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浩运用中药直肠给药法经验总结※
2016-01-29王其兵通讯作者
高 军 王其兵 通讯作者:时 乐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211400)
孙浩运用中药直肠给药法经验总结※
高军王其兵通讯作者:时乐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211400)
孙浩;中药;直肠给药;经验总结
孙浩,原名孙亮臣,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特聘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名中医,第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仪征市“臣”字门中医儿科术第五代继承人。早年随父孙谨臣学医,后又跟随中医儿科泰斗江育仁教授侍诊左右,从医60余年,学验俱丰,擅治儿科、内科杂症,擅长中医外治法的运用[1]。现将其运用中药直肠给药的经验总结如下。
中药直肠给药法概述
中药直肠给药,又称灌肠法,保留灌肠不仅可用于肠道疾病,亦可用于肠道外其他疾病,且有诸多优越性。第一,符合中医辨证论治的要求。它可以将辨证所选方药,通过直肠散布全身,以发挥整体治疗作用。第二,起效迅速。药物在直肠可吸收50%~70%,不通过肝脏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既可避免消化酶与消化液对药物的影响,又因不经肝脏解毒作用的破坏而避免降低药效,迅速起效。同时,也可以减少药物对肝脏的损害,且中药保留灌肠的血药浓度与静脉注射相似,故显效迅速。第三,解决了患儿口服中药困难、家长苦于喂服的难题。凡遇口服中药困难的患儿,在排除灌肠禁忌证的前提下,将中药汤汁经直肠注入,可在儿科推广应用。第四,简便易行,有利于条件不足、剂型单调的基层医疗单位开展中药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目前中药直肠给药有两种方式:直接保留灌肠法和肛点保留法[2]。直接保留灌肠法是用注射器或灌肠器将药汁直接经肛管注入直肠或结肠内,凡暴病实证、短期少次用药、耐受力强者多用此法。肛点保留法是以一次性输液器连接肛管,利用输液管点滴,可调整滴速,减少压力,延长药物在肠道的保留时间,久病体虚、需多次反复用药、耐受力差者用此法。小儿患者有活泼好动的特点,在儿科常选用直接保留灌肠法,优点是操作时间短,方法简便,患儿及家长乐于接受;缺点是吸收率没有肛点保留法高,且灌肠不易保留较长时间,药汁尚未完全吸收即排出。对于年龄较大、易于配合的患儿可选用肛点保留法。
中药直肠给药要求:先将药物(先煎、后下者除外)浸泡于温水500 mL中约30 min,若有先煎药,则将先煎药加水先煎约15 min,然后把所泡的药汇入同煎约20 min,若有后下药,则再投入后下药煎煮5 min,滤出药汁100~150 mL。使用时,将药汁吸入开塞露空瓶中(约20 mL),患儿取俯卧位,将瓶颈涂以润滑油后插入肛门内,注入药汁。每隔1 h注药1次。药液温度以接近体温为宜,给药3~4次后,患儿5 min左右排便再用药则可保留至次日大便排出。能接受肛点保留法的患儿,可将灌肠液倒入灌肠袋中,将前端涂以润滑油后插入肛门内,调节滴速,缓慢滴入[2]。
病案举隅
1.急性扁桃体炎。患儿,男,3岁。发热l周。感夏暑之气发热,鼻流清涕,咽喉疼痛,呛咳阵作,咳甚干呕。诊前曾使用“青霉素”“银黄口服液”等治疗无效。刻诊,查:肛温39.2℃,汗闭不出,体若燔炭,烦躁不安,两颧通红,双目红赤,四末欠温,鼻涕黄浊,咽部充血,扁桃体Ⅰ度肿大,上布点状白膜,口渴欲冷饮,小溲短赤,大便干结,舌苔黄厚。听诊:心率130次/min,律齐,无杂音;两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查体腹胀。指纹曲紫,透于气关。血常规:WBC 4.0×109/L,NO.82。证属暑热闭肺、上侵咽喉、腑气不利。治当宣肺利咽、通腑泄热。处方:生石膏30 g(先煎),黄芩10 g,板蓝根10 g,穿心莲10 g,生山栀3 g,桔梗3 g,薄荷3 g(后下),生大黄3 g(后下)。2剂,直肠给药,如上法。
