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的针刺手法

2016-01-29于学平孔令超

针灸临床杂志 2016年10期
关键词:经气针孔进针

于学平,孔令超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针苑百花

浅谈“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的针刺手法

于学平1,孔令超2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始载于《灵枢》的“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的操作手法,对后世针刺操作尤其是左手(押手)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根据古代中医文献中的相关记载,从针刺过程、针刺补泻及男内女外之法3个方面加以分析,认为“押手”具有固定穴位、把握针刺时机、减轻疼痛、激发经气、补虚泻实、控制针感等重要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押手;刺手;针刺操作

《灵枢·小针解》中“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本意是进针时右手 (刺手)持针,其任务是进针;左手(押手)夹持针身,以防止其倾斜和弯曲,但实际强调的是进针时左右两手担任的不同角色及其重要性,即“押手”用于辅助,“刺手”实现进针。现代针灸临床中很少有人注重左右手配合进行针刺的意义,但纵观古代文献却有很多相关的论述,尤其是“押手”的作用。因此,本研究从针刺过程、针刺补泻及男内女外之法3个方面来探讨古代文献中有关“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的针刺手法,以此指导现代针灸临床,提高针灸疗效。

1 针刺过程中的左右手

《难经·七十八难》中言:“知为针者,信其左; 不知为针者, 信其右”[1],即善用针法者信赖重用其押穴的左手;不善用针者只偏信运用其持针的右手,强调针刺时左手的作用比右手更重要,显然左手并非只起到辅助进针的作用,“左持而御之”必然有其更深刻的涵义。

《难经· 七十八难》中言:“当刺之时,先以左手厌按所针荥、俞之处,弹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顺针而刺之”[1]。可见古时针刺方法是右手持针,左手则在针刺部位进行弹、努、爪等催气操作,并且要注意脉动的变化,寻求进针时机。《针灸大成》中“用针之法,候气为先,须用左指,闭其穴门,心无内慕,如待贵人,伏如横弩,起若发机”[2],其意也是针刺时要以候气为首要,而候气须用左手配合,按闭穴位,不想其他事情,就好像接待宾客一样,等待进针的好时机,认为左右手配合与“守神”是把握针灸时机的重要条件。

《标幽赋》中“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2],指进针时应用左手拇指指甲在穴位上切按,以散气血;右手轻轻地将针慢慢的刺入皮肤,从而减轻针刺时的痛觉,强调了左右手配合在针灸过程中有揣定穴位、激发经气、减轻疼痛的作用。《针灸问对》中“盖谓入者,以左手按穴,待气已至乃下针;针入候其气尽乃出针也”[1],即左手可以起到体察邪气所在之处而下针、看见邪气消逝而出针的作用,强调的是押手按压所定穴位局部,通过押手的感悟,判断邪气有无,并细心体会穴位的深层结构,了解肌肉的厚薄,筋之软硬,脉之粗细,气血之盛衰,从而把握进针与出针时机,以便获得更好的疗效。

因此,“针刺过程中左右手配合”既可以做到取穴准确,把握好进针与出针时机;又可以减轻疼痛,消除病人的恐惧感,促使得气,使气至病所,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2 针刺补泻中的左右手

《素问·离合真邪论》中“不足者补之奈何,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努之,爪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即不足者怎样用补法,首先要用手抚摸穴位,然后以指按压穴位使其经气宣散,再用手指按揉穴位周围的肌肤,使经气舒缓,再用手指弹其穴位,令络脉怒张,用左手指甲掐正穴位,右手进针,下针后,候其气通然后施以补泻之法而取其疾,出针之时要迅速按闭针孔,不使真气外泄,进针的时候,是在病人呼气将尽时进针,并久留针,候其气至,以得气为原则[3]。此段文字阐述了针对正气不足之人,针刺过程中可以通过押手的揣定穴位、激发经气以及出针按闭针孔、留守经气的方法,达到“补法”的疗效。针对出针时“押手”的补泻操作,《素问·刺志论》中也有相似的记载:“入实者,左手开针孔也,入虚者,左手闭针孔也”,即针刺治实证,出针时,左手要开其针孔,以泻其邪气。针刺虚证,出针时,左手急按其穴,紧闭针孔,则正气不得外泄[3]。同时《素问·针解》篇也对针刺出针时左右手配合的补泻操作做了进一步描述:“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即徐而疾则正气充实,就是指徐徐将针起出,出针后疾速按闭针孔,则使正气充实而不得外泄。疾而徐则邪气衰退,就是指迅速将针起出,出针后可不闭针孔,或只缓缓揉按针孔,以使邪气得以外泄[3]。

可见,左手(押手)在针刺补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进针时通过左手的扪、切、推、弹、抓,以激发补益经气,完成“补”作用;出针时左手通过是否按压针孔及按压速度,并配合右手出针的速度,达到补虚泻实的目的。今天常用的“开合补泻”手法即由此而来。

3 “男内女外之法”中的左右手

《针灸大成》中言:“更不至者,用男内女外之法,男即轻手按穴,谨守勿内,女则重手按穴,坚拒勿出,所以然者,持针居内是阴部,持针居外是阳部,深浅不同,左手按穴,是要分明”。即针灸不得气时用男内女外的方法,对待男性患者,应轻轻用左手按压穴位,勿重力,此谓“谨守勿内”,右手针刺较深,直至阴部,此谓“居内”,意在从荣置气,勿伤其卫,“从阴引阳”;对待女性患者,左手则要用力按压穴位,切勿放松,此谓“坚拒勿出”,右手针刺较浅,位在阳部,此谓“居外”,意在从卫取气,勿伤其荣,“从阳引阴”[2]。此段文献从性别因素方面,告诫施术者:刺手进针深者,押手按穴宜轻;刺手进针浅者,押手按穴宜重,即所谓“浅深不同,左手按穴,是要分明”。

实际临床中除男内女外性别因素外,年龄大小、体质强弱、体态胖瘦、病变部位、病情轻重以及发病季节等,均为针刺深浅需要考虑的因素,“男内女外之法”同样也适用于这些情况。可见,“男内女外之法”强调的是进针时应左右手配合,左手(押手)应依据右手(刺手)欲进针深度而把握按压穴位的强度,以此达到气至病所的目的。由此对疗效的影响不容小觑,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研究探索。

4 结语

纵观古籍记载,各家博采,“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虽言左右手,实则更强调左手(押手)的重要性,左手(押手)在针灸治疗的整个过程中有揣定穴位,把握针刺时机,减轻疼痛,激发经气,补虚泻实,配合右手(刺手)控制针感等重要作用。“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这一精髓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验证,并运用于临床,以提高临床疗效。

[1] 吴富东.针灸医籍选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40-179

[2] 杨继洲.针灸大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59-160

[3] 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黄帝内经素问校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98-542

于学平(1962-),女,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R245-0

A

1005-0779(2016)10-0078-02

2016-05-15

猜你喜欢

经气针孔进针
肌骨超声引导针刀进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人体经脉养生律
一起来探案
浅论手太阴肺经经气运行规律
汽车电泳漆膜的缩孔与针孔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人体经脉系脏养生律
决战前夜
针孔是唯一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