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症脐疗法的古代应用

2016-01-29卢承顶田思胜张永臣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

中国中医急症 2016年4期
关键词:脐疗急症脐部

卢承顶 田思胜 张永臣(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5)



急症脐疗法的古代应用

卢承顶田思胜△张永臣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

【摘要】脐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具有悠久的历史,被广泛运用于包括急症在内的中医临床各科疾病。古代常用的急症脐疗方法包括直接灸脐法、隔物灸脐法、熨脐法、药物敷贴法、脐部按摩法、浴脐法、脐部拔罐法等。脐疗法的作用机理与脐的特殊生理和解剖结构有关。但就现在急症脐疗法的研究而言,相应文献整理总结仍属空白。笔者希望今后对急症脐疗法相应的文献进行进一步的整理挖掘,总结适宜病症,提炼适合现代临床的治法,来更好的应用于现代临床急症。

【关键词】脐疗法急症外治古代应用文献

脐疗法是一种将药物直接敷贴或用艾灸、热敷等方法施治于患者脐部用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属于中医外治法范畴。该疗法具有悠久的历史,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杂疗方》中已有详细的药物敷脐治法,即“取桂、姜、椒、皂荚等皆治,并合……即取入人中身孔中。举,去之”[1],中身孔中即肚脐。脐疗法作为一种简便实用、效专力宏的外治方法,受到古代医家的重视,被广泛运用于包括急症在内的临床各科疾病。

1 急症脐疗法的历史沿革

脐疗治疗中医急症最早可追溯到东汉·张仲景,其在《金匮要略》杂疗方中记载“凡中暍死,不可使得冷,得冷便死,疗之方:屈草带,绕暍人脐,使三两人溺其中,令温。亦可用热泥和屈草,亦可扣瓦碗底,按及车缸,以着暍人,取令溺,须得流去”[2],即以脐疗治疗热毒侵入所致暑厥。在晋代,我国第一部关于急救方书《肘后备急方》中已载卒死、卒腹痛、霍乱及野葛中毒4种急症的脐疗救治法。隋唐时期,孙思邈将脐疗运用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其著作《千金要方》中脐疗治疗的急症已涉及痢疾、小便不通、卒中箭不出、难产、小儿客忤、惊痫等各科多种急症,脐疗方法包括直接灸脐、隔盐灸脐、敷脐、涂脐、掩脐等多种治法。王焘的《外台秘要》记载了脐疗治疗关格、白虎病。宋金元时期,脐疗治疗病症更为广泛,脐疗治法更加丰富。如《医心方》取灶中黄土末着脐中治胞衣不出;《太平圣惠方》以青颗盐末于脐中以手摩,治小儿大便五六日不通,以灵宝丹醋调摩脐中治卒中风;《圣济总录》载以葱热熨脐法治气虚阳脱,以盐热熨脐治小便不通;《妇人大全良方》以隔葱灸脐治产后小便不通;《世医得效方》取地龙、猪苓、针砂为末,擂葱涎调成膏敷脐,治水肿小便绝少。明清时期,脐疗法已经成熟并成为普遍治法。《类经图翼》以隔附子饼灸脐法治人有房事之后,或起居犯寒,以致脐腹痛极频危者;《幼科折衷》以姜豉饼熨脐治小便闭;《杂病广要》以附子饼熨脐治疗中风脱证,以阴阳熨脐法治疗关格;《验方新编》治“出痘肾经,腰腹绞痛,吐泻交作,手足冰冷,大汗如注,此阴盛阳衰”[3],用乳香、没药、人参各一钱为末作丸纳脐中。此时,《急救广生集》总结了前人的急症脐疗治法;吴师机的《理瀹骈文》对脐疗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阐述,将脐疗法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急症的救治,脐疗法已更为成熟和完善。

