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酒精中毒的中医导吐及解毒治疗
2016-01-29程小娟张荣珍安徽省芜湖市中医院安徽芜湖241000
程小娟 张荣珍(安徽省芜湖市中医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急性酒精中毒的中医导吐及解毒治疗
程小娟张荣珍
(安徽省芜湖市中医院,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中医学认为,少量饮酒可以防病治病,有益健康,而过量饮酒易造成酒精中毒,耗气血、损伤脏腑,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早期迅速排出毒物,减少酒精的吸收,对预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急性酒精中毒的中医“导吐”及“解毒”治疗进行探讨,旨在为临床治疗急性酒精中毒提供更多途径。
【关键词】急性酒精中毒导吐解毒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日益繁荣,急性酒精中毒的发病率也急剧增高。“急性酒精中毒”是指一次饮入过量乙醇(酒精)或酒类饮料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由兴奋转为抑制的状态,并伴有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多系统损伤的过程,严重者可发生呼吸及循环衰竭而导致死亡。中医学中与酒精中毒相对应的病名记载比较繁多,其中“酒疽”“伤酒”“酒病”“酒毒”被论及最多[1],并指出早期的排毒、解毒可以从初始阶段阻止酒毒对人体的损害,对预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急性酒精中毒的中医“导吐”及“解毒”治疗进行探讨。
1 急性酒精中毒的中医导吐治疗
1.1中药导吐吐法是指使用具有催吐作用的药物,将雍滞于胸隔、胃脘处的痰涎、宿食或毒物等吐出的治疗方法[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其高者,因而越之”,为中医学吐法的最早出处。仲景在治疗酒疽时,提到用鸡翎扫喉探引以助吐,或服用盐汤探吐方以促使呕吐,使“吐之则愈”。并进一步指出:对酒疽隔上与腹中阴阳交病者,症见“腹满欲吐鼻燥”者,分先后治之,以脉之浮沉,定吐下之先后。“脉浮”者,病在隔上,阳分居多,先吐上焦而后治其中满。在《内经》中同样有详细描述,指出导吐治疗,适用于急性饮酒中毒之初,神志尚清者,当酒食之邪停留胃中,未被吸收,或停滞不化,尚未入肠者,可以用鸡翎扫喉探引以助吐,或服用盐汤探吐方以促使呕吐,逐邪外出,邪去则正自安。《肘后方》嘱饮酒中毒者自服“生熟盐汤”,《千金方》指出“煮茗饮”“绿豆汤”“栀子汁”等任选一种,随后探吐;对于神志不清者,《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可用常山、瓜蒂、黎芦等涌吐之药排酒毒。其中“瓜蒂散”应用较多。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说“瓜蒂能吐风热痰涎,隔上宿食。”瓜蒂虽小,长于疏通,功专孕育,故取其疏通之能。其味极苦,入阳明胃经,为催吐主药;赤小豆甘酸平为臣药,二者合用,有酸苦涌泄之功;香豉轻清宣泄为使,助其涌吐胸中实邪。共为涌吐之峻剂,适于胸隔痰实阻遏之实证[3]。宋歌在总结中医治疗酒病研究中,指出古代文献记载酒病的导吐治疗不多,仅有13处提到[4],且多为药物导吐。刘新、张国泰等将涌吐药归纳为5类:一是一般涌吐药味,如瓜蒂、常山、皂角、远志、郁金、黎芦等。二是变相涌吐药味,如葱根须、薄荷、谷精草等;三是酸苦涌吐药味,张从正取“酸苦涌泄为阴”之意把大黄、黄连、苦参、蓬汁等味酸苦之品作为涌吐药;四是仲景涌吐药味,选用仲景涌吐方中的赤小豆、山桅、豆豉、厚朴、乌头作为涌吐药;五是其他涌吐药味,如附子、地黄汁、芫花、木香、白米饮,但这些药物只在复方药剂中或大剂量服后探吐才有涌吐作用[5]。
