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备免烫功能的XLA弹力色织面料的生产
2016-01-28董旭烨李竹君
董旭烨+李竹君
摘要:本研究是把人们现在追求的舒适、环保和功能的理念体现在同一种纺织产品中,让该产品能满足人们日渐增长的多元化需求,提升产品自身的价值,使产品在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具体的思路就是将新型弹性纤维DOW XLA与棉进行包芯搭配,进行色织,体现出色彩的立体感,然后对该色织面料进行免烫整理,最终生产出具备免烫功能的弹性色织面料,以满足人们的不断提升的复合化需求。
关键词:DOW XLA弹性纤维;色织;免烫
中图分类号: TS111.8 文献标志码: A
A Study on Developing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XLA Elastic Color-woven Fabric with Iron-free Property
Abstract: In this study, cotton and DOW XLA – an innovative elastic fiber – are spun into covered yarn and then woven into colored fabric with stereoscopic effect, which is further finished to obtain iron-free property and finally becomes iron-free elastic color-woven fabric for satisfying peoples increasing need for multifunctions.
Key words: DOW XLA elastic fiber; color-woven; iron-free
DOW XLA纤维具有特殊的分子结构,耐强化学剂侵蚀和耐高温(可达220℃),对纺纱厂和纺织品制造商都非常有利,因为它们使得DOW XLA纤维能够抗御剧烈的加工条件,如染色、漂白、丝光处理和服装洗涤,并且能忍受在标准条件下的热熔染色处理。
棉纤维制品的透气性好,吸湿性强,穿着舒适,手感柔软,生物降解。但棉纤维弹性差,穿着和洗涤中容易起皱,且容易造成沾污,给消费者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在各种后整理工艺中,棉织物的防皱免烫整理,长期以来一直是研究的重点。
随着纺织行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服装面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断追求舒适、高颜值和差异化、功能型面料。为了满足这种需求,顺应时代潮流,开发了一种具备免烫功能的弹力色织面料。
1 产品开发设计
1.1 产品开发设计思路
本产品是想把人们追求的舒适、环保和功能的理念体现在同一款产品中,让该产品能满足人们日渐增长的多元化需求,提升产品自身的价值,使产品在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具体的思路就是将新型弹性纤维DOW XLA与棉进行包芯搭配,为了体现色彩立体感的审美而进行色织,然后对该色织面料进行免烫整理,最终生产出一种具备免烫功能的弹性色织面料,以满足人们的不断提升的复合化需求。
1.2 产品生产设计流程
染纱:松纱→染色→络筒;
织造准备、织造:浆纱→穿经→织造;
后整理:烧毛→退浆→丝光→定形→预缩。
本产品的开发流程是:采用棉/DOWXLA的包芯纱,选择色织产品工艺路线,即先对包芯纱进行染色,然后进行织造,形成色织布。接着对色织布进行后整理常规处理,增加潮交联+液氨处理,使该色织面料具备免烫功能。使该产品具备优越弹性、色彩鲜艳、免烫功能等。
2 主要生产工艺流程
2.1 纱线规格
采用的棉/DOWXLA包芯纱主要纱支有:60\40D、40\40D、50+40D、40+70D等。目前常见的弹力包芯纱的一种表示方式为“总纱支\弹力芯的旦尼尔数”,另一种表示方式为“棉纱纱支+弹力芯的旦尼尔数”。
DOWXLA弹性纤维与莱卡、T-400和普通氨纶类纤维的区别:DOWXLA弹性纤维既不属于氨纶,也不是聚酯纤维,甚至在220℃高温下和高浓度化学品中,都能保持其性能不变,而氨纶则不能。DOWXLA纤维能用标准热溶染色法加工处理而不影响其性能;而 T-400则不能。DOWXLA弹性纤维和氨纶两者的伸长度都大于300%;而聚酯纤维则不能。从美学上看,它们亦有差异。在棉织物中可摸得出所含的氨纶,也可摸得出所含T-400。但含有DOWXLA弹性纤维的弹性棉质服装,摸上去和基本纤维“棉”的感觉完全一样。
2.2 纱线染色工艺流程
2.2.1 纱线染色流程
进缸→前处理→染色及皂洗→固色过软→出缸。
纱线染色生产流程:经纱先要经过整经,将纱线卷绕到经轴上形成轴经纱才能进缸;纬纱先要经过松纱,然后卷绕到染色管上形成筒纱才能进缸。
纱线染色前必须除去纤维上天然及人为杂质、色素等,增加纱线的吸湿性和白度,目前一般的工序为煮练、漂白。
染色是这个工序中的关键环节,需要根据不同的材质选取不同的染料以及助剂,以保证合格的上染率。皂洗是为了去除没有跟纤维反应或固着的染料,冲掉纤维表面的浮色。
