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腹泻性疾病的归纳分析与防治探讨
2016-01-29邱基洪
邱基洪
(浙江金华市婺城区畜牧兽医局,浙江金华321000)
生猪腹泻性疾病的归纳分析与防治探讨
邱基洪
(浙江金华市婺城区畜牧兽医局,浙江金华321000)
摘要:引起生猪腹泻性疾病的因素很多,特别是近些年以猪流行性腹泻疫病为主的腹泻,给养猪业带来惨重损失,影响生猪正常养殖与猪肉市场供给。笔者对引起生猪腹泻的病因、病症、病理与防治对策进行归纳分析讨论,以期同养殖场(户)与基层兽医研讨建立完善的预防与治疗方案。
关键词:生猪;腹泻;归纳;防治;分析
腹泻,是生猪全身性疾病或胃肠道疾病、消化吸收功能下降等所引起的、在临床上所表现的功能性反应的一个病症,是对凡出现腹泻病症的疾病归类,非单独一个疾病。
近些年来,我国养猪业快速发展,极大满足了人们的肉食需求。但因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原因,在养猪业上依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生猪及其产品不规范流通、养殖无序发展、猪场日常管理不到位、养殖设施因陋就简和污染加重等,造成目前的养殖环境内的病原微生物种类与数量增多,受其影响我国生猪腹泻性疾病的多发及其症状、病变呈现多样化与复杂化、非典型化,加大了腹泻性疾病正确诊疗的难度,由此进一步影响生猪的健康养殖与猪肉的市场供给、价格波动、畜产品安全。
引起生猪腹泻的直接因素很多,有微生物感染性因素,也有中毒性、寄生虫性、营养性、功能性与应激性等多种因素。病原微生物就有大肠杆菌、魏氏梭菌、沙门氏菌、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流行性腹泻病毒、轮状病毒和猪瘟病毒等,均可引起生猪腹泻,并具有传播性、传染性的疫病特征。
面对多因素可引起的复杂的腹泻性疾病,从腹泻的临床特点、病理生成等进行分类分析,以找出发病猪场腹泻的真正病因而采取对因对症的主动防疫与正确治疗。
1 病症分析
生猪腹泻性疾病,在临床病症上可以归纳成以下情况。
⑴在腹泻程度上不同。猪只着凉受冻、饲料蛋白过高或配比不合理、饥饿后吃得过多等管理与营养性问题引起的腹泻,相对缓和、时间短,与其所处的场舍位置、食量、时间长短等有明显的关联性,致病因素除去与调整改善后腹泻减缓;饲料霉变或饲料过冷引起的腹泻,急而重,与饲料的堆放位置、批次和饲喂时间、数量等有明显联系,检查饲料容易发现,更换优质饲料后腹泻逐渐停止;猪传染性腹泻、流行性腹泻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腹泻,呈水样腹泻,里急后重,持续时间长,有明显的传播性、流行性特点,而猪瘟又有其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的特征。
⑵在腹泻粪便颜色上不同。粪便颜色变化不大,多为消化不良;颜色变红,多为食盐中毒、球虫病、魏氏梭菌病或新鲜创伤;颜色变白,多为仔猪白痢;颜色变黄,多为仔猪黄痢;颜色变黑,多为胃或小肠前段出血性炎症;颜色变绿或黄绿、灰白,多为猪瘟、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等疫病。
⑶在粪便附着物上不同。粪便附着黏液,多为消化不良引起的胃肠道卡他性炎症;附着脓汁,多为创伤引起胃肠道化脓性炎症;附着血液,多为魏氏梭菌、球虫引起的出血性炎症或新鲜创伤;附着肠黏膜,多为沙门氏菌引起的伪膜性肠炎;混有未消化的饲料或凝乳块,多为胃肠功能障碍和常规性消化不良的腹泻疾病。
⑷在粪便气味上不同。粪便呈一般性臭味,多为消化不良和常规性胃肠炎;恶臭多为猪瘟、猪痢疾、仔猪副伤寒、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等疫病;腥臭味多为轮状病毒病。
⑸在传染性上不同。若腹泻有明显的传染性和区域性,首先考虑多为传染病,再结合其他症状和从饲养管理、接触饲料、区域位置、隔离消毒等方面进一步分析传染病的关联性。个别散发无传播性,不是区域性发生,仅仅1个场的1至若干个栏舍发生,以发病猪场的自身原因为主,多属非传染病,可再从饲料有无发霉变质、蛋白含量是否过高、豆粕是否过生、有无农药污染、防暑保暖管理是否到位等方面辨别和进一步分析。
2 病理分析
在生猪腹泻性疾病的病理上可归纳出以下种类。
⑴属渗透性的。胃肠道内因食入含有大量不能或不易被消化吸收的物质后渗透压升高,大量液体被动渗入而引起的腹泻,叫渗透性腹泻,其特点是停食后腹泻迅即减缓。
⑵属分泌性的。由肠黏膜受到刺激而致水、电介质分泌过多,超过其吸收能力或吸收受抑制而引起的腹泻,称为分泌性腹泻。促分泌物可分为三大类:一是细菌肠毒素,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泌的毒素引起的急性饲料中毒或肠道感染;二是具有促进胃肠道分泌作用的内源性促分泌物,如肽、胺。三是内源性或外源性导泻物质,如胆酸、脂肪酸。
⑶属炎症性的。是胃肠道黏膜的完整性因炎症、溃疡等病变而受到破坏,造成大量渗出引起的腹泻。炎症性腹泻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前者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等感染;后者包括免疫因素、肿瘤、物理、化学因素及其他疾病等引起的胃肠道炎。其特点是粪便含有渗出液和血液。