1.2穴位按摩、针灸导吐除用传统药物导吐外,还有其他一些外治法辅助导吐,如穴位按摩、针灸等。常用穴位有:胃俞、石门、中府、中极、足三里、上脘、中脘。《儒门事亲·卷十五》曰“适于无药处,初觉伤寒、伤食、伤酒、伤风,便服太和汤、百沸汤,避风处先饮半碗,或以齑汁亦妙;以手揉肚,觉恍惚,更服半碗;又用手揉至恍惚,更服,以至厌饫,心无所容,揉吐汗出则已”[6]。此是通过揉法配合内服药物,以达到催吐、发汗治疗伤酒的目的。针灸大成说“吐:针内关入三分,先补六次,泻三次,行“子午搞臼法”三次,提气上行,又推战一次,病人多呼几次即吐,如吐不止,补足三里”。这是用针法催吐的方法。然而,有学者指出:忌大醉针刺,原因是饮酒之后,尤其是大醉之后,人体气机逆乱,而针刺有行气活血之功效。若醉酒之后复施以针刺之法,则可使气机更加逆乱;若针刺之后再大量饮酒,也可造成气机紊乱。与《素问·刺禁论》曰“无刺大醉,令人气乱”之旨一致;《灵枢·终始》也明确提出,“已醉勿刺,已刺勿醉”的观点。
1.3导吐注意事项自古张从正即强调了导吐法的注意事项,认为“此法宜先小服,不涌积渐加之”,应先予小剂,逐渐加量,如服药后不吐或吐之不甚,可辅以撩痰法,应注意体质及病情变化,“强者可一吐而安,弱者可作三次吐之”。吐法会导致胃气上逆,耗伤阴液,“自吐不止,亡阳血虚者不可吐”;性情刚暴、好怒喜淫及病势危重、老弱气衰、自吐不止、亡阳血虚及各种出血证禁用吐法。因此,导吐法只适用于气壮邪实者,对体质虚弱者宜慎用或以小量渐增的方法,吐后当休息,不宜马上进食,待肠胃功能恢复,再予流质饮食或易消化的食物,以将养胃气[7]。
2 急性酒精中毒的中医解毒治疗
2.1发汗、利尿、泄下解毒酒病初期,酒毒初入人体,正气尚足,治疗应以解酒为主,诚如明代医家周之干在《周慎斋遗书·卷八伤酒》中云“凡酒客初病,发不甚重,解酒足矣续自病重者,以内伤法立方,少加醒酒药味”。指出酒病早期以解酒为主,后期变证丛生,需辨证论治,与治其他内伤病相似。酒毒之出路除探吐外,尚有二便与肌肤。李东垣曰“若伤之,只当发散,汗出则愈也,其次莫如利小便,乃上下分消其湿”。元·王好古首有此论“按酒之为物,气热而质湿,饮之而昏醉易狂者热也,宜以汗去之既醒则热去而湿留,止宜利小便而已”。《兰室秘藏·酒客病论》载“酒大热有毒,气味俱阳,乃无形之物也。若伤之,则止当发散,汗出则愈泉,此最妙法也其次莫如利小便。二者乃上下分消其湿,何酒病之有”。古人又有“利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的说法。在临床上亦见到饮酒者,若汗出尿多,则不易大醉的事例。因此,古人以“发汗与利小便”解酒毒有一定的道理。金元时期李杲《脾胃论》创制的“葛花解醒汤”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解酒方之一。方中选葛花独入阳明,令湿热从肌肉而解,白寇仁、砂仁辛散醒酒、和中、化湿,三药为君;干、生姜发散和胃降逆,泽泻、猪苓、茯苓健脾利水,使湿热从小便而出,上药共行上下分消湿毒之功;青皮、陈皮、木香除痰调气;人参、白术补气扶正,神曲消食醒酒,诸药配合共祛酒病。此方即遵循了发汗、利小便的治疗原则,广为后世医家应用,且被众多医著收录,如《万氏家传养生四要》《普济方》《证治准绳》《东医宝鉴》等等。除解酒方外,古代文献中同样有众多解酒药物的记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解酒药物当属葛花、枳椇子。现代研究指出葛花、枳椇子能降低血液中乙醇的浓度,缩短醒酒时间[8]。而张璐《本经逢原》则论及了葛花的副作用,云“能解酒毒,葛花解醒汤用之,必兼人参。但无酒毒者不可服,服之损人天元,以大开肌肉,而发泄伤津也”[9]。清叶天士《续名医类案》记载用枳椇子治一男性酒病患者,其人饮酒发热,民兼房劳虚乏。