2 急症脐疗法的治法

2.1灸脐法1)直接灸脐法:将艾炷直接放在脐部艾灸的方法。直接灸脐法多用于治疗猝死、溺水,该法首见于《肘后备急方》,“救卒死,或先病痛,或常居寝卧,奄忽而绝,皆是中死,救之方……又方:灸脐中,百壮也”[4];《太平圣惠方》治溺水“急解去死人衣,灸脐中即瘥”[5]直接灸法;《急救广生集》载“缢溺并救,人死而心头尚暖者,用艾灸脐中,数十壮即活。如未苏,连灸至百余壮,无不活也。切不可中止,极验”[6],也是直接灸法,而且提示艾灸的壮数宜多。2)隔物灸脐法:将艾炷与脐用材料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间隔的材料包括盐、姜、蒜、柏皮以及组合的药物等。此法治疗急症首见于《肘后备急方》,其创立了治霍乱的隔盐灸。隔物灸脐法后世发展颇多,如《金匮翼》载治中风卒厥、危急等症的隔姜灸;《普济方》载治阴毒心下结伏、按之极痛、大小便秘涩的隔蒜灸;《太平圣惠方》载治小儿撮口及发噤方采用隔柏皮灸,治小便闭不通隔甘遂、大蒜饼灸;《寿世保元》载治腹中有积、大便闭塞、心痛诸痛的隔巴豆饼灸;《济阳纲目》载治三阴中寒的蒸脐法等等。

2.2熨脐法将盐、葱、姜、艾、药物等加热后敷于脐部或脐周,或者先敷在脐上或脐周然后再加以熨热器具进行熨脐。该法最早应用于治疗急症,为《金匮要略》治疗暑厥使人溺脐,即相当于熨脐法。后世在该法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千金要方》治疗大小便闭塞不通的阴阳熨脐法;《外台秘要》治霍乱苦绞痛不止的姜热熨脐;《圣济总录》治伤寒厥证的葱热熨脐法;《杨氏家藏方》治“脏腑冷泄利不止,及阳虚阴盛,真气脱弱,欲炙不能胜火力者”[7]硫黄熨脐法;《本草品汇精要》治小儿卒不尿“炒盐于脐中,熨之”[8]的盐热熨脐法;《杂病广要》治“猝然仆倒,眼合,口角斜,手撒遗尿”[9]的附子饼药熨脐法等等。

2.3药物敷贴法将药物加工后制成一定的剂型,敷贴或者涂抹于脐部,或外加膏药固定的方法。早期敷脐药物相对简单,如《外台秘要》治关格以盐和苦酒涂脐法;《医心方》取衣中白鱼虫涂脐中治小儿小便不通,取滑石以水和泥于脐中治妊身小便不利方,取灶中黄土末着脐中治胞衣不出;《古今医统大全》治小便不通的贴脐法,用田螺捣朴硝少加麝香如泥贴脐上;《医学从众录》治疟疾以椒雄贴脐丸置脐中,治虚寒疟以桂麝椒雄膏共研极细末,纳脐中,均外以膏药贴之。

2.4脐部按摩法将药物敷于脐部,然后施以推拿手法的方法。该法治疗急症最早见于《太平圣惠方》,如治小儿大便五六日不通、心腹烦满,以青颗盐末摩脐中;治卒中恶暴亡者,以灵宝丹方醋调摩脐中。其他的脐部按摩法还包括《圣济总录》记载治大便不通、腹胀,取杏仁、葱白、盐同研如膏摩脐的摩脐法;《万病回春》中载治大小便不通,以蜗牛膏贴脐中手揉按的揉脐法;《世医得效方》治初生小儿大小便不通、腹胀欲绝者的呵脐法等。

2.5浴脐法将药物煎煮取汤后,药液浸浴或者淋浴脐部的方法。浴脐法最早见于《圣济总录》,用于治小儿小便不通、发热腹满,即“七物浴汤方……以水七升,煮取五升,去滓,避风处温浴儿,先从脐淋之”[10]的浴脐法。2.6脐部拔罐法在脐部拔火罐的方法称为脐部拔罐法。该法出现较晚,明代在《奇效良方》中,首先记载该法治溺水,“以酒坛一个,纸钱一把,烧放坛中,急以坛口覆溺水人脐上,冷则再烧纸钱,放于坛内,脐去水即活”[11]。

