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学思:从大帅府走出来的共和国将军(连载)

2016-01-28叶介甫

文史月刊 2016年1期

叶介甫

张学思是人民军队的优秀将领、中国人民海军的创建者之一,爱国名将张学良之弟。1916年1月6日出生于奉天(今沈阳)“大帅府”,为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第四个儿子。他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八路军冀中军区参谋处长、平西军分区副司令员、辽宁省政府主席、省军区司令员、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新中国诞生后,先后担任大连海军学校副校长、海军司令部副参谋长、参谋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70年5月29日在林彪、“四人帮”迫害下含恨病逝。今年1月是张学思诞辰100周年,谨以此文作纪念。

义无反顾走出大帅府  百折不挠跟党走

张学思从记事时起,穷兵黩武的父亲就经常带着他们兄弟参观奉军的阅兵演习,以便从小熏陶其掌握“兵权”的思想。在张学思幼小的心灵中,父亲是个传奇般的英雄,幻想自己长大了,也应带兵打仗,当大官,有威势。

然而,张学思儿时的这一幻想,却在母亲的影响下破灭了。他的生母许氏,经常给子女讲古书,告诫他们:“权势和富贵不是好东西,你们长大要自立,好好念书做学问,不要靠张家的勢力吃饭!”在许氏的支持下,张学思8岁入省立第四小学读书,打破了大帅府“不入学堂”的禁律。

1928年,张作霖被日本侵略者谋害。张学良继位执政,在东北进行了学习欧美、旨在反日的改革。张学思从大哥的身上看到了青年一代的希望。但是,这一改革只不过昙花一现。张学思失望了,更加坚定“自谋出路”的决心。

不久,王金镜介绍王西征做张学思的家庭教师。王西征是张学思走上进步道路的启蒙老师。1931年2月张学思追随王西征来到北平。从此,他永远离开了大帅府。1933年3月,立志追求共产主义真理的张学思,经王金镜介绍,加入了中共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沙滩支部,4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彻底背叛了封建军阀的家庭,走上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而斗争的光辉道路。 张学思入党伊始,就接受一项特殊任务:为了扩大武装力量,党组织决定派他和王金镜等打入东北军六十七军特务队做“兵运”工作,待时机成熟,把队伍拉出来,组建华北工农红军。

1938年1月,周恩来在八路军驻汉口办事处接见张学思,表扬他是个思想进步的青年。张学思向周恩来申请,要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建立一支敌后抗日武装。周恩来表示赞同,并指示说:“或回五十三军,或是自己搞均可,尽量发展,搞起来即向八路军靠拢。”还嘱咐他“要大胆,谨慎”(《中共党史人物传》第37卷,中共党史研究会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第1版,第171页)。同时指出:“你以前接触到的革命理论是零零碎碎的,党决定派你到延安去学习。”(范朝福:《怀念张学思同志》,载《人民日报》1978年12月12日第3版)分手的时候,周恩来让邓颖超送他出门,再三嘱咐他路上要小心,要注意安全。

这时,王金镜从东京学成回国,刘澜波派他协助张学思一起搞武装。他俩分头奔走,广泛联络东北籍的同学、旧友和志士仁人,在河南郾城办起了近百人的东北抗日先锋游击训练班。张学思计划把这批人培养成抗日骨干,然后带回五十三军发展,把五十三军变成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 可是不久,五十三军在河南与日军交战,惨遭失败,残部溃退太行山一带。刘澜波指示张学思放弃原计划,速与新四军留守处主任彭雪枫联系,把队伍拉到确山竹沟镇,组建新四军张学思支队。张学思一面派人去确山与彭雪枫接头,一面让王金镜去武汉黄显声处取200支步枪。但华北局势迅速恶化,国民党亦加紧破坏抗日武装,确山无法立足,黄显声又突遭国民党秘密逮捕,使组建敌后抗日武装的计划无法实现。 在接踵而来的挫折面前,张学思百折不挠,意志弥坚。他态度鲜明地对身边的人说:“要抗日,就得跟定共产党。海枯石烂,此心不变!”

