胁巨大。近来,该病在洪泽及其周边发生数起,给养殖户带来较大损失。特别是基层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对该病了解不够,说法很多,给养殖户带来很大困惑。
1 病原情况
鸡腺胃炎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主流观点认为是病毒病。其中最主要的病原为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王玉东等从患有腺胃肿大的病鸡病料中分离到冠状病毒,认为该病是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新病变型[1]。研究发现分离的新型冠状病毒与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均呈现冠状病毒的特性,且新分离的病毒可复制出与自然病例相似的病理症状[2]。但是否是冠状病毒的变异株仍需要进一步研究,至少能说明该病的发生与冠状病毒关系密切[3]。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也是一种重要的病原。杜元钊从鸡伟染性腺胃病分离到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并利用细胞培养物接种1日龄雏鸡,复制出完全相同的病变特性[4]。姜北宇等从病鸡血液中检测到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抗体,证明了鸡腺胃病与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有关[5]。眼型鸡痘也是引起鸡腺胃炎的病因,发病鸡往往是先发生了鸡痘,然后继发为腺胃炎[6]。研究发现鸡痘和腺胃炎的发病曲线几乎一致,显示其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7]。另外在发生腺胃炎的病鸡体内分离到的病毒有禽白血病病毒、腺胃坏死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等。肉鸡生长过快,饲料消化率高,腺胃和肌胃得不到充分的锻炼和保养,导致腺胃和肌胃功能下降,也可引起腺胃炎[8]。长期饲喂劣质发霉的饲料,饲料内镰孢霉菌产生的T2毒素可造成腺胃、肌胃上皮粘膜坏死,圆弧酸可造成腺胃肿大,粘膜增生,溃疡增厚,导致腺胃炎的发生[9]。劣质鱼粉、玉米酒糟蛋白等低质量蛋白中含有过量的生物胺类和肌胃糜烂素,可诱发腺胃溃疡、肌胃糜烂[1]。
2 发病特点
该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但以季节更替时发病率高,尤以秋季转冬季时损失严重,在我国北方地十分常见[1]。据报道发病日龄一般为30-60日龄,发病率为15%-60%,平均23%,死亡率为10%-50%,平均为20%[10]。该病可发生于不同品种、不同年龄的鸡和火鸡[11],10-90日龄的育雏和育成鸡最易感,此期引起极度消瘦和严重死亡[12]。在本地的发病鸡主要多为开产前后的青年鸡,发病季节为冬春交替时节,发病鸡群普遍消瘦,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在50%以上。该病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或经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及排泄物通过消化道进行传播,与感染鸡同舍持易感鸡通常在48小时内出现症状;也可经由种蛋、种鸡垂直传播[11]。吴延功等发现发病鸡场同时饲养的来自于不同种鸡场的鸡,有时混群饲养,但仅有来自于有发病史的鸡场的鸡发病,而来自于另一鸡场的鸡则不发病[13]。
3 临诊症状
病鸡整齐度极差,大小不一,鸡冠发白、消瘦。鸡群大致状态尚可,死亡鸡多是由于体质虚弱,打堆休息时死亡,第二天早晨常发现有大量病死鸡。部分鸡咳嗽,张口喘气,肿眼,流泪。发病持续时间较长,可达一个月左右。病程的长短与鸡群的总体管理水平有关,病程长的多为养殖水平及饲养环境差的养殖户。使用治疗肿眼、流泪及呼吸道症状的多种药物不见效果。
4 病理变化
病死鸡极度消瘦,体质较轻。剖检发现腺胃纵轴缩短,腺胃肿至椭圆形,严重者腺胃显著肿大呈球状,腺胃壁增厚。腺胃粘膜有出血和溃疡,腺胃乳头融合,轮廓不清,可挤出脓性分泌物[12]。有的病鸡整个粘膜层完全发生坏死,坏死组织和炎性渗出物形成厚层假膜[11]。肌胃柔软,角质膜上常有溃疡、易于脱落。病鸡肾脏略肿,肾脏和输尿管均有尿酸盐沉积。胰腺肿大有血点,色变淡,有的肝脏呈古铜色[3]。十二指肠呈卡他性肠炎变化[14]。
5 防制策略
由于该病发病原因比较复杂,发病后无有效的治疗办法,只能对症治疗,加强饲养管理,采取隔离、减少饲养密度、注意消毒等综合措施,从而有效的控制该病。
5.1由于该病的病理过程比较长,发病后鸡的死亡率增长缓慢,刚开始不易引起养殖户的重视,当大批死亡时,病情又比较严重导致无法控制。因此建议养殖户提高警惕,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该病的发病特征比较明显,剖检所见也有独特的表现。只要仔细观察,即可作出初步诊断。该病一经发现,应立即采取调整饲料、补充电解质、增强抗病力等措施加以控制,不可拖延。早期病例,应用抗病毒、保肝、保肾的药物。笔者在生产实践中,依据该病的发病特点,利用附子、升麻、肉桂、陈皮、苍术、白术、金银花、蒲公英、款冬花、车前子、枳壳、炙甘草等中药在早期对该病进行综合防治取得良好效果。方中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肉桂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升麻透疹、解毒;陈皮与苍术、白术配伍健脾行气、促进消化;金银花、蒲公英等抗毒杀菌、增强免疫力;款冬花止咳化痰;车前子治眼疾、通小便;枳壳宽肠消结;炙甘草温中和药。诸药配合,同时提高棚舍温度,改善饲料营养,在发病早期,以药促食,同时增加多维素,提高抗病力,添加阿莫西林防止继发感染,明显降低死亡率,疗效显著。