二诊:灌肠后汗出热退,咽部红肿尽消,大便通畅。原方去生大黄,再l剂如上法而愈。
按:暑热之邪,外伤肌肤,内侵肺胃,伤阴耗气,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尤畏火热。孙浩老师认为暑热之邪中人,病已一周,肺气郁闭,腑气不通,气阴必伤,非通腑不能泄其热,非泄热不能护其阴,肺与大肠相表里,通腑以肃肺。方中以桔梗、生石膏、薄荷清宣肺热;穿心莲、黄芩、板蓝根、山栀解毒泻火;生大黄通腑泄热、急下存阴。邪热去,肠腑通,则诸症自愈。
2.细菌性痢疾。患儿,男,2岁。腹泻1 d来诊。因饮食不洁而发热、腹泻。诊前自行口服“王氏保赤丸”无效。刻诊:痢下赤白黏冻,里急后重,不欲食,小便短赤。肛温39.4℃,神疲,面色萎黄,唇干失润,舌红,苔黄厚而腻,脘腹胀满,叩之如鼓,肝、脾未触及,肠鸣音亢进。指纹紫,透于气关。大便常规:稀水便,黏液(+++),脓细胞(+++),红细胞(++),可见吞噬细胞。证属湿热下注,气血失和,肠络受损。治以泄热除湿,调气行血。药用:穿心莲10 g,马齿苋10 g,白头翁10 g,黄连10 g,黄柏10 g,苦参6 g,秦皮5 g,牡丹皮5 g,炒山栀5 g,生大黄3 g(后下)。2剂。直肠给药,如上法。
复诊:治疗2 d后,便次明显减少,发热已退,精神转佳,已欲饮食,再以上方2剂直肠给药,热退便实而愈。
按:明代张景岳指出:“凡里急后重者,病在广肠最下之处”。小儿病痢,由湿热疫毒与宿食并结腑间者居多,孙浩认为,痢疾初期当以导滞逐邪为先,不可闭门留寇而遗后患,故采取通因通用之法。药用生大黄通腑导滞,穿心莲、马齿苋、黄连、黄柏、苦参燥湿泄热,白头翁、秦皮、牡丹皮、山栀凉血解毒,运用灌肠法,使药物直达病所,作用迅速,使湿热积滞立除,气血调和,其痢自止[3]。
3.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女,13个月。咳喘8 d伴发热来诊。前曾口服“依托红霉素”未见效。刻诊:发热,肛温38.4℃,虽汗出但热不解,呼吸急促,喉间痰鸣,声如曳锯,轻度三凹征,烦躁不安,纳呆,时作干呕。查体:咽部充血,扁桃体不肿大,舌红,苔淡黄根厚腻,小便黄,大便3 d未行。心率130次/min,律齐,两肺呼吸音粗,满布哮鸣音,少许痰鸣音。腹胀叩之如鼓,指纹曲紫而滞,透于气关。血常规:血常规:WBC 11.2×109/L,NO.46。证属痰热壅肺,腑气不通。治以豁痰下气,通腑泻肺。处方:穿心莲10 g,黄芩10 g,桑白皮10 g,桔梗6 g,防风6 g,诃子6 g,生大黄3 g(后下),3剂,直肠给药,如上法。药后,便通热退,咳喘平,诸症皆消。
按:《病机汇论》有:“夫肺气清虚,不容一物,若痰饮水气上乘于肺,则气道壅塞而为喘。”孙浩老师认为肺气降,赖腑气以通;腑气通亦赖肺气以降,上下相应,其气自和。若痰热胶结于肺,壅塞气道,则当以通为主,通则痰浊下行,肺气随之宣畅。方中生大黄、防风、桔梗宣通上下,穿心莲、黄芩、桑白皮苦寒清肺,诃子下气消痰,腑气得通,肺气肃降,则喘逆自平。
小结
直肠给药法为中医“导法”,孙浩老师临床用此法治疗小儿疾病,疗效满意。在临床运用中,孙浩老师非常注重肺与大肠的相互关系,而强调宣通上下,调和升降。对于实邪在下者则导而祛之,肺闭腑结者则宣而通之,故常用生大黄通腑以祛其邪。
[1]孙浩.医学存心录[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258.
[2]郭士昌,张维娟.小儿中药灌肠疗法浅析[J].中医外治杂志,2014,23(3):52-53.
[3]王鹏飞,宋慧,王宏伟,等.自拟穿连马齿汤灌肠治疗小儿细菌性痢疾5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4,22(12):25.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函〔2012〕149号)
2015-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