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影联总经理周铁东:看电影将成为“刚性需求”
2016-01-29蒋李丁杰
蒋李+丁杰
核心提示:无论我们感叹多少烂片大卖,其实都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供求关系。当电影产业发展尚处在原始积累期,非理性和无序是种必然。
“与好莱坞相比,我们的电影产业尚未形成产业链,只有急功近利、互不连贯的产业点”,“中国院线是在给房地产打工”,“互联网售票模式不具备持续性”……对于近年来国内异常火爆的电影产业,周铁东的观点显得有些“另类”。
周铁东,现任北京新影联影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新影联”)总经理。从1984年开始,他进入电影行业已30多年。
早前,周铁东一直从事电影进出口工作,曾作为中影集团驻洛杉矶子公司代表在美国工作十年,与好莱坞业内人士一起摸爬滚打,对电影产业颇有心得。
如何理性看待当下的电影投资热,及2016年院线行业发展趋势?如何推动电影产业进一步发展?《支点》记者与周铁东展开深入讨论。
烂片大卖是“缺啥补啥”的时令恶补
《支点》:在经济学界有种说法,叫“经济不景气时,电影业更发达”。如今电影市场的火爆,与新常态下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是否相关?
周铁东:我觉得这两者的关系不太大,主要还是因为投资和拍摄电影的门槛降低了,就是说没有壁垒,什么钱都可以进来。
美国好莱坞之所以能崛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得益于华尔街,也就是金融环境宽松,热钱可以自由流动。
另一方面,当房地产、证券和收藏等投资渠道,让很多热钱望而却步时,热钱最好的出口就是文化产业。
根据测算,当人均GDP处于1500-3000美元时,文化娱乐消费将进入快速增长阶段,而当人均GDP达3000美元时,文化消费需求将占总消费支出的23%。
这跟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也相辅相成:当人们彻底解决了温饱和安全感的基本需求后,会上升到更高层次的情感归属需求,文化消费便应需而生。所以,文化产业“资本热潮”,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
纵观文化产业,最直观也最有诱惑力的就是电影。所以,电影行业“热钱涌动”是经济发展必然。或者说,“有怎样的观众”就会有怎样的文化产品。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变形金刚4》在美国放映105天,票房为2.45亿美元。在中国只上线30天,票房却高达3.17亿美元,远超美国本土,占其8.58亿美元海外票房的三分之一强,占其11.04亿美元全球总票房的30%强。
再以《速度与激情7》为例,中国票房为3.9亿美元,依然超过美国本土的3.5亿美元,占其15亿美元全球总票房的26%。
也就是说,拥有10亿以上具有旺盛购买力消费者的中国市场,规模已超过美国。只要充分挖掘,其市场潜力可占全球市场份额四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
而去年全球总票房1%的微弱增长,完全也得益于中国电影市场48%增长率的托举。如果没有中国市场的增长,全球电影市场其实会负增长。
《支点》:如今的电影业,感觉很多烂片大卖,以至于出现“不叫好却叫座”的现象。对此,您怎么看?
周铁东:我几年前曾提出“牲口理论”:从2003年开始的文化体制改革,将把蛰伏在国人内心深处的娱乐需求,激活为刚性需求,恰如一头沉睡了千百年的牲口突然被唤醒,其胃口自然会饥不择食,这是个从吃饱到吃好的自然选择过程。
以电影为例,中国电影市场的娱乐刚需刚刚成形,如目前鸡汤式青春片的热卖,就像当年鸡汤式诗歌流行一样,属于“缺啥补啥”的时令恶补。而我们要做的,并不是指责其饥不择食,而是要研究如何创作出养眼、养心又养脑的好作品。
过去,我们忽略了娱乐需求,所以造成了当今饥不择食专挑肥肉的现状。无论我们感叹多少烂片大卖,其实都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供求关系。当电影产业发展尚处在原始积累期,非理性和无序是种必然。
另一方面,现实题材的、紧贴老百姓的电影,才会有市场。不要指责《港囧》低俗,因为它讲述老百姓自己的生活,让人们找到关注点、相关性,最后达到审美愉悦。如果弄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观众为什么要看?
前10强院线将抢占80%市场份额
《支点》:您认为,2016年国内院线行业会有哪些新变动?
周铁东:以前我预言过,当中国银幕总数超过3万块甚至达到5万块的峰值时,电影产业多样性和多元化将成发展必然。
2015年底,中国银幕总数已从2002年不到3000块增长到31000块,到2016年肯定能达到35000块,为多样性和多元化的层级结构创造出更好的条件。
从2015年下半年的情况来看,银幕总数增加带来的这种层级结构已十分明显,像《烈日灼心》那样的“小片”也能有很好的票房。以后,有情怀的、有水准的“小片”,将会有更大生存和施展空间。
从院线角度来说,当其他发行渠道尤其卫星传输得到普及以后,其作为发行放映的中介作用会越来越弱,如果不调整自己、不重新定位,会受到很大挤迫,整个行业过热发展态势也会得到调整。
现在国内一共有40多条院线,未来大院线会并购小院线,使得院线总数减少,实力更强。而且有实力的院线,其业务还会更多地向上游延展,更多地介入制片和发行环节,将自己打造成以院线为依托的全产业链电影企业。
《支点》:在您看来,未来全国院线公司的合理数量应该是多少家?市场份额又将如何分布?
