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雾霾想开去
2016-01-28杨尚勤
杨尚勤
十多年前常到北京出差,回到西安总要跟妻子讲,北京的天是那么的蓝,空气是那么的洁净,你看我的衬衣领袖依然洁白,皮鞋一尘不染。
于是有些向往北京的生活,至少在空气质量方面。可5年前定居北京后,已时过境迁,总是遭遇灰蒙蒙的天空,成天为家中和办公室的灰尘而烦恼。于是盼着出差,心想适当逃离一下也好。前两年还好,临回京总要说句“回去怕是不适应了”。可这两年,雾霾遍布神州,去哪儿倒也无所谓了。
第一次听说雾霾这个词,是10年前在深圳。我当时还说,这深圳人确实潮,连污染的天气都能编出个新词。PM2.5这个术语,是四年前在全国环保工作会议上了解的,时任常务副总理李克强重点讲了这个事。仅几年功夫,北京已经开始发雾霾红色预警了,大半个中国时常在卫星照片上消失,变化之大让人不敢想。
动物对于自然界只能被动地适应,而人则不同。人与动物在生理方面的区别,一是神经系统的分别,人可以回顾过去,总结经验,展望未来。二是躯体的差异,人的手解放出来了,可以从事复杂劳动。可喜的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高级思维能力发展了人类文明。可悲的是,人们勤劳的双手,在生产了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正无情地摧残着人类自身。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那个老掉牙的故事:富翁与穷人躺在海滨的沙滩上闲聊,穷人问,你挣那么多钱为个啥?富人答,就为了能躺到这里悠闲地晒太阳,穷人说,我虽没钱,可这样的生活我天天可以得到。
故事寓意深刻,但存在逻辑缺陷,如果没有他人的劳动,这位穷人早就饿死了。但再反过来想,是在蓝天白云下饿死好呢,还是被有毒空气和食品毒死好?人们自然会说,两者都不好。
凡事都应有个度,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思想早已告诫过我们。但人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犯晕,不知不觉中远离了初衷,正如西方哲人所言: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了,以至于忘记了当初为什么而出发。我时常想,现代社会的人们有点像出租车司机,不知道下一步要去哪儿,只知道去哪里有钱赚就往那儿开。
也有清醒的出租车司机。有时夜里打车遭拒,司机说我该回家了。遇此种情况,我是没有理由投诉其拒载的,甚或还投以赞许的目光,因为他没有只为赚钱忘了为什么而出发,因为他未迷失回家的路。
其实,写这样的文章心情是不轻松的。除却对当下环境污染和精神缺失的忧心,还有一种两难选择压在心头:提出问题容易,解决问题艰难。北京最近一次单双号限行的第一天,就查出23000多部違规行驶车辆,这些人一定是埋怨雾霾的,可自己的权利又是不想被人触碰的。我们说一句关停钢铁厂容易,可真要关停一座炼钢炉,面临的可能是一亿元的设备损失和上千人的失业,假若你是当事者,会持何态度呢?
改革已步入深水区,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仅靠理性的价值判断难以解决问题。许多问题就像“老母亲与老婆同时掉到了河里,但你只能救一个,你该救谁呢”这样的选择题一样,需要决断力,更考验我们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