固色是为了保证染料不会随着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掉色;过软是为了提高纱线的柔软度而改善纱线手感。
出缸后的纱线还需要经过脱水、烘干,达到工艺要求的回潮率。
2.2.2 前处理工艺
温度95~100 ℃,40 min。
NaOH 2.0g/L,H2O2 3.5g/L,LCF-185 0.5g/L,HAC 0.5g/L。
本实验采用的原料是棉包DOWXLA的包芯纱,由于DOWXLA的优越性能,以及与棉性能有相近的地方,因此前处理工艺采用与纯棉纱线相同的工艺。前处理的主要目的:去除各种杂质,提高纱线的白度和吸水性,改善纱线的外观,提高纱线的内在质量,以满足后续染整加工的需要。根据棉纤维耐碱不耐酸的特性、过氧化氢的良好效果等方面因素考虑,因此采取上述工艺进行。
2.2.3 染色固色工艺(表1)
在实际生产中纱线的颜色根据客户的要求而定。根据大量的实践证明,虽然颜色种类各有不同,但主要可以分为浅色和深色两个大类。为了达到想要的染色效果,对深浅色的染色以及固色进行差异化处理,从而保证减少色差。
2.3 上浆工艺
浆料定积800 L,温度80~90 ℃。
浆料配方:玉米淀粉35kg,PVA-1799 25kg,KS-22 20kg,SD 45kg。
本产品中只对经纱上浆,对纬纱不上浆。对经纱上浆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棉/DowXLA包芯纱的断裂强力,减少该包芯纱表面的摩擦,贴伏其表面的毛羽,保护其弹性伸长,从而提高该纱线的可织造性。由于该纱线材质包含天然纤维中的棉纤维和化学纤维DowXLA,因此上浆工艺中以玉米淀粉和PVA-1799为主。本浆料调制采用定积法,浆液按上述配方调制,搅拌均匀后,焖浆45 min,然后用压力输浆方式将调好的浆液输送到浆纱机的浆槽中进行上浆。
2.4 织造工艺设计(表2)
为了试验该产品生产工艺流程的可行性,设计了3种组织结构6个样品。3种组织结构采用了常见的平纹、
斜纹和牛津纺。另外常见的织物规格、筘幅、门幅以及弹性的设计是为了让该产品有广泛的适用范围。该产品都在丰田JAT710喷气织机上进行织造,保证了生产过程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2.5 后整理工艺流程
烧毛:车速90m/min,气体烧毛,温度900 ℃;
退浆:车速75m/min,配方DK01,堆置:室温×30 min;
丝光:车速65m/min,DB碱槽24be;
树脂定形:车速55 m/min,定128cm,超喂1/0,温度90℃,含潮率5%~6%,定形配方STD90;
焙烘:车速40m/min,温度150℃;
回洗:车速80m/min,温度85℃;
定形:车速80m/min,超喂1/0,温度110℃,配方DX45;
预缩:车速85m/min。
本产品的后整理工艺流程除了常规的工序外,重点是潮交联+液氨整理。潮交联整理是织物浸轧树脂后先烘干至特定的含潮率,然后在25~30℃温度下堆置反应。潮态交联是在低温反应,并且交联时的含湿率与面料穿着时的含湿率相当,所以防皱性最佳。由于潮交联加工后织物手感偏硬,在后处理加工时要添加合适的柔软剂或者利用机械整理等方法来改善成品手感。柔软剂种类和用量的选择取决于手感需要。潮交联的关键在湿度的控制,应在不高于95℃下烘干至正常含潮率 (5%~7%之间)。
液氨整理是公认的棉、麻等天然纤维素纤维高档化处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液氨是将常温下气态的氨冷却到-33.4℃以下变为液态氨,液氨的表面物理状态同水一样,易于流动,但其粘度和表面张力比较低,极具渗透性。纯棉面料经液氨整理后具有以下特点:织物吸湿性增强,织物手感更加柔软且富有弹性、效果持久,光泽更加明亮,缩水率大大降低,织物抗皱性好,具有一定的免烫效果。
潮交联结合优良的液氨整理工艺,优点是可以使整理后的织物达到非常好的防皱免烫效果,具有良好的回弹性和平整度,并且强力损伤也较小。
3 样品性能测试(表3)
经过多次试验,不断改进工艺,具备免烫功能的DOW XLA弹力色织面料满足了客户要求的性能指标,为进一步扩大试用范围奠定了基础。
4 结语
XLA弹性回复力小于Lycra,穿着舒适,加工过程不会产生过高的回缩力及残余收缩。染色可以采用和纯棉纱一样的生产工艺,不会因筒子密度增大而产生内外层差,后整理工序不必采用高温定形便可以将缩水控制在3%以内。抗化学降解性优于Lycra,对次氯酸盐、硫酸、烧碱等强腐蚀性的氧化剂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因而可应用于树脂整理,生产具有免烫功能的弹性色织面料。
参考文献
[1] 黄玲,贾顺田,韩洲雄.氨纶弹力织物的生产实践[J].染整技术,2003(4):23-27.
[2] 崔玉梅,程隆棣,李毓陵,等.可溶PVA伴纺高支纯棉色织面料的生产工艺路线[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34-37.
[3] 许建华.纯棉面料易去污整理生产工艺实践[J].染整技术, 2008(10):27-28.
作者简介:董旭烨,男,1981年生,工程师,研究方向是纺织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
作者单位:广东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