周铁东:我预计会维持在30家左右。但市场份额不会像阿里巴巴基于电商那样夸张,基本上会符合“二八定律”的普适性,前10强将抢占80%市场份额。
电影票价里有“房地产泡沫”
《支点》:一般院线都分布在人流密集的商圈,新商圈里好几家影院扎堆,这是否会形成“影院泡沫”?
周铁东:这是个现实问题,包括武汉在内的一二线城市的影院建设过于密集。美国自1963年在密苏里的堪萨斯城诞生了第一家多厅影院后,几十年放映实践已形成了一种行业共识:一家传统单厅影院可以覆盖4.8-8公里城区半径,而一家6厅以上多厅影院则能覆盖12.9-19.3公里人口半径。
除影院分布外,另一影响票房的因素是排片。美国一部典型商业大片排片周期一般112天,多的有140天。但是在中国一部片上映才30天就下线,而且下线当天还有千万元级的票房,这是对资源的一种极大浪费。
好消息是,当前像《捉妖记》、《大圣归来》这样的电影,已经在延长排片周期。
《支点》:由于影院扎堆大商圈,而这些商圈租金及周边房价普遍较高,这也导致电影票价越来越贵,您认为是否合理?
周铁东:中国电影票价,是房地产泡沫的一种反映。电影市场红火,但作为电影产业链上的一环,许多影院却在赔本,100元钱一张的电影票,里面可能有至少50%、甚至60%以上的房地产泡沫。
电影行业看似工业产业,但更属零售商业,其零售网点就是影院。我知道的一家影院,共有八块银幕,经营快五年了,年票房收入2000多万元,在业内已经是很好的影院了,但它还在赔本。
为什么呢?因为最牛的影院也只能拿50%票房收入,也就是说2000万元的收入中,最多能拿到900多万元,而一年房租800多万元、水电煤气物业费200多万元,再加上人员工资及税金等,能不赔吗?
所以有种说法,叫影院在给房产商打工。但这是整个经济层面的问题,不是电影产业能解决的。
网购低价票是热钱无序炒作
《支点》:您一直反对中国线上低票价的补贴模式,但有人觉得“存在即合理”,这种模式是否更加符合中国行情?
周铁东:这不是正常现象。“存在即合理”是一个误译,其本意应该是任何存在都是有理由的,但这个理由可能对也可能错。
网购所支撑的低票价,并不是真正的低票价,而是因为“羊毛出在狗身上有猪买单”,这对正常的市场秩序是一种破坏,甚至是一种颠覆。
慢慢地,消费者会产生这样的认知:电影票本就该这么便宜,不然不会进电影院看。但这完全违背常识,从长远来讲,消费者可能不会有正常消费。
互联网企业,其实在破坏行业规矩,破坏行业士气。网络订票行为,主动形成电影行业“价格垄断”——大家都卖50元钱一张票,你却只卖5元钱,这就属于不正当竞争。
在好莱坞,各种行业协会会制订游戏规则:网络里可以卖票,但必须比门市贵,不能扰乱门市价格,否则就出局。
《支点》:您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周铁东:这是典型的热钱对互联网售票行业的无序炒作。大家都说“羊毛出在狗身上有猪买单”,凭什么让“猪”买单,这不合理。
目前,国内互联网售票炒作票价背后,都有热钱的身影。我的观点是“热钱不是钱”,热钱绝非资本的良性投资,而是其他别有用心涌入的钱。当热钱没有时,泡沫就会破灭。
我预测,随着院线数量不断增加,以及热钱供给的下降,未来院线之于互联网售票的话语权将不断提升,而后者也将不具持续性。
电影产业“跑得太快难免丢鞋”
《支点》:在您看来,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促进文化需求与市场供给的对接?
周铁东:从一系列问题可以看出,中国制造的硬实力没有问题,差的是软实力。也就是说,凡是钱能买到的东西,我们的表现并不差。但“钱买不到的东西”,譬如行业规范、制度建构等内容,我们还有很大差距。
说到底,这还是产业链的问题。我们的文化产业发展,目前尚处于原始积累期,其非理性和无序熙攘也是一种必然。
以电影产业为例,过去10多年来一直保持30%以上的增长率,这种发展速度在世界电影史上绝无仅有。但跑得太快难免丢鞋,我们的电影产业只有急功近利、互不连贯的产业点,大家互相稀释资源、摊薄利益,呈现恶性竞争态势。
必须改变和完善支撑这种畸形供求关系的结构性安排,这就需要政府层面的宏观调控和行业协会的自律规范。
此外,我们有悠久的历史、丰厚的传统和灿烂的文化,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故事资源,这是我们文化产业发展最核心的动力。
若辅之以充沛的资金优势和市场优势,提升“把好故事讲好”的人才优势,电影产业必将迎来大发展大繁荣时代。(支点杂志2016年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