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污染整治倒逼生猪健康养殖
2016-01-29邱基洪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畜牧兽医局
文│邱基洪(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畜牧兽医局)
养殖污染整治倒逼生猪健康养殖
文│邱基洪(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畜牧兽医局)
“五水共治”,即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是浙江省在2013年就推出的强力扭转水环境污染、促进可持续生态发展的重大举措。“五水共治”,一石二鸟,既促进了大环境卫生改善,也促进了养殖健康发展。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以“五水共治”为突破口,倒逼包括养殖业在内的企业转型升级。
一、养殖污染与动物疫病的危害性
1.生猪养殖基本情况。婺城区是养殖大区,存栏牛多、猪多,家禽也多。2012年对婺城区2011年生猪出栏和2012年能繁母猪数、生猪养殖场户做过的调查统计分析表明,年出栏小于50头的养殖场户占总数的48.00%、大于50头小于100头的占19.27%,两者属于“低、小、散”养殖户,合计2056户,占总养殖场户数的67.27%,他们的年出栏数仅为全区生猪年出栏总数的16.26%。这些养殖户与其他“小、中、大”规模养猪场、其他畜禽养殖场户无序交叉分布于一个15个乡镇(街道)的小小县级区域内且主要集中在几个乡镇(街道)的若干个村,相当密集。
并且,他们的养殖水平(包括饲养管理、疫病防控、繁殖育种等)不如家庭式中小型规模养殖场(家庭牧场)。原有养殖场户大多没有粪污处理设施,其原因一是养殖场户资金本身积累少;二是对此无认识,环境卫生观念差,对随意堆放使用粪便、排放粪污习以为常;三是政府除有扶持项目的规模养殖场外,面上缺乏引导;四是养殖场户区域性总数多而过于集中密集等,政府一定时期还号召养殖专业村、养殖小区建设,但又无污染治理配套设施建设;五是即使有污染处理设施的,但不正常运转情况也存在。
不仅如此,生猪养殖总量与环境容量、土地消纳能力的区域性矛盾十分突出,普遍存在养殖环境脏乱差与兼养其他畜禽、无隔离消毒设施、因陋就简无序养殖。生猪养殖不规范处置粪污是目前农村污染最严重、矛盾最突出的污染源之一,甚至出现多起市民悬巨奖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事件。养殖污染,不仅影响生态生活环境建设、影响投资发展环境,同样制约生猪产业自身健康发展。
2.养殖污染造成疫病多发性。养殖污染严重;动物及其产品流通频繁,区域扩大;隔离消毒与自繁自养未形成常态化;技术支撑体系薄弱,养殖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等,综合导致近些年来养殖环境内病原微生物品种数量多,养殖场户动物疫病多发与复杂化。
疫病复杂多发,还造成养殖风险严峻、比较效益下降的养殖状态,特别是2012年1月后到2015年6月底的三年半时间内,大部分时间生猪养殖处于亏损行情态势,一部分养殖户(主要是“低、小、散”养殖户)随市场调整逐渐退养与淘汰。这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养殖场户布局与减轻养殖污染,但是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通过自然调整解决污染问题,周期性长,社会环境不允许,畜牧业自身健康发展不允许,必须通过政府强有力措施整治,引导、监督养殖业污染规范处置,作为养殖场户也要积极投入,齐心协力,统一整治提升。
动物疫病是养殖业最大的风险,全面推进生猪养殖污染整治与科学养殖,非常迫切。通过“五水共治”与养殖污染整治运动,可以改变、提高广大生猪养殖场户认识,强化污染治理设施建设,重视污染规范治理,正确处理生产与生态辩证关系。
二、养殖污染治理与动物疫病控制的关系
通过“五水共治”和养殖污染整治运动,推行干湿分离清理猪粪后,粪污水通过雨污分流管道到污水收集池、沉淀池、沼气池、沼液池、生化曝气池、水生植物净化塘,最后达标排放。通过一系列的厌氧发酵、生化处理、好氧消化后,粪污中病原微生物、虫卵被完全杀死,不再通过粪污扩散传播,从而有力控制疫病区域性暴发。另外,沼气被生活使用或发电创收,沼液被植物利用,猪粪加工有机肥或堆积发酵处理后土地消纳利用。粪污循环利用有利于生态平衡和养殖健康。强势推进养殖污染治理,关停不符合要求的养殖场户,是主动优化养殖环境、促进疫病控制的明智举措。
三、养殖污染治理措施与目标
1.污染治理措施。一是确保补偿到位。婺城区为积极鼓励群众,促进养殖场户投资建设污染治理设施,引导健康生态养殖,对拆除砖瓦结构房屋栏舍补偿130元/平方米、简易结构50元/平方米,生猪100元/头、母猪500元/头、奶牛1000元/头;按实际拆除复耕面积30元/平方米给予乡镇政府工作补助;沼气池等污染设施工程建设补助2万元/40立方米(3万元/60立方米、4万元/80立方米)。
二是加强组织领导。养殖污染整治量大、面广、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涉及各乡镇(街道、部门),在政府牵头下明确各乡镇(街道、部门)责任与人员分工,强化工作考核,齐心协力,才能取得圆满成功。
