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豫西救了红二十五军的山西货郎

2016-01-28李玉林

文史月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红二十五军卢氏红军

李玉林

1934年冬,红二十五军军长程子华率部3000余人长征,在豫西卢氏县被敌军设下布袋阵,差点全军覆没。幸亏在一位山西货郎陈廷贤(陈廷献)的帮助下,侥幸脱险突围。新中国成立后,程子华一度任山西省委书记,他曾先后6次派人到晋城寻找那位货郎,但因种种原因,均未找到。1985年,中央军委编撰军史,再次派人到山西、河北、河南查访陈的下落,最终找到其家人。那么,陈廷贤是谁?他和程子华之间有过怎样的故事呢?

十万火急

1934年12月4日,中央鄂豫皖省委领导下的4个团(二二三团、二二四团、二二五团和手枪团)近3000人的红二十五军进行战略转移,长征到达豫西卢氏县,并继续西进,实施省委制定的“直奔豫陕边界开辟新根据地”的战略方针。

此时,红二十五军的处境进一步恶化:就在他们北上西征途中,蒋介石亲临武昌督战,半个月前就电令驻开封的十九路军第六十师万余精兵前去“堵截”,并于12月1日先于红军抵达卢氏西南关隘五里川和朱阳关。这是红军入陕的必经之道,敌军抢占了这两个关隘,在这一带构筑了工事,企图以逸待劳,堵歼我军。在红军身后,敌“追剿队”第二支队数万兵力已跟踪到距红军70里处的栾川、庙子一带。南有豫西军阀——“内乡王”别庭芳部夹击,北则为黄河天险,而且陇海线上蒋介石还备有军用专列随时增援。蒋介石得意忘形:“此乃铁臂也!”认为红二十五军“插翅亦难逃遁”,将要和隋末瓦岗农民军李密、王伯当一样,全军覆没于卢氏群山之中。

前后左右均无路可走,红二十五军陷入了重兵铁围之中。火急!十二万分火急!!红二十五军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面对恶劣的形势,红二十五军许多同志产生了绝望情绪,主张和敌人硬拼,并默默地做着最后的准备。

军医院的伤病员们,联名给军领导写了血书,坚决要求把担架队员充实到连队,他们集体断后。血书的背后,还遗书般地附上了各自的籍贯。军医院的7名女护士,面对前来医院看望的军领导,悲壮地汇报了她们的打算:保证不拖累部队,誓死不当俘虏,万一冲不出去,就7个人抱在一起跳崖!

面对严峻的形势,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军政委吴焕先等军领导沉着冷静,一面稳定军心,一面“绞尽脑汁,寻找入陕之策”(程子华、刘华清语)。军领导决定改变原定路线,另择小路入陕。

程子华等领导沉着冷静,决定充分依靠当地群众,在此非常时期尤其要严守铁的纪律,禁止任何扰民事件发生,同时速派侦察队多方寻找熟悉小路的向导。

然而,饱受土匪蹂躏之苦和被反动分子严密控制的卢氏群众听说“大队伍”来了,多数进了地主民团控制的寨子,仅留少数老人留下照看门户,侦察队失望而归。

山西货郎

正在军领导苦思冥想寻找出路的时候,12月4 日,远距离侦察的手枪团在豫鄂陕边省委书记张星江的帮助下,在距卢氏县城20余里的横涧乡大干村遇到了一位去青山赶集卖糕点的货郎。手枪团侦察兵把他带回军部。他,就是陈廷贤。

1912年农历l0月15日,陈廷贤出生于山西省晋城县(现泽州县)水东长阴村一贫苦农民家庭。其父陈来沟,同胞兄弟四人,分祖业时每人只分了一间半房。陈廷贤兄弟姐妹六人,他排行老三。由于家庭人口多,加之军阀混战,兵慌马乱,生活十分困难,父亲早逝,两个妹妹饿死,小弟被迫送人抚养。

1924年,陈廷贤13岁。为给家庭减轻负担,给父母减轻压力,他求堂哥陈金生带他出外谋生。开始在晋南运城下井挖盐,后又挑担贩盐,到与运城一河之隔的黄河南岸三门峡、卢氏一带,做货郎卖糕点。后就在卢氏县落下脚来,常年以肩挑货担到四山八乡跑小买卖为生,对山中道路十分熟悉。

