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生物教学的课堂气氛调节与塑造
2016-01-28田庆华
田庆华
摘 要:课堂是教学活动实施的主要场所,课堂氛围是否良好,直接关系着教学效率的高低。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对于生物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学习参与度的提高都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课堂气氛;调节;塑造
新课程标准提倡轻松、平等与愉快的学习氛围,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合理调节课堂氛围,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能够推动高中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高中生物教学课堂氛围影响因素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课堂氛围与环境对于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
1.教学方法
在当前的高中生物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会选择传统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行为往往为教师所忽视。过分强调教师的教学主动性,学生就只能做学习中的被动者。学生无法参与到生物学习活动中,学习兴趣就得不到激发,这直接影响了生物课堂的氛围。
2.教师重视程度
在高中阶段,学校、家长与学生都比较关注考试成绩。受到多重压力的影响,大多数高中生物教师比较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在课堂中更加重视生物学科知识的传递与考试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感受。教师希望在课堂中最大限度地传播知识,没有重视课堂氛围的调节与塑造,影响了课堂氛围的活跃度。
3.应试教育体制影响
虽然教学改革一直提倡素质教育,但在高中阶段,素质教育的落实较为困难。课本内容与考试内容成为生物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师将学生的成绩作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唯一衡量标准,影响了学生的生物学习积极性。
二、高中生物教学的课堂氛围调节与塑造方法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学生工作,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力。高中生物知识较为复杂,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很无趣,但背后的意义十分丰富。许多高中生的生物学习兴趣不足,是因为他们找不到生物知识与自身生活的联系。利用生活化的教学资源,将生物教学内容与高中生的生活结合起来,让生物课堂充满生机。
比如,在讲解《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时,教师可以利用人类皮屑的脱落作为例子,讲解细胞的衰老和凋亡知识,让学生通过生物学习了解生活现象的原理。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会促进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提高,让高中生物课堂变得更加轻松。皮屑脱落是人们十分常见的生理现象,结合教学内容对这些高中生所具有的生理现象进行分析,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2.丰富生物教学形式
与其他学科相比,高中生物学科内容较难理解,如果教师不能利用丰富的教学方法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会让学生的生物学习动力不足,无法参与到生物学习中。要调节与塑造全新的课堂氛围,高中生物教师需要多站在高中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解学生在生物课堂中的想法,利用多種教学方法去改变死板的课堂状态,提高高中生生物学习的轻松度。调节课堂氛围并不简单,只有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才能让课堂氛围得以优化。
(1)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如,在讲解《盂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纪录片,让学生了解盂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全过程。这远比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有趣得多,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学生的参与,会让高中生物课堂氛围发生转变,更有活力,更有激情。
(2)教师可以利用有效的导入来调节氛围。一些学生认为生物学习十分无趣,在课堂一开始就无精打采。教师要利用创新的导入给学生惊喜,像在讲解《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时,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基因突变后植物、动物的图片,唤醒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生物课堂更具吸引力。
3.加强课堂师生互动
教师与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能够让课堂活动更加开放,更加轻松。在教学改革的今天,高中生物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以此来增强学生生物学习的动力。高中生物课堂中,师生互动是调节课堂氛围的有效方法。如果教师一直主动发言,学生的课堂参与就变得十分被动。在课堂中做一个“懒惰”的教师,给学生更多机会去表达,有利于课堂氛围的优化。如,在讲解《基因工程及其应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他们所了解的基因工程以及个人对基因工程的看法,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生物见识,促进课堂氛围的活跃。
综上所述,课堂氛围的调节与塑造方法多种多样,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分析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与兴趣爱好,用符合高中生认知规律的方法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当代高中生物教学活动应当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植入创新的教学思想与方法,才能促进高中生物教学质量的优化。
参考文献:
[1]高云霞.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提高高中生物教学效率[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5).
[2]钱世梅.找出病根,开出药方:对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探索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5).
[3]徐敏.以铜为镜,反思高中生物教学[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20).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