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机制及防治策略探讨
2016-01-29王慧
王 慧
(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卫生监督所,辽宁 抚顺 113200)
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机制及防治策略探讨
王 慧
(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卫生监督所,辽宁 抚顺 113200)
各类有毒、有害其他导致人员伤亡的事故时有发生,一氧化塔导致人员发病率与病死率位居各种急性中毒事件之首,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已经逐渐的成为威胁人们生命安全的主要因素。为了有效的降低职业性一氧化碳对人身体健康的危害,本文对职业性一氧化碳的中毒机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机制;防治策略
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该气体本身是没有毒性的,当时当室内的一氧化碳浓度达到一定标准,人长时间处于高浓度一氧化碳的环境中时,极有可能出现一氧化碳中毒现象。在工业生产中一氧化碳是较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之一,研究表明,多达十余种职业存在严重的一氧化碳暴露问题,且根据统计结果表明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已经成为威胁我国人们正常生活、工作的有害因素之一,因此加强对一氧化碳中毒机制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很有必要。
1 一氧化碳作用机制
1.1 理化性质: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窒息性气体,难溶于水,容易被氨所吸收,且遇明火、热容易发生爆炸。因此如果当工作环境中的一氧化碳的浓度达到30 mg/m3时,人处于该环境约15 min可发生中毒。我国煤气、炼焦、煤炭采选业、纺织业、煤制品业、机械加工业、炼铁钢业、无机盐制造业等多种行业的生产环节中都存在一氧化碳暴露与产生的问题[1],因此明确一氧化碳的性质与产生过程,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对降低我国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有重要意义。
1.2 中毒机制:当一氧化碳进入人体的肺泡中后,会迅速的进行弥散并溶解在血液中,然后随着血液循环到全身。90%的一氧化碳进入人体内后会弥散到红细胞中与血红蛋白进行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只有7%左右的一氧化碳会与肌红蛋白与肌肉组织进行结合,形成碳氧肌红蛋白。约3%的一氧化碳进入人体后会与细胞线粒体中的细胞色素氧化酶进行结合。同时一氧化碳会从细胞色素酶氧化酶结合物、碳氧肌红蛋白、碳氧血红蛋白中脱离出来,随着血液循环由肺部呼出。由于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气高出约300倍,因此一氧化碳很容易将氧气从氧合血红蛋白中挤出,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价值碳氧血红蛋白的解离能力极低[2],因此碳氧血红蛋白非常稳定。因为碳氧血红蛋白没有携氧能力,因此当环境中的一氧化碳浓度较高时,就容易导致机体出现全身组织缺氧,妨碍机体组织将二氧化碳排出。而碳氧肌红蛋白会妨碍氧气向线粒体进行弥散,导致能量代谢受阻,能量减少。细胞色素氧化酶是线粒体呼吸链中的最后一个环节酶,它的作用是将电子传递给氧分子,完成氧化反应,一氧化碳与细胞色素结合,破坏了氧化酶的电子传递功能,阻碍氧化反应[3],导致细胞能量产生降低或者停止。一氧化碳中毒会导致人机体的全身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引发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管静兰等现象,还会引发继发性的组织缺血。一氧化碳是细胞原浆性毒物,对机体的全身细胞有毒性作用,因此当工作环境中的一氧化碳达到一定浓度、暴露达到一定时间,便会导致一氧化碳中毒。
2 一氧化碳中毒的危害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主要表现为急性缺氧,接触一氧化碳后出现心悸、头昏、恶心等症状,接触新鲜空气后该症状迅速消失,属于一般接触反应。轻度中毒患者会出现眼花、心悸、头昏、剧烈头痛、步态不稳与中度意识障碍的现象,无昏迷,离开中毒环境后上述症状迅速消失。中度中毒患者除了存在上述症状外,还会出现脉速、多汗、面色潮红、意识障碍与中毒昏迷的现象,离开中毒环境进行抢救能逐渐恢复,无明显并发症与后遗症。重度中毒患者,意识障碍严重,呈现为深度昏迷与植物状态,且瞳孔缩小,对光反射迟钝,四肢肌张力身高,腹壁反射与提睾反射消失,牙关紧闭,且可能存在大小便失禁的现象。脑水肿程度继续加重时,会表现为持续性的深度昏迷,体温升高约40 ℃,脉速且弱,面色苍白、四肢发凉,部分患者见乳头水肿、颅内压增高且形成脑疝[4]。
3 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的防治策略
3.1 法律法规:随着我国法律法规对职业病防治力度的增加,针对一氧化碳的法规标准液相应出台,《职业接粗一氧化碳生物限值标准》中对一氧化碳的接触限值与生物检测指标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同时我国还对职业性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诊断标准进行了制定,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发生率。
3.2 组织管理:对于一氧化碳暴露问题,相关企业应该设定专职安全人员对企业热安全现状及时进行了解,并根据企业存在的安全风险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提高工作环境安全性。并建立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例如:防范一氧化碳中毒的工作流程,对设备进行保养、检查的制度及环境监测制度等等。同时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一氧化碳中毒知识宣教,让工作人员了解一氧化碳中毒的危害性,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
3.3 环境监测:为了能够降低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的发生率,首先应该对工作环境中的一氧化碳浓度进行实时监测。了解工作产所的污染程度、污染范围与动态变化是进行防护措施制定的重要依据。
3.4 “三同时”制度的执行:“三同时”制度主要是指这也并的防护设施必须遵循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及同时生产与使用,从设计到应用应尽可能的降低污染,应用科学的工艺路线与清洁材料,将有害物质的排放量降到最低。
3.5 防护措施:根据各个工厂与工作环境的不同,企业应该设置相应的防护措施,例如设置一氧化碳报警器,为员工配置一氧化碳过滤式自救设备等。尽可能避免工作人员在高浓度的一氧化碳的环境中进行工作,降低一氧化碳对工作人员身体的危害。
3.6 应急措施:当发生一氧化碳中毒时,及时的应急救援方案能够有效的降低一氧化碳中毒的危害,因此各个企业应根据企业自身状况编制应急救援方案,一旦发生事故,必须立即采取应急方案。目前,高压氧舱在一氧化碳中毒的治疗中有明显优势,但是其治疗结果的好坏与治疗是否及时有直接关系。
[1] 蒲春生,秦文龙,邹鸿江,等.高能气体压裂增产措施中一氧化碳气体生成机制[J].石油学报,2006,27(6):100-102.
[2] 高媛.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机制、诊断及防治[J].中国伤残医学,2006,14(6):93-94.
[3] 秦文龙,肖曾利,宋向华,等.低渗透油田压裂增产措施中一氧化碳生成机制研究[J].特种油气藏,2006,13(5):77-79.
[4] 皮希宇.碳酸氢钠抑制采空区遗煤自燃机制及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科技大学,2009.
R595.1
A
1671-8194(2016)35-028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