⑷属功能异常性的。由于疾病、营养、刺激等引起胃肠蠕动加快,胃肠道内的水、电解质与胃肠黏膜接触时间缩短,而影响水分吸收,导致腹泻。引起胃肠道运动加速的原因有三,一是胃肠道内容物增加引起反射性胃肠道蠕动加快;二是某些促动力性激素或介质的释放,如5-羟色胺;三是支配胃肠道运动的神经系统异常。渗出性腹泻或分泌性腹泻、炎症性腹泻,均可造成胃肠道内容物增加,由此引起反射性的胃肠道蠕动加快,因此,功能异常性腹泻是其他腹泻或中毒、炎症、疾病所引起的后续功能性变化的反映。
3 如何预防
⑴完善管理。首先要确保生猪养殖环境内有合理的温度、湿度和密度;二是要保持整洁卫生和通风换气,场舍保持安静舒适;三是要做到饲料营养配比合理,原料饲料新鲜,保管妥善;四是要做到换料要过渡,转栏要在晴天中午,注意防暑保暖;五是要求员工业务要娴熟、责任心要强,员工和饲料、工具、栏舍等要保持相对稳定。
⑵药物保健。在出生、断奶、转栏、换料和气候变化等腹泻易发时段,给予庆大霉素或土霉素、阿莫西林等口服或饮水、拌料,以抑制病原微生物。同时也可给予黄芪多糖、益生素、多维葡萄糖等,以提高机体免疫力。
⑶隔离消毒。首先场址选择与场舍建设要合理,有利于隔离、消毒、通风、采光、排污;二要严格落实自繁自养和全进全出饲养制度;三要加强隔离消毒措施,转群栏舍要先空置消毒,尽力杜绝或减少因动物调运、人员走动、货物进出而将疫病传入与循环往复,平时半月消毒一次,疫情威胁或发生时一天一次。
⑷疫苗预防。有足够的母源抗体,才能确保乳猪有好的免疫力。做好疫苗注射是一对一地防范某些生猪腹泻性疾病的重要措施,如在疫区要做好猪大肠杆菌K88-K99疫苗和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二联苗或与轮状病毒三联苗的预防注射工作。母猪、仔猪的免疫要整体考虑,做好母猪免疫是基础,可在母猪分娩前60天、15天各免疫一次,仔猪断奶前免疫1次、2~3周后加强免疫1次。同时,做好猪伪狂犬病、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圆环病毒2型和猪瘟、口蹄疫等常发性的免疫抑制性疫病的疫苗注射工作,也促进生猪腹泻性疾病的有效防控。
选好场址、建好场舍、完善管理、合理营养和隔离消毒,是基础性防疫;保健与疫苗预防,是针对性防疫。疫病防控不能顾此失彼,不能完全依赖疫苗,要重视基础防疫和疫苗防疫统一结合,养殖场(户)和兽医要树立临床兽医转成预防兽医的意识。
4 如何治疗
发生生猪腹泻性病症后,首先在临床上要冷静,设法从复杂的生猪腹泻病因中辨别分析,找出真正的主因与诱因,结合发病时间、数量、体质、病症等,提出相对应的综合性解决方案。在改善环境和调整改善饲料的基础上,根据病症轻重缓急,从以下措施中组合对因对症治疗。
⑴补液。腹泻的主要危害是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表现消瘦,严重者致死,所以,补液是治标救急之策。病重的可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静注,全群可用电解多维或补液盐、多维葡萄糖饮水,重者灌服,保证日常供水。
⑵止泻。腹泻早期是机体条件性排毒,之后则影响胃肠功能和全身机能,所以,补液的同时要适时止泻制酵。药物有矽炭银、大蒜酊、鱼石脂或市售商品兽药如肠菌痢、肠移健、止痢散等。若有出血性炎症,则要配伍止血敏、安络血等止血药物。
⑶杀菌。若怀疑细菌性引起的腹泻,可用磺胺脒、土霉素、氟苯尼考和氟喹诺酮类等胃肠道抗菌药物防治。若怀疑病毒感染,则可用黄连、连翘、黄芩、白头翁、地榆炭、乌梅、柯子、神曲等清热、杀菌、止泻和助消化的中药组合配方或黄芪多糖、灵芝多糖、金丝桃素等市售中成药防治,也可试用500羽份鸡新城疫Ⅰ系苗50~100 mL稀释后海穴注射1~3 mL/次/头,每日1次,连用2次,诱导产生干扰素以抵御病毒复制;若怀疑有寄生虫感染,则可用百球清或盐霉素、磺胺类药物治疗球虫,可用左旋咪唑或丙硫苯咪唑、阿维菌素治疗蛔虫。
⑷调理。腹泻后胃肠道菌群发生改变、功能下降,适当配伍微生态制剂、助消化药品和适当停食节食、改善饲料品质,以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⑸消毒。对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腹泻与疫病,更要汲取教训,对发病猪舍、道路和仓库等相关场所要做好隔离、清洁、消毒。
以疾病综合预防为重点,通过腹泻性疾病治疗的反思反馈,及时完善养殖场的管理与提高疾病预防的严密性。目前生猪腹泻性疾病多,且容易混淆,在临床上养殖场(户)容易“病急乱投医,逢庙就烧香”,花了钱却不能及时控制腹泻性疾病,造成劳民伤财、养殖亏损。养殖场(户)可根据猪场自身以往发病情况与薄弱环节,结合周边牧场发病情况、治疗情况和本场腹泻的临床症状、养殖环境改善、饲料调整与药物试探性治疗等进行分析,再通过病理分析、推断,以提高腹泻疾病诊断的正确性,争取积极主动的预防与正确的治疗,实现猪场整体养殖与疫病防控水平的提高。
■简讯
收稿日期:2015-10-22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645(2016)02-00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