放弃与母赴美定居  投身抗日救国烽火

1938年4月,中共根据形势的变化,决定将郾城训练班人员送往延安学习。因考虑到张学良能否获释尚无最终结果,故安排张学思暂去香港待命。 在香港,张学思与八路军驻港办事处负责人廖承志结下了深厚友谊,廖承志将自己珍爱的一本《论持久战》赠送给他。张学思如饥似渴地读完之后,感慨地说:“毛主席真是伟大。我多想去延安见见他啊!”(《中共党史人物传》第37卷,中共党史研究会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第1版,第171页) 当时,张学思全家都办好了出国手续,母亲特意留在香港,要说服最心爱的小儿子与她一起去美国。然而,深明大义的母亲更为儿子对祖国的赤诚之心所感动,把生离死别的痛苦埋藏心中,亲自把儿子送上飞往武汉的飞机。张学思望着机窗外伶俜而立的老母,暗暗流下了泪水。10月下旬,在周恩来的亲自安排下,张学思从武汉经西安抵达延安。 在杨家岭,张学思受到毛泽东的亲切接见。毛泽东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问道:“你就是张学良的弟弟吧?”

张学思回答:“是的,我是张学良的四弟张学思,现在改名叫张昉。”

毛泽东赞许地点点头说:“你能来延安,不简单喽!”他亲切地端详着张学思那清秀的面孔问道:“你二十几岁啦?”

“报告主席,我已经22岁了。”

“你还是个娃子嘛!”毛泽东慈祥地笑了,他点燃一支烟,吸了一口问道:“你感觉怎么样啊?能过得了这里的生活关吗?要不要钱花?”

张学思的脸唰地一下红了,他有些不好意思又有些焦急地说:“主席,您可别把我当成小孩子呀!”

“哈哈哈!”毛泽东爽朗地大笑起来,他亲切地对张学思说:“你是少爷公子出身,过去的生活条件那么好,初到延安来,我担心你生活受不了哟!”

毛主席亲切的关怀,使张学思感到格外温暖。他已毫不拘束了,爽快地回答:“主席,我能受得了。好多同志都是这么过的,过得很愉快,他们都行,我也能行!”

张学思觉得有许多心里话要向毛主席讲,他说:“延安虽说艰苦些,我觉得这里的生活比什么地方都好。在家里,衣食住行是都很优越,但那个家庭,只有享乐的自由,没有革命的自由。我像被关在笼子里一样,再好的东西吃着也不香。我要革命,要抗日,延安能革命能抗日,再苦我也不怕。”

“讲得好,讲得好喽!”毛泽东非常高兴,满心喜欢面前这位热情进步的青年。他惬意地吸了一口烟,像唠家常一样,亲切地给张学思讲起了革命道理和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他说,人的世界观不同,对事物的态度也截然不同。有些人把像你家里的那种富贵的生活享受,当作人生的最高目的,千方百计地去追求。而你却把它看成是罪恶,千方百计地摆脱它,跑到延安来受苦。因为你把救国救民,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当作自己的最高目的。但是,要达到这个目的,遇到的困难会很多的,付出的代价将是很大的,肯定比你我所能想象得到的,要大得多。所以,我们共产党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需要不断地学习,积极地锻炼。你现在很年轻,正是锻炼自己的好时候,在艰苦的环境里更能锻炼人。延安就是一座锻炼人的革命大熔炉,也是一所增长才干的革命大学校。毛泽东鼓励张学思:“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将来为中国革命做出更多的贡献。”(刘永路:《毛泽东与张学思少将》,载《毛泽东与海军将领》,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310-311页)

1939年9月,23岁的张学思在马列学院毕业,担任抗大三分校东干队(即东北干部队)队长。

1940年9月14日,张学思率东干队告别延安,奔赴晋察冀敌后抗日战场。 10月10日,东干队抵达山西省兴县八路军一二○师驻地。在这里稍事休整后,贺龙师长派一二○师六团护送他们穿过敌人封锁线同蒲路。在敌情严重的情况下,东干队强行军30多个小时,连续走230华里,到达河北省平山县晋察冀军区司令部。聂荣臻司令员亲切接见了张学思。他阅读张学思带来的毛泽东的亲笔介绍信,信中夸奖了张学思,叮嘱聂荣臻酌定东干队何时挺进东北的问题。聂荣臻和张学思研究认为,目前东北还严密地控制在敌人手中,东干队尚无插足的可能。因此,聂荣臻电请中央将东干队留在冀中军区分配工作。

