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体视野下的岭南水景观设计策略——以广州大冲口涌的景观“缝合”为例

2016-01-28

关键词:景观设计广州景观

钟 香 炜



整体视野下的岭南水景观设计策略——以广州大冲口涌的景观“缝合”为例

钟 香 炜

【摘要】随着广州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加快,广州城市河涌景观的整治也将继续加大步伐,河涌现状中仍存在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还需要景观设计师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研究。城市河涌景观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其在空间功能、交通、建筑及景观风貌等方面的断裂问题,可以通过在景观设计中运用“缝合”策略加以解决,还原广州城市河涌景观为有机整体。

【关键词】缝合策略城市河涌景观设计

水是岭南的灵魂。广州历史上水网纵横,在城区分布有231条主要河涌,总长913千米,分别汇入流溪河、白坭河及珠江广州河段,主要分布在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城市河涌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既肩负着城市防洪排涝、纳潮、灌溉与交通的功能,又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后巷,取水、洗涤、出行、水上商贸乃至休闲娱乐等。随着解放后广州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不断增长,河涌两岸的建设缺乏规划管理,乱拆乱建及建筑的密集无序,很大程度的破坏河涌的历史风貌。同时,工业、生活污水的污染造成河涌变黑变臭,沦为城市排污渠。大部分的城市河涌被改变了原有的自然形态及堤岸形式,或改为垂直的硬质堤岸而削弱了河涌的排洪能力,或盖涌为路以解决城市建设发展所带来的拥挤不堪的交通问题,严重破坏了城市生态景观与环境质量,昔日水清岸绿的河涌景观不复存在,人与水的亲密关系也逐渐疏远。步入21世纪,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逐渐得到重视,广州河涌治理的绿色生态建设工程被摆上日程,启动了“青山绿地、蓝天碧水”工程,重点建设城市生态环境,展开城市河涌的综合整治,经过数年的努力初见成效,并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完成100条城市河涌的整治。[1]对广州城市河涌景观改造设计的实践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对设计策略的研究需要不断深入。针对广州城市河涌现状的诸多问题,如城市空间、交通、建筑及景观风貌的断裂,两岸的经济、文化的差异等问题,在景观改造设计中运用“缝合”策略加以解决,可以还原河涌两岸景观为有机整体。

一、“缝合”的概念

“缝”的基本字义是用针线连缀,《说文解字》中有“缝,以针紩衣也”的解释,《广雅》中则解释为“缝,合也。缝,以针铁衣也”。[2]“缝合”的基本词义是:(1)sew up,用针线把……连在一起,即将裂缝缝合。从“缝合”的字义、词义及古文献记载来看,“缝合”一词多用于服装及医学领域。麦贤敏、阿努哈夫·古普塔、艾米莉·吉尔玛、那亚·尼利那的《缝合城市》较早将“缝合”策略引入城市规划设计。[3]张翼峰、龚先锋的论文《基于“缝合”理念的城市交通性干道城市设计探析》中,对“缝合”概念下了这样的定义:在把城市中的道路及两侧的街区视为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的情况下,将被快速路、主干道、高架路等城市交通性干道割裂的城市肌理、空间景观、城市功能等通过一定的城市设计技术手段进行“缝合”,形成道路两侧街景街区功能景观的互动与协调。[4]

综上所述,结合景观设计的定义,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城市河涌景观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河涌本体、两岸滨水区的建筑物及开放空间是构成河涌景观的主体,两岸建筑随着城市的发展呈现各种不同的功能与风貌,河涌本体及经过河涌滨水区的主干道、高架路等既是河涌景观的构成元素,同时也割裂了城市空间、功能及景观风貌。这些断裂可能是线性的,也可能是碎片性的,在景观设计中运用“缝合”策略,将城市河涌景观中的功能、交通、建筑及景观风貌缝合起来,可以还原城市河涌景观的有机整体。

二、“缝合”策略的案例研究

“缝合”策略运用于解决城市景观割裂问题,在国内外不乏成功的案例,例如韩国首尔清溪川的改造。在首尔还没有被指定为首都之前,清溪川尚属自然河川。四周环山的地理特点,使水流自然而然汇聚于首尔这座地势较为低平的都城中心,因此在朝鲜王朝还未对都城水路进行修整之前,已有自然河川流淌其中。清溪川在朝鲜王朝500年历程中,历经多次的修缮改造,但只能发挥其清洗都城排放的生活垃圾的功能,保证了整个都城的清洁,清溪川也因此变得脏乱不堪。到1958年正式开始进行覆盖工程,并修建清溪高架路,周边作为市中心聚集着工具商店、照明用具商店、鞋店、服装商店、旧书摊等大大小小的商铺,江南和江北发展形成不均衡的局面,也导致城市景观严重断裂。2005年,清溪川采用“缝合”策略完成了城市景观改造。其一,通过复原及新建22座桥梁,对两岸进行空间与交通的缝合,将其江南的经济繁荣逐步扩展到了江北地区,呈现出令人瞩目的变化,如地价、售房率、商业环境等都得到明显提升,形成两岸均衡发展的空间格局(见图1)。其二,分段将两岸景观进行对应缝合。整个治理河段的横断面依河流区位的特点,在自然与实用原则相结合的基础上分为三段来设计。西部上游河段位于韩国的政治和金融中心,周边地区包括总统府、市政厅、新闻中心、银行等,景观设计上处处体现现代化的特点;中部河段穿过东大门地区,那里是韩国著名的小商品、机械工具、照明商品以及服装鞋帽的市场,是普通市民和游客喜爱光顾的地方,设计上强调滨水空间的休闲特性,注重为小商业者、购物者和旅游者提供休闲空间;东部河段周边地区历史上是小市民和贫苦市民居住的地方,发展相对落后,景观设计强调自然和生态的特点,使市民和游客们可以找到大自然的感觉。[5]清溪川的改造,复原了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提高了生活质量,促进了经济发展,也实现首尔市中心的观光资源化。其所带来的影响,不仅仅停留在韩国,还扩大到国外主要城市,如东京复原涩谷河、广州复原新荔枝湾涌及东濠涌等。