三是明确污染治理措施。按照 “一控二分三配套”技术措施做好养殖污染治理,“一控”指推广节水养殖技术,淘汰传统猪栏冲洗模式,从源头减少粪污水总量;“二分”指采用雨污分流、干湿分离措施,减少粪污水产生量;“三配套”指养殖粪污消纳土地、厌氧发酵池(沼气池)等污水处理设施、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设施配套建设。
2.明确整治目标。婺城区根据《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出台了《婺城区畜牧业生态发展专项规划》,划分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和宜养区,禁养区内养殖场户一律关停;限养区、宜养区内“低、小、散”养殖户停产退养,存栏50头以上(年生猪出栏100头)欲继续饲养的实行养殖污染“一场一策”限期整治提升,达不到的一律关停;不能做到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的养殖场户一律关停,即“三个一律”。封堵排污口,不得将污水(沼液)进行直排。
2014年关停禁养区畜禽养殖场户2236家,拆除房屋栏舍66.19万平方米;2015年关停“低、小、散”和整治不能到位的726家,拆除房屋栏舍14.9375万平方米;通过调查摸底,全区1128家养殖场户允许继续饲养,但必须通过“一场一策”提升整治到位验收后才可饲养。通过养殖污染整治,全区生猪养殖场户从2012年的3056家将减少到922家,下降69.83%,进一步优化了养殖布局与结构。
四、如何建立养殖污染治理与疫病控制长效机制
1.强化监管执法。坚持属地管理原则,强化各乡镇(街道)巡查与监管责任,对污染治理负总责;各有关部门按照法律规定加强监督执法力度。今后对凡未批新建的生猪养殖场户和不按规定处置粪污的养殖场户,土管、环保部门严格按照《土地管理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治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依法给予强制拆除、行政处罚、关停整治;对违法处置病死猪的,动物卫生监督、公安等部门严格按照《动物防疫法》《食品安全法》《刑法》等法律依法查处,形成法律震慑氛围,依法治污,依法治牧,为养殖污染整治工作保驾护航。
2.强化正面指导。在强化执法的同时,有关生猪养殖的各类扶持补助政策与养殖污染治理、疫病控制、畜产品安全相结合,堵疏结合,正面引导,确保养殖场户粪污处理设施正常运转和养殖生产健康发展。防止拍脑袋出政策,杜绝工作急功近利,严防表面工程形象工程,防止盲目追求养殖规模化。
养殖规模过大,产粪污量自然多而集中,对环境的污染程度重而处置困难,污染治理增加养殖成本。发达国家在土地面积多、养殖水平高、配套服务齐全的优越条件下,发展适度规模养殖、配额限制养殖以控制养殖污染与市场供给平衡。借鉴先进国家养殖理念,结合我国国情,发展与污染治理能力、土地消纳能力、饲养管理能力、疫病防控能力相适应的适度规模家庭化养殖应该是最佳的选择。
通过养殖污染整治,对允许继续饲养的养殖场户虽然全部建有养殖污染治理设施,但这对他们来说还是新事物,相应知识普遍不高,在设施运行使用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职能部门应强化落实与培育技术队伍建设,及时给予技术检测、服务指导。目前的基层动物防疫和兽医诊疗队伍弱化,与疫病、畜产品安全日益复杂化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职能部门应加强技术培训、职业教育与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的力度,强化动物防疫、监测、监管。
按照《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要求,对现有“一场一策”确定的养殖场户过密的区域,要努力通过进一步的整治、引导和买卖、股份制、租赁等形式兼并以继续减少养殖场户个数;强化养殖量与《畜禽规模养殖污染治理条例》规定的污染设施处理能力、消纳土地面积等相配套,严格控制养殖量和正常化运转粪污处理设施,以确保符合防疫与污染治理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养殖场户布局与养殖结构。
不规范处置养殖粪污与病死动物、不执行隔离消毒与自繁自养饲养管理制度,每个养殖场户都可能成为一个污染源与疫病疫点,给周边造成环境污染与动物疫病传播扩散。通过“五水共治”养殖污染治理和建立长效监管引导机制,将大幅度减少无序养殖场户个数,降低疫病传播感染的可能性,大力提升养殖污染治理能力,从而有力控制病原微生物随粪污对环境的污染、阻断病原微生物对生猪的感染机会,养殖污染与疫病得到全面有效控制,环境卫生与畜产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促进健康养殖。
点点评评::养殖污染治理倒逼养殖企业业转转型型升升级级。。通通过过““五五水水共共治治””和和养养殖污染治理,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养殖场户数量下降、环境美化,优化了生猪养殖环境,减少了病原微生物污染,也促进了生猪健康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