深受感动

陈廷贤来到军部,程子华亲自和他谈话。程子华是山西运城人,陈廷贤是山西晋城人,而且也在运城做过工。两人互相一介绍,一下子就把距离拉近了。老乡遇老乡,谈话非常投机。他们从运城出生的关云长谈到各自的家世、经历,到目前各自的处境,简直无话不谈。程子华听了陈廷贤从13岁就背井离乡、在外谋生、从晋城到运城、从运城又到卢氏的苦难经历后,感伤万分,紧紧握住陈廷贤那裂痕斑斑的手,一声“小老乡,你受苦了”,便声泪俱下。

从小倍受艰辛凌辱的陈廷贤,受到当军长老乡的兄长般的关怀,深深地被感动了。他“嚯”地从板凳上站起来说:“程军长,你们快走吧,不敢拖延时间,我给你们带路。我这些年来挑着货郎担在卢氏四野八乡来回跑,走过一条小路,这条路只有当地牧羊人才走,其他人一般不知道。这条路虽然险要、崎岖难走,但可以绕过朱阳关、五里川两个隘口,直插陕西的洛南!”既然羊可以走,人也一定能通行。程军长当即和军领导、省委领导们研究,决定采纳陈廷贤的建议,明天部队从这条小路入陕。为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我军当下派出手枪团,到朱阳关以东15里处的村子佯装主力“号房子”、贴标语、虚张声势,给敌六十师造成红军将由此入陕的错觉。

就在部队紧张地做入陕前的准备工作之时,部队里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位红军战士因过度饥饿,在一群众家的屋檐下摘吃了几个柿饼,并留下了两枚银元,但没小心竞将整串柿子拽落在地。看门的老太婆误认为是土匪来抢,大声呐喊。消息传开,舆论大哗。在当时的特殊形势下,军领导为维护红军形象,维护大局,取得民心,只得挥泪执行军纪,将这名战士按军法处死,群众愕然。这件事对陈廷贤触动很大。程子华的平易近人、兄长般的相待,本来就使他对这支部队有好感,通过这件事,他更认识到这支部队“纪律严明”,确实是“穷人的隊伍”,是“为老百姓办事的队伍”,更坚定了他要为这支部队带路效力的决心。

三天三夜

1934年12月5日凌晨,红二十五军主力就在陈廷贤的带动下从叫河镇出发了。队伍由马阴、姬家岭进入水峪河峡谷,经香子坪、通河、大石河,沿着一条“七十二道水峪河,二十五里脚不干”的深山峡谷“一线天”挺进。“一线天”通道的两边均为悬崖峭壁,为了防止被伏击,副军长徐海东率两个连,各配7挺机枪,沿两边山头走,居高临下,当开路先锋,掩护主力前进。傍晚走出文峪口,沿洛河南岸前进。陈廷贤先行进入县城为患病的省委书记徐宝珊购买了药品,侦知到城内尚无正规军进驻,返回军部后红军曾计划相机占领卢城。当夜,当红军主力到达涧西、南窑,望见卢氏城头灯笼火把通明,隐约传来人喊马嘶。又据侦察报告,蒋介石电令陕州部队调来的援军已进驻城内。军领导当机立断,决定绕过县城,沿洛河南岸衙前、照村、营子急行军西进,于当晚赶到横涧镇河口望云庵一带柏树林里露营。

12月6日,红军主力在横涧镇方向虚晃一枪,而实际向龙驹寨挺进。在龙驹驻扎的保安队不摸底细,企图阻止红军,被尖兵连消灭,战斗中被活捉7人,打死1人。晚上,红军宿营在黑沟(今上店村)、徐家湾镇。

12月7日,红军多路行进,侧翼从徐家湾、潘河、木桐向灵宝秦池和洛南一带虚张声势,实则往官坡镇迂回。主力由陈廷贤带领翻大夫岭、茄子河、石门,经香山庙向官坡镇隐蔽前进。红军在官坡镇稍作休整补充后,直奔与陕西交界的兰草村,在此宿营。

12月8日,先头部队直扑豫陕交界处的要塞铁索关,陕军败逃,终于打开了进军陕南的大门。陈廷贤的义举,挽救了红军,使蒋介石欲聚歼红二十五军于卢氏的企图成为黄粱美梦。

三天三夜,翻山越岭,陈廷贤终于将红军带出了重围。临别时,红军送给他10枚大洋,可陈廷贤谢绝了。程子华和吴焕先便写了一张证明字条,盖上大印,恭敬地递给了陈廷贤。程子华要他把纸条保存好,并郑重地向他说:“从现在起,你就是共产党的人了!”

