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信仰重塑的思考
2016-01-29葛宏
葛宏
【摘 要】对大学生信仰重塑进行思考,提出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引领作用,切实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警惕互联网信息污染,以促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信仰。
【关键词】大学生 信仰重塑 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C-0040-02
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准则。作为一种潜意识层面精神文化的凝聚力,信仰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社会政治稳定的精神基础。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新媒体的发展,多种思想、文化的加速融合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思想活动和生活方式。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信仰是其精神的动力。但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大学生的信仰面临着对象的多元化、价值选择的功利化等新的挑战,解决当代大学生信仰困惑,引导他们理性地选择信仰,重启大学生对核心价值体系的关注,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学的信仰指导不仅能使大学生对奋斗目标有正确的认识,而且对他们今后走向社会、服务社会也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本文结合调查实际提出几点意见,以期对大学生的信仰重建和信仰教育有所帮助。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定理想信念,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重构大学生科学信仰,首先要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90后”大学生信仰架构中的支撑地位。在信仰多元化背景下,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在此基础上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的有机统一。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应进一步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研究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不能停留在概念和原理本身,要从整体性角度把握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容,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质内涵。要引导学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与个人的理想追求结合起来,把民族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大学生对国家、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引导学生自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二、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引领作用
信仰是执着的人生态度和追求,是一种根本价值原则,每个民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早已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炎黄子孙的血液当中,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开拓前进的动力和源泉。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正确人生价值取向、积极人生态度、社会责任感的形成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要引导学生理性认识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吸收其他国家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更要立足于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面对当代大学生信仰存在的问题,传统文化给了我们一些启发。儒家文化提倡“士志于道”、“君子忧道不忧贫”、“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要求个人应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以家国、天下为己任,要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要有远大的抱负和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坚强意志。儒家注重个人修养,追求内外双修的完满人格。“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吾日三省吾身”,强调通过内省这种独特的思想修养方式,达到道德和理智的自我完善。内省修养方式是一种自律精神,它使人的感性行动成为由理性支配和主宰的自觉,从而培育人们自觉维护正义、讲求气节情操、忠于事业理想的高尚人格。信仰教育应引导大学生积极学习儒家一日三省、自我教育的智慧,自觉地有意识地去追求高尚的人格修养境界。儒家强调志道,要求把精神追求置于首位,而不能只注重物质需求的满足,“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等都论述了这一点,对今天的我们有深刻的启示。大学生信仰教育要让学生理解精神需要高于物质需要,认识到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满足后,要致力于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并且在谋求个人利益时要走正路,不要陷入功利主义的泥潭。
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选择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学校要适当开设一些有关传统文化思想的课程,多举办讲座,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鼓励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引导学生形成自觉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现实问题解决办法的习惯,使年轻一代真正受到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熏染和洗礼。
三、切实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社会转型期,当代大学生精神领域不可避免地受到多种冲击,信仰和价值观念的艰难抉择、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人际关系的复杂、就业压力的剧增等让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精神压力。特别是高校扩招以来,伴随学生人数增多产生的激烈竞争和就业压力的加剧摆在了大学生面前。及时地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在咨询的过程中启发大学生排除内心困惑,纠正认识上的偏差,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一方面可以防止心理疾病的产生,另一方面帮助大学生实现人格的重塑,促进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在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前提条件。大学生信仰教育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
切实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应建设专业的师资队伍,这是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学生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应对辅导员定期进行培训,增加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心理辅导能力,强化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其次,要发挥学生会干部、各班班委的日常管理作用。学生会的干部、各个班级的班委成员最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能掌握最新最真的第一手信息。再次,应注意教育方式的多样化。除常用的个别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方式外,还可以举行心理健康讲座,观看相关内容的影片,组织心理话剧表演,定期进行心理问题检测,集中辅导等。最后,应寻求家庭的配合。加强与大学生家庭的联系,定期沟通,将学生的在校情况反馈给家长。此外,还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心理教育的优越性在于,在虚拟世界里双方互不相识,求助者会更加自然、放松,更容易敞开心扉。大学心理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和加强对这一方式的开发和利用。
四、警惕互联网信息污染
随着科技进步,互联网的发展已经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方便了人们无限制地享受各种资源,使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极大丰富,但是也给人带来新的挑战。
互联网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影响巨大。部分学生在网络面前缺乏积极的能动性和选择性,过度地依赖和迷恋网络,而网络信息又良莠不齐,容易造成理想、信念和自我的迷失。有些学生上网没有明确目的,纯粹消磨时光或寻求刺激,或者沉迷于网络游戏。有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挫,选择逃避矛盾,消极地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寻求慰藉。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过度上网情况,部分学生对网络的痴迷已经影响到学习、生活、身心健康和人际交往等。而且,对网络依赖越深、在虚拟世界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越强的学生,其社会责任意识和道德自律意识越差。
网络垃圾信息影响大学生的是非判断和行为选择。网络色情、暴力凶杀、网络谣言、网络诈骗、网络犯罪等行为在网上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纷繁复杂,严重影响大学生选择正确的信仰和价值观念。涉世未深的青年大学生辨别力和自制力不强,极易在这些意识形态、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的融合与冲突中陷入信仰的困惑。
对大学生信仰环境的优化,特别要重视大学生的网络教育,防范互联网信息污染,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积极发挥主流媒体的正面引导作用,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控制不良信息的蔓延和传播,倡导良好的道德风尚,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互联网信息堆中凸显出来。另外,高校应以网络为阵地积极搭建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工作平台,利用QQ、飞信、博客、微博、SNS网络社区、微信等方式与学生交流,及时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开展多样化的深度辅导,实现线上线下的有益互补。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
[2]张宝君 孙丽平.论90后大学生信仰重塑[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3(2)
[3]陈芳.关于儒家文化与大学生信仰缺失现状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1)
[4]刘江宁.当代中国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5]吴萌萌.大学生精神压力释放研究[D].贵阳:贵州财经大学,2012
[6]张鑫.当代中国高校大学生信仰危机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2
【基金项目】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4YB071)
【作者简介】葛 宏(1978- ),女,甘肃天水人,兰州财经大学商务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责编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