1941年1月,张学思担任了冀中军区参谋处长。从此,他在华北抗日斗争最艰苦、最残酷的冀中平原经受了战火锻炼和生死考验,发挥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干,成为吕正操司令员的得力助手(《中共党史人物传》第37卷,中共党史研究会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第1版,第174頁)。

1942年3、4月间,张学思到九分区去,与分区领导同志研究布置了打安国县石佛镇战斗之后,亲自带工作组直接去参与指挥战斗。他在作战中机智勇敢,情况分析准确无误,眼睛熬红了,嗓子沙哑了,打了一个漂亮的点(据点)战,一举攻占石佛镇,俘敌副团长以下40余人。九分区的参谋们都称赞他:少年英俊,有勇有谋,前途不可限量(程子华、高存信:《深切怀念张学思同志》,载《人民日报》,1989年6月29日第6版)。

1942年“五一反扫荡”中,冀中军区与区党委机关在日军多次的“铜墙铁壁”合击下,在准确掌握敌情的基础上,大胆利用日军空隙,多次巧妙地跳出日军合击圈,安全转移。张学思起了很好的参谋作用。特别是6月11日拂晓,在威县掌史村,军区警戒部队突然与敌接火。张学思亲去前沿侦察,迅速判明情况,日军只是小股部队与我军突然遭遇,尚不知村中隐蔽着冀中首脑机关和主力部队。据此,军区司令部决定:要隐蔽实力,麻痹敌人,拖到夜晚,设法突围。吕正操命令部队,只准用步枪、手榴弹与日军打“蘑菇战”,不准使用重武器。就这样,我军连续打垮了日军七八次冲锋,日军摸不清我军实力,越输越恼,不断补充兵力,由最初的一二百人增加到二三千人,但始终未能越我战线一步,丧心病狂的日军竟使用了毒气,张学思冒着枪林弹雨亲自到前沿部署部队防毒。晚9时,我军分三路突围。张学思和军区政治部主任卓雄率领一路,从村东南角冲出去,日军做梦也想不到,这个小小的村子里,竟会杀出千军万马!他们惊恐万状,只顾四散逃命。

8月,转战至冀鲁豫根据地的冀中军区接到八路军总部的指示,要他们趁青纱帐茂密的时节,向太行山转移,去太行山要西跃平汉路,通过130多华里纵深的日伪封锁线。为此,张学思两次派出侦察小组化装侦察,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主持制定了一个周密的行动方案。

按照计划,冀中军区5000人的队伍从内黄出发,渡过卫河,直插民团武装天门会的领地。天门会势力横贯浚、滑、汤(阴)三县,掌握2万多条枪,中共地下党员胡紫青担任着这支武装的参谋长。胡紫青根据事先的安排,派人给浚县日伪政权送去情报,谎称:“夜里突然来了上万的八路军,扬言要光复失地!”愚蠢的敌人信以为真,立即紧闭城门,龟缩在碉堡里,不敢走出半步。这样,我军白天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养精蓄锐,夜晚隐蔽急行军,一枪未发,安全通过了日军重点把守的平汉路及其两侧密集设防的地段,在太行山下,与一二九师胜利会师。 在八路军总部举行的欢迎冀中军区的军民联欢大会上,彭德怀副司令员当众表扬了张学思。此次战役受到了八路军总部的通报表扬(程子华、高存信:《深切怀念张学思同志》,载《人民日报》,1989年6月29日第6版)。