图1 桥梁缝合清溪川两岸

又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总体规划方案,经过现状调研和反复论证,确定了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地区之间、黄浦江两岸5.28平方公里为世博会园区,采用“一主多辅”的总体布局,形成五个功能片区,其景观设计强调滨江特色以及浦东浦西的呼应与有机统一,在交通方面构筑多模式的现代复合交通服务体系,最终实现对黄浦江两岸的空间缝合(见图2)。

图2 2010上海世博会规划对黄浦江两岸进行空间缝合

再如广州的荔枝湾涌改造,是近年广州河涌整治比较成功的案例之一。荔枝湾涌所在的荔枝湾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一潭碧波,沿涌两岸植荔枝树而得名。然而,由于城市人口逐渐增加,荔枝湾的河溪两边后来成为贫民聚居之地,后来又变成了若干条村庄,随着社会发展和城市变迁,荔枝湾已成为中心城区的一部分。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荔枝湾涌因生活和工业污水汇集,变成了人见人厌的臭涌,因而也逃脱不了被掩盖变身城市道路的命运,风华不再。1997年,相关部门在沿路两侧建起了临时性商铺,成为古玩专业市场。一盖就是十几年,这也成了老一辈西关人心里的遗憾。[6]荔枝湾涌的景观改造基于对西关文化的深度挖掘,并结合广州及荔枝湾涌周边的地理、人文特点展开设计,实现两岸缝合以及景观风貌的整体统一。其一,在复现旧时文化景观元素的前提下,通过提炼岭南建筑风格中的造型、材料与色彩运用,对两岸建筑进行缝合,并在短短800 米的荔枝湾涌两岸,通过多达13种的栏杆造型,包括古典的、现代的、北方风格的、岭南特色的、东方神韵的、西方情调的等,与周边的建筑风格巧妙搭配,彰显岭南建筑中西交融的特点。其二,通过巧妙的交通流线规划,将十三行博物馆、蒋光鼐故居、荔湾博物馆、小画舫斋、陈廉伯公馆、何香凝艺术中心、西关大屋区、文塔广场和仁威庙等散落在河涌周边的人文历史碎片缝合起来,形成岭南博物馆组群。成功改造后的荔枝湾,除串联起实体的文化遗迹外,也让延续了几百年的民俗活动“泮塘龙舟”得以原地重现,在保护传承文化、优化市容环境的同时,激活了当地的商业氛围,开始了产业调整和升级改造[7]。

三、广州大冲口涌的调研

历史上,大冲口涌是广州荔湾一条重要河涌,是涌边居民的重要生活资源,也是近代商业的重要通道。和广州的诸多河涌一样,由于工业的发展和生态的破坏,大冲口涌一度变得非常污浊。近十年,广州开始对大冲口涌进行综合整治,现在大冲口涌已经实现“不黑不臭”,呈现蓝天碧水的风貌。但在前期的综合治理改造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仍未解决。

(一)空间的断裂

大冲口涌本体将整个片区割裂为南北两岸,加上城市主干道芳村大道截断了河涌,使整个片区的空间碎裂,彼此的功能与景观失去联系,更甚者是造成相互的干扰。首先,大冲口涌为东西走向,形成南北两岸的空间格局,两岸的业态差异明显,形成混杂且相互影响的局面。北岸的协同和机器厂已实现开发利用,形成创意、时尚、艺术等创意产业集中的办公区,聚龙古村也在2010年已完成修旧如旧的修复,重现昔日岭南风韵。而南岸则是格格不入的粮仓与码头,还有破旧的城中村和仍在生产的厂房(见图3)。其次,南北走向的主干道芳村大道,将河涌及岸线拦腰截断,形成东西两段,岸线无法贯穿,景观功能也因此被切断,漫步在河边,很难感觉到河涌的连贯性。

图3 大冲口涌南北两岸不均衡发展形成两岸文化、经济的明显差异

(二)散落分布在两岸的历史人文景观资源

大冲口涌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两岸零散分布着从清代以来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历史文化建筑,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文化。