后来情况

送别红军后,陈廷贤回到了家。当天,他给红军带路的消息就被民团知道了,来人把他押到城隍庙,折磨了3天。一出来,他就把那张珍贵的字条塞进土坯房的椽条小洞里。

1940年,陈廷贤回晋城办婚事,与晋城姑娘吉桂枝结为夫妻。这是他13岁离开家乡后第一次回来,结婚后,他带着媳妇回到了卢氏横涧乡卜厢峪干娘家。很可惜,日军攻陷卢氏后,大肆烧杀,陈廷贤的两间土房连同纸条一同化为灰烬。纸条上到底写的什么,怎么写的,因陈夫妇均不识字,又不敢让别人看,故内容一直是个谜。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陈廷贤在卢氏县副食品公司参加了工作,在西街门市部卖盐。他于1950年、1952年、1959年等多次回山西晋城探亲。关于他为红军带路的事,他在1950年才和其弟陈生孩(老五)讲了。陈生孩1939年参加牺盟会,1959年入党,任水东十字坂村党支部书记至1964年。

陈廷贤1950年参加工作后,多次向单位党支部书记谈“纸条”和“党籍”之事,并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要求补交党费。

可是,就是这么一位为解救红二十五军立了大功的人,在“文革”中却受尽迫害和嘲弄。他说他为红军带过路,造反派说他是“美化历史”,给自己“涂脂抹粉”。因带路时的特殊历史背景,有些事属保密范畴,部队的情况及军首长姓名等,军领导不可能告诉陈那么清楚,所以陈也就不可能说那么清楚。他说自己是共产党员,造反派说他是“造谣撞骗”“假党员”,而且纸条又拿不出来。更有甚者,还诬蔑他“不是给红军带的路”,是一个“有重大历史问题”的“特务”……

陈廷贤的身心受到严重摧残,精神失常,成了半瘋子,直到1984年农历正月十二去世,享年73岁。临终前,尽管神经失常,但他还不忘为红军带路、不忘入党之事。嘴里经常不住地念叨:“朱阳关、五里川”“纸条、大印”……他向老伴、女儿留下遗言:“我死后你们要将我埋到县委党校旁。我追求一辈子也未能入党,死后还要追求入党。我要头枕党校、面朝红军走过的路,永远看下去……”

矗立丰碑

1985年,中央军委为了编撰红二十五军军史,终于在河南卢氏县找到了陈廷贤家人。当获悉陈廷贤老人的坎坷遭遇和早已病故的消息后,程子华、刘华清两位老红军感慨万分,泪流满面。

卢氏县委、县政府对陈廷贤其人其事非常重视,做出决定,为他平反昭雪,并落实党的遗属政策,认真对待英雄的后代。陈廷贤5个女儿,只有小女儿陈爱玲没有工作,组织上合理为她安排了工作。陈廷贤的老伴吉桂枝,政府也按政策给予了优待。卢氏县委建起了党史馆,陈廷贤的事迹是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并为他的坟墓树了碑,铭刻了他助红二十五军脱险的事迹。

1996年5月初,中央军委作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而拍摄的大型历史文献片《北上先锋》,在卢氏县拍下许多镜头,其中就有关于陈廷贤的珍贵镜头。摄制组来之前向刘华清汇报拍摄概要。当刘华清听到陈廷贤的老伴吉桂枝还健在时,惊喜地说:“要照顾好她。当年,要不是陈廷贤带路,红二十五军就很难冲出重围。你们要好好宣传一下他的功绩。”

猜你喜欢

红二十五军卢氏红军
吴焕先红二十五军“军魂”地位的确立
李红军美术作品欣赏
红军不怕远征难
卢氏连翘生产现状与产业转型升级
纳兰性德为卢氏与沈宛作词比较辨析
纳兰容若与卢氏:人生若只如初见
卢氏生态县建设的探索及对策
试论沣峪口会议的历史功绩
长征时期红二十五军的队伍建设探析
十送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