始服补气血之药,加葛根以解酒毒,微汗出后人反懈怠,热如故,此系气血虚,不禁葛根之散,遂用枳椇子乃愈。叶氏指出枳椇子气味甘平无毒,具止渴除烦、润五脏、利小便之功,其功用较之葛根为缓,故不易伤正。张从正《儒门事亲》曰“熏渍而为汗者,亦有导引而为汗者”,指出酒病除用内服药物发汗,还可用外治法发汗。如《外台秘要》述“酒性本温散,全身无处不到,一次饮酒过多大醉,酒积肠胃中恐烂,以热汤渍浴全身,可因势利导,引邪自皮肤毛窍外出,则郁积于胃肠之酒毒自然消散”。指出利用热汤渍浴全身致发汗的方法,并指出酒食所伤,亦用下法,轻者消食导滞,甚者攻下积,与《急救危症简便验方》“解火酒毒”,用苦寒之大黄以攻积导滞泻火,使毒从大便出的观点一致。
2.2发汗、利尿、泄下注意事项不过“发汗中病则止,不必尽剂,要在剂当,不欲过也”。在大吐、大泻、大失血之后,及身体衰弱或有久病、阴虚的患者不可用汗法。酒经肺的宣发以达表,而后下输膀胱,其辛热之性虽稍减,仍无药可及,故利尿药不可过凉,过凉则壅遏阳气。对于用泄下法,如东垣所云“今夫酒病者,往往服酒丸大热之药下之,又用牵牛、大黄下之者,是无形之元气受病,反下有形阴血,乖误甚矣。酒性大热以伤元气,而复重泻之,况亦损肾水。真阴及有形阴血俱为不足,如此则阴血愈虚,真阴愈弱,阳毒之热大旺,反增其阴火,是以元气消耗,折人长命,不然则虚损之病成矣”。故泄下法不可用之过度,以免伤元气。
3 讨论
综上所述,中医认为酒病早期治疗,以“导吐、解毒”为治疗原则,与现代医学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的“洗胃、促排泄”原理一致。但洗胃一直存在争议,因乙醇吸收快,30 min左右酒精即已入肠,患者就诊时多数错过洗胃时机;且酒精易引起急性胃粘膜损伤,洗胃会加重损伤,导致出血、穿孔可能。故“导吐”是早期迅速排出胃内未吸收的酒精最简便易行的方法。对于已吸收的酒精,中医可通过“发汗、利尿、泄下”促排泄,从而缩短清醒时间,减轻饮酒后头晕、头痛、胃部不适,乏力等不适症状[10]。中医治疗急性酒精中毒,除中草药选择种类多,前景广,穴位按摩、针灸也有很大探索空间。由此可见,中医治疗急性酒精中毒具有明显的特色及优势,为临床治疗急性酒精中毒提供更多途径。
参考文献
[1]万方.酒病与解酒考略[J].中华医史杂志,1994,24(4):203-204.
[2]旁祝如.《伤寒论》的治疗“八法”分析[J].浙江中医杂志,1957,2(3):102.
[3]吴仪洛.本草从新[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1:36-38.
[4]宋歌.中医酒病理证治理论总结与解酒方实验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
[5]刘新,张国泰,杨建宇.吐法用药析要[J].中国民间疗法,2000,8(8):6.
[6]金·张从正.儒门事亲,见:子和医集·儒门事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359.
[7]杨柱.酒伤中医治法探讨[J].江苏中医药,2002,23(7):41.
[8]李爱里.葛花与枳椇子解酒作用的比较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
[9]清·张璐.本经逢原[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109.
[10]杜少辉,何坤.中医治疗急性酒精中毒34例[J].中级医刊,1996,31(6):55-56.
中图分类号:R59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745X(2016)04-0650-03
doi:10.3969/j.issn.1004-745X.2016.04.027
收稿日期(2015-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