5.2做好相关疫病的防疫,特别是传染性支气管炎、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鸡痘等与腺胃炎有关的疫病疫苗的免疫。特别是腺胃炎与鸡痘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密切相关性,在高发地区一定要做好这两种疫病的免疫。鸡群发病早期紧急进行油苗的免疫可以减少死亡,并可大大缩短病程[12]。1日龄皮下接种弱的活呼肠孤病毒可产生主动免疫[13]。建议的免疫程序是:在7-10日龄防疫传支H120和肾型传支弱毒苗或15-20日龄时免疫新城疫及传毒苗时,同时颈部皮下注射腺胃型传支油乳剂灭活苗;在发病早(10日龄)的鸡场,在3-5日龄就要防疫腺胃型传支油乳剂苗,蛋鸡和种鸡在120日龄再免疫一次腺胃型传支油剂苗就可以预防该病的发生,并为雏鸡提供母源抗体,使雏鸡免于低日龄发病[15,16,17]。
5.3做好该病的发病追踪。目前该病在多数地区还处于散发态势,所以要加强对发病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包括鸡的品种、饲料情况、饲养状况等。建议科研单位要加强与基层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的联系,以便能及时将可疑病例上报检测,并收集数据资料,从而找准病原,为该病的防控提供有效的依据。我国兽医技术体系沟通渠道混乱,政府疫病防控部门技术力量差,对动物疫病的处理没有科学合理的措施以及地方政府不愿意报告动物疫病的心态,导致对动物疫病发生发展的态度是不严重不报告;而一些学校及科研机构又是各自为政,没有协调合作的精神,也是导致我国各种动物疫病多样化、复杂化的一类因素。
5.4对临诊病例的观察发现,同群鸡大量发病,但同一养殖户近傍其他养鸡户却不见发病,这一现象显示,该病可能由种禽场传播。由于该病经由种蛋、种鸡传播的可能性,商品鸡场鸡发病后,要追踪鸡苗的来源,不从发病鸡来源场购进鸡苗,不从小场或来源不明的渠道购进鸡苗。
5.5保证饲料原料的质量,特别是鱼粉的质量应重点保证。小规模养殖户为节约成本,常使用发霉变质的饲料原料,更应杜绝。合理调配日粮,做到均衡营养,提高抗病力,减少损失。
5.6由于该病的病因比较复杂,至今没有准确的说法,多数学者都比较倾向于认为可能是多种因子协同作用引起,而并非是某一种单一病毒或因子所致[18]。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类原因,一类是由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腺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引起,一类是因饲养管理不当引起。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腺胃炎控制难度较大,主要应在鸡苗的来源和相关疫苗的免疫上加以控制。饲养管理方面引起的腺胃炎,通过调整饲料原料、提高环境条件等综合措施,可有效控制病情。
[1]王玉东,王永玲,张子春,等.鸡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QXIBV)分离与鉴定[J].中国动物检疫,1998,15 (1):3-5.
[2]褚艳利,张秀美,胡北侠,等.鸡传染性腺胃炎病毒的分离与鉴定[J].动物医学进展,2005,26(5):102-104.
[3]陈雷,林显华,王丽荣,等.鸡腺胃炎及其研究进展[J].饲料博览.2013(10):50-53.
[4]杜元钊,吴延功,朱万光,等.从表现腺胃炎的病鸡中分离到1株网状内皮增生症病毒[J].中国兽医学报,1999,19(5):434-436.
[5]姜北宇,刘月焕,郑世兰,等,鸡传染性腺胃炎病原分离及鉴定[J].动物医学进展.1999,20(3):152.
[6]张发福.肉鸡腺胃炎的病因及防治策略[J].吉林畜牧兽医.2014(8):40-43.
[7]刘国荣,刘文强,刘芳芳,等,鸡传染性腺胃炎的流行及病因分析[J].中国畜牧兽医.2014,41(10):257-260.
[8]李海龙.关于肉鸡腺胃炎的一些看法[J].吉林畜牧兽医.2014(11):45-46.
[9]蔡金凤.引发肉食腺胃炎的原因及防治方法[J].当代畜牧.2011(11):14-15.
[10]吴长新.鸡传染性病毒性腺胃炎[J].中国家禽.1998,20 (5):43-44.
[11]李强华,史秋梅,高光平,等,鸡传染性腺胃炎的研究进展(综述)[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15(2)63-66.
[12]王玉东,王永玲,范根成,等,鸡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综述)[J].畜牧兽医学报.2001,32(1),64-72.
[13](美)B.W.卡尔尼克(高福,刘文军主译).禽病学[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1.
[14]吴延功,杜元钊,朱万光,等,传染性腺胃炎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结构的研究[J].畜牧兽医学报.2000,31(3),249-254.
[15]王玉东,等,鸡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10:183-185.
[16]王永玲,等,鸡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发病特点及防制[J].中国家禽.1998,20(7):19-20.
[17]蒋贻海,等,鸡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油乳剂灭活苗、的研制及应用[J].山东家禽,1998(1):8-9.
[18]王艳丰,张丁华,桂启胜,等,鸡传染性腺胃炎病因研究进展及协同作用分析[J].家禽科学,2012(10):44-46.
S858.31文献标识码:B
1003-8655(2016)03-008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