赴东北老家收回国土  驰骋白山黑水间

1946年10月12日,29岁的张学思出任辽宁省主席。他和副主席朱其文一道正式接收伪奉天省公署,成立了辽宁省政府。 张学思出任辽宁省主席,深得民心。东北人民在他的身上寄托着对张学良将军的尊敬和爱戴。每当张学思在公开场合露面,都不禁出现“万头攒动” “翘首相望”的情景(1945年11月11日《东北日报》)。张学思上任伊始,便发表《告东北同胞书》,召开各界群众大会,接见各方代表,发表广播讲话,广泛深入地宣传共产党和平、民主、自治的主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抢夺东北的阴谋。 蒋介石在美国支持下,疯狂调兵遣将,争夺东北,东北再度燃起内战之火。张学思率辽宁省省级机关乘火车向长春转移。当列车行至梅河口车站时,突遭敌机轰炸。张学思对保护他的警卫员大声命令道:“不要管我,快去保护车向忱、高崇民!”他孤身冒着硝烟炮火,冲上火车头,欲把火车开到安全地带。这时,一颗炸弹落在车头前,路基被炸了一个大坑。列车无法开动,而敌机却仍在上空盘旋、俯冲、扫射。在万分危急之际,人民军队的高射炮怒吼了,敌机仓皇而逃。省主席亲自驾驶火车抢险,使在场的目击者无不感动。当张学思平安走出火车头时,激动的人们欢声雷动。

不久,蔣介石炮制了一个“先南后北”的战略计划,妄图集中兵力先消灭南满我军,然后再进攻北满,独占全东北。为此,他调集8个整编师、十余万精锐部队,分三路向南满根据地进逼。在敌情异常严重的关头,中共中央东北局成立了以陈云、肖华为正副书记的辽东分局和以肖劲光为司令员、陈云为政治委员的辽东军区,东北行政委员会成立了以张学思、刘澜波为正副主任的辽东办事处,加强对辽东党、政、军的领导。

12月11日,陈云在临江主持召开中共辽东分属会议(临江会议)。与此同时,肖劲光在七道江召开辽东军区会议(即七道江会议)。两个会议研究一个主题,是坚持南满斗争,还是放弃南满北撤?

张学思、刘澜波、白坚等主管地方工作的同志参加了临江会议。陈云充分发扬民主,与会者各抒己见,形成两种意见。一是主张放弃南满,撤到北满去集中力量;一是主张坚持南满斗争,反对北撤。张学思是持后一种意见的代表者。他说,从整个东北战场来看,南满和北满相当于两个拳头。蒋介石战略方针的险恶用心,就是先消灭我一个拳头,然后再消灭我另一个拳头。如果南满我军5个师撤向北满,敌人在南满就无后顾之忧,就会有10个师跟进北满。就算我3纵和4纵主力部队都到北满,顶多能对付敌人一个军,但留在南满就可以牵制敌人4个军。因此,我们必须两个拳头同时挥动,钳制蒋军力量,粉碎其“先南后北”的阴谋。他还情绪激动地说:“长白山区连土匪都能呆,我们人民军队为什么就不能坚持?”(《中共党史人物传》第37卷,中共党史研究会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第1版,第181页)

由于前线军情紧急,临江会议在第二天傍晚中途散会,肖劲光派警卫员连夜请陈云赴七道江最后定夺。七道江会议也在是否坚持南满斗争的问题上争论不休,陈云在充分听取各种意见后,果断地说:“我们都留在南满,一个也不走!要在长白山上打红旗,摇旗呐喊!”

张学思听到这个英明决策,感到欢欣鼓舞。他对同志们说:“有这样一位善于集中群众正确意见的好领导,还怕我们不能打胜仗吗?”他恳求陈云让他去主力部队参加战斗。陈云鼓励他抓好地方部队和支前工作,并说:“没有地方工作,我们保卫临江,坚持南满斗争就没有群众基础。”

张学思坚决贯彻中共辽东分局的指示,亲自动员和率领辽东各级地方干部下去做群众工作。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保证了主力部队的吃粮、穿衣和兵员补充、运输的需要。与此同时,张学思还指挥地方部队,破袭敌人的铁路运输线,阻止敌人向通化、临江运送兵员和物资。在火石岭战斗中,辽宁省军区警卫团一营,一举击溃了敌新一军八十八师的一个骑兵团,有力地配合主力部队进行四保临江的战役。

1947年春,蒋介石“先南后北”的战略计划彻底破产,我军在东北战场上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张学思率领辽宁军区独立师、警卫团和李洪光支队,积极配合主力部队反攻。在攻打辉南镇时,辽宁军区部队遇到守敌的拼死抵抗。我军攻了一天一夜没有攻进城关。张学思和参谋长解方研究了一个“渗透突击”打法。拂晓,集中兵力先炸毁敌人一座炮楼,张学思指挥突击队,不等扫清外圈即突入城关,中午全歼守敌1000余人,解放了辉南镇。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