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督醒神法配合康复训练对脑性瘫痪的影响分析
2016-01-29孔令霞
孔令霞
通督醒神法配合康复训练对脑性瘫痪的影响分析
孔令霞
目的探究通督醒神法联合康复训练在脑性瘫痪患儿中的应用效果和临床价值。方法48例脑性瘫痪患儿,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对照组单纯采用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通督醒神法联合康复训练。对比分析两组的疗效及治疗前后Gesell神经发育量表评分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Gesell神经发育评分中社会适应发育商(DQ)、粗大运动DQ、精细行为DQ、语言行为DQ以及个人社交DQ等指标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性瘫痪患儿采用通督醒神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可有效改善患儿神经和运动功能,提高其智力发育,应用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脑性瘫痪;通督醒神法;康复训练
脑性瘫痪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儿童患病率高,患儿多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等症状[1],且多数患儿可伴有行为异常、智力低下等,严重影响患儿身心发展,是目前儿童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为进一步研究脑性瘫痪的临床治疗方法,本院选取48例患儿展开临床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6月收治的48例脑性瘫痪患儿,所有患儿均符合脑性瘫痪的临床诊断标准[2],所有患儿家属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48例患儿中男30例,女18例,平均年龄(2.4±0.6)岁,伴有智力低下29例,癫痫19例。将患儿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采用专业抑制手法抑制患儿异常姿势、反射及运动等,促通手法保持患儿颈立直和坐位立直,调整其反射、动态和站位,使其保持平衡状态,同时引导患儿进行反射性运动,改善其运动功能。对于存在手眼协调障碍者和上肢运动障碍者行作业治疗,对于语言障碍者行专业语言训练。所有患儿均由康复治疗师采用“一对一”训练模式,每天训练2 h,连续训练3个月。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通督醒神法:① 针刺:选取通督补肾穴位,采用督脉十三针,于患儿太溪、肾俞、阳陵泉、三阴交和足三里等穴位行平补平泻法,<3岁患儿不留针,≥3岁者留针30min。② 醒神:选取神庭透前顶,前顶透百会,百会透脑户,本神以及四神聪等穴位,同时将运动区、平衡区以及足运感区作为辅助。行针方法:快速进针,直至帽状腱膜下缘,依据年龄留针1~4 h,于此过程中,快速捻针(>200转/min)3次+电针1次,控制时间为1~3min/次,隔日行针1次。上述两种治疗方法均刺10次/针,针刺后休息20 d后,可反复操作,以连续针刺30次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同时采用Gesell神经发育量表评定治疗前后患儿发育商情况,评分内容简要分为社会适应、粗大运动、精细行为、语言行为以及个人社交等多个项目,评分越高,神经发育情况越好。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后患儿社会适应DQ评分较治疗前提高15分,经CT或MRI检查皮层发育情况和脑室旁白质软化症显著改善;有效:治疗后患儿社会适应DQ评分较治疗前提高10分,经CT或MRI检查皮层发育情况和脑室旁白质软化症有改善;无效:治疗后患儿社会适应DQ评分较治疗前提高<10分,经CT或MRI检查皮层发育情况和脑室旁白质软化症无改善。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中显效10例,有效8例,无效6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5.0%。对照组中显效4例,有效11例,无效9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2.5%。两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Gesell神经发育量表评分 治疗前观察组患儿社会适应DQ评分为(34.6±11.5)分,粗大运动DQ评分为(35.9±12.6)分,精细行为DQ评分为(38.9±15.1)分,语言行为DQ评分为(39.4±11.7)分,个人社交DQ评分为(34.1±13.8)分;对照组各指标评分分别为(35.1±12.2)、(35.8±13.3)、(38.8±14.7)、(39.6±12.0)和(34.3±13.5)分,两组患儿治疗前Gesell神经发育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社会适应DQ评分为(48.8±14.3)分,粗大运动DQ评分为(47.9±14.5)分,精细行为DQ评分为(49.1±15.7)分,语言行为DQ评分为(52.4±16.9)分,个人社交DQ评分为(47.4±14.9)分;对照组各项评分分别为(41.1±10.2)、(42.8±12.1)、(42.5±12.0)、(43.1±14.4)和 (42.6±13.3)分 ,两组患儿治疗后Gesell神经发育量表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Gesell神经发育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性瘫痪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由于非进行性脑损伤与发育缺陷所致的综合征,多发生于婴儿出生后1个月内脑部未发育成熟阶段。早产、颅内出血、缺氧缺血性脑病、高胆红素血症等一种或多种因素均可引发脑性瘫痪[3]。该病症病变部位主要在于脑部,病情常可累及四肢,易出现精神缺陷或一系列功能障碍,后果严重。
脑性瘫痪属于中医的“五软”、“五迟”等范畴,中医药学认为患儿病因病机主要包括先天不足和后天失调等两个方面,前者是由于父母体质素虚、精气衰惫,或长时间服药致使药毒损害,导致婴儿胎禀不良,肝肾受损;后者多是由于护养失宜,饮食不调,疾病缠绵,导致机体受药害影响,同时受邪气所犯,造成患儿脏腑功能不调,气血虚损。目前,临床中医治疗脑性瘫痪多采用通督醒神法,该疗法以“神”为治疗核心,通过治神以治脑,具有健脑宁神、醒神开窍的功效,可激发患儿细胞活性,修复脑神经,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病灶区域血流灌注和脑细胞功能,同时配合脑瘫患儿康复训练,可达到提高患儿认知功能,促进其神经发育的目的,治疗效果良好。
为进一步研究通督醒神法联合康复训练对脑性瘫痪的影响,本院选取48例患儿分别采用两种不同治疗方法展开临床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和Gesell神经发育量表中各项指标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通督醒神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性瘫痪,患儿脑部神经功能修复良好,认知功能和运动功能得到显著提升,康复效果显著,临床应用价值高。
[1]刘巧娥.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护理.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22):107-108.
[2]马丹,王秋,李娜,等.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在脑性瘫痪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5,23(6):607-609.
[3]李丹,刘军军,刘亚琼,等.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性瘫痪患儿功能恢复的效果.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5,21(5):583-58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1.211
2015-09-21]
450007 河南省郑州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