3 急症脐疗法的机理

脐疗法的作用机理与脐的特殊生理有关。首先,脐是连接胎儿与母体的纽带,胎儿生长发育所必须的精微物质依赖于脐的传输,故脐可看作是先天之结蒂、生命之源,如《医学入门》指出“夫人之脐也,受生之初,父精母血相受,凝结胞胎混沌……在母腹中,母呼儿呼,母吸儿吸,是一身脐蒂,如花果在枝而通蒂也”[12]。其次,脐与丹田、命门相通,为先天、后天联系的纽带,如《类经附翼》“人之初生,生由脐带,脐接丹田,是为气海,即命门也”[13]。再次,脐又名神阙,属任脉要穴,任脉和督脉相表里,统率阴阳诸经百脉,又为冲脉循行之处,任脉、督脉、冲脉“一源三歧”,三脉经气相通,因而脐既与十二经脉相联系,又与奇经八脉相通,《灵枢》指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14],脐便藉着经络与人体表里上下内外相通应。据此,神阙便具有了固本培元、回阳救逆、通利三焦、调畅二便、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的作用。通过在脐部施以艾灸、敷药等不同的方法,可以疏通经脉气血、调整各脏腑的功能,恢复人体阴阳的平衡,不仅可以治疗中医急症,而且对全身多种疾病均有治疗作用。正如《理瀹骈文》所谓“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15]。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脐疗法治疗急症与其特殊的解剖结构有关。脐是胚胎发育过程中腹壁的最后闭合处,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且脐下无脂肪组织,皮肤筋膜和腹膜直接相连,脐下腹膜有丰富的血液循环通路。这些结构,使得肚脐呈现高敏感度、强渗透性,脐部给药弥散快、吸收快、起效快。脐部靠近腹腔和盆腔,此处有腹腔丛、肠系膜间丛等神经丛存在,还有最主要的神经节,支配腹腔和盆腔内所有的脏腑器官和血管,因此脐部的神经也呈现强敏感性,通过药物等刺激脐部神经,调节神经体液、内分泌、免疫系统,从而恢复组织器官功能活动,起到防治全身疾病的作用。

4 结语

脐疗法在古代急症救疗中,尤其是外治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不断地传承发展,直到现代的临床急症上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脐法治疗急症与其特殊的生理以及解剖学结构有关。但就现在急症脐疗法的研究而言,但相应文献整理总结仍属空白。古代文献中急症脐疗发的记载繁多,治法丰富,通过对相应的文献进行进一步的整理挖掘,总结适宜病症,提炼适合现代临床的治法,来更好地应用于现代临床急症,这是今后工作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马继兴.马王堆古医书考释[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756.

[2]汉·张仲景.金匮要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1.

[3]清·鲍相璈.验方新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23.

[4]晋·葛洪.肘后备急方[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

[5]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1783.

[6]清·程鹏程.急救广生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59.

[7]宋·杨倓.杨氏家藏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188.

[8]明·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48.

[9]日本·丹波元坚.杂病广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1983:53.

[10]宋·赵佶.圣济总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033.

[11]明·董宿.奇效良方[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502.

[12]明·李梴.医学入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287-288.

[13]明·张景岳.类经附翼[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799.

[14]张秀琴校注.灵枢经[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73.

[15]清·吴师机.理瀹骈文[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2.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745X(2016)04-0665-02

doi:10.3969/j.issn.1004-745X.2016.04.033

通信作者△(电子邮箱:tiansisheng@yahoo.com.cn)

收稿日期(2015-09-08)

猜你喜欢

脐疗急症脐部
温中止泻汤联合脐疗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肾阳虚证)临床观察
针灸疗法在院前急症救治中的应用
针刺“新吾穴”结合脐疗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观察
探讨个体化干预模式在脐部敷贴法治疗小儿泄泻100例的应用价值
夜间急症多 千万别忽视
邮购信息
新生儿不同断脐长度对减少脐部感染的影响及护理干预
脐部清洁干燥法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经方治疗急症3例
脐疗治疗带下病古今用药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