西段有保留较为完整的聚龙古村,位于冲口街垅西与招村之间,是清末一批祖籍广东台山、生活较为富裕的邝氏华侨集体购地建造的,村内主体建筑建成于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村落占地5 200多平方米,有三排坐北朝南的两层青砖瓦楼房共20座,现在仍完好地保存有19座。当时建有3米高的围墙,在围墙的东南、西北角各建有高约20多米的更楼,用来看更巡视,护卫村落。更楼现已不存,仅东更楼尚存底层局部。聚龙古村被广州市列为16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2000年又被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中段有建于清中叶的毓灵桥,是一座古老的梁式石桥,有180年的历史。历史上,毓灵桥是交通要道,北接省佛大道,南通南海平洲。20世纪60年代,毓灵桥还是通往冲口轮渡码头的必经之路,后修建了芳村大道,该桥才失去了作为交通枢纽的作用。由于年久失修,该桥曾严重损坏,1990年秋古桥得以修复。1993年,该桥被列为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毓灵桥北侧,有协同和机器厂建厂初期的百年厂房,现已变身柴油机博物馆。其周围则是协同和机器厂原有的主厂房,青砖外墙、拱形大门、浮雕窗台,建筑呈西式风格。这些厂房已改造变身为宏信922后工业创意社区。

东段与珠江交汇处南侧,则保留有大冲口码头及码头内的日清仓。据记载,从清代开始,大冲口涌地区市井繁荣,两岸100多间店铺鳞次栉比。电船通航后,由沙面绿瓦亭开至白鹤洞的电船,中途站大冲口码头。码头内现保存一座建于20世纪20年代的仓库日清仓,是日本商人清末民初在广州开办的港口码头仓库,2008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现处在广州港务局芳村港务公司的作业区内。除此之外,还有一批建国后兴建的粮仓,也有50多年的历史。

四、“缝合”策略在大冲口涌景观改造设计中的体现

大冲口涌蕴含丰富独特的生态、人文景观资源,近十年对河涌的治理给它带来“复活”的契机。然而,道路交通及河涌本身带来的空间断裂、区域功能混杂、人文景观的零散,以及城市工业化带来的景观破坏、城中村建筑的杂乱与破败,都未能在前期的改造中完美解决。经过对大冲口涌及其滨水区的反复考察和对当地文化的调查研究,针对现状存在的诸多问题与困境,提出“缝合”策略的具体设计方法。

(一)区域功能的“对应缝合”

针对大冲口涌一河两岸的空间特点,对河涌沿线用地的功能布局提出“对应缝合”的模式。将原来封闭孤立的地块进行分类整合,适当规划公共空间联系,使各地块相互融合。由东向西依次划分为商业、休闲居住及生态重塑三个功能区块,使南北两岸的功能互相呼应、互相不干扰。

东段定位时尚创意港,重点改造旧厂房,在北岸基本完成旧改的宏信922后工业创意社区基础上,形成创意产业集中的文化园区。南岸将大冲口码头塑造成游艇码头,与仓库、厂房连成一片,由无序的厂房提升为活跃的时尚商业区,与北岸形成时尚、创意相统一的商业格局。此区段还承担白鹅潭广佛CBD中心区向居住区过渡的功能,从整体空间格局来看,此区段也是大冲口涌与CBD中心区的一个缝合带;中段定位休闲居住区,本区段内重点改造城中村,通过两岸滨水一线建筑,作为东段商业功能地块与本区段居住地块的缝合带,引入岭南民俗文化展示,完善观光游览的休闲配套,重塑昔日商贸繁华的街景;西段定位生态岭南湾,在大冲口涌自聚龙古村西侧起向南转弯的河湾处,将其水面拉宽,重塑河涌的自然形态及湿地,并结合聚龙古村历史上的田园风光,打造岭南特色的“果基鱼塘”,重塑岭南乡土田园生态景观。

(二)交通的缝合

基于整体贯通、人车分流的路网结构,河涌滨水区内的人行交通,应与荔湾区绿道规划缝合对接,利用河涌南北的岸线,形成东西走向的河岸绿道,并在原有毓灵桥、聚龙桥、跃龙桥基上,适当增加南北走向的步行景观桥,实现两岸人行交通的缝合。车行交通方面,对应规划路网,河涌切断了花湾路、湖区路及长堤路,应设计三座兼有功能性与景观性的公路桥,对南北两岸车行交通进行缝合,并尽量降低其对河涌景观的影响。

河涌截断了公路,但公路桥也会切断河涌岸线的人行交通及景观风貌,这是河涌交通的一个典型的矛盾。针对这个矛盾,公路桥与河涌交接的节点设计尤为重要。以芳村大道公路桥为例,首先,应将芳村大道公路桥桥面提升1.5米的高度进行重新设计,并在河涌贴近水面的高度设计亲水步行道,使桥底与步行道的净高达到2.5米,保证行人可以沿着河岸步行道穿过公路桥底,实现岸线步行交通的缝合。其次,应对公路桥栏杆进行重新设计,在造型、尺度与材料上,与毗邻的毓灵桥遥相呼应,采用古朴造型及青油麻石材料,以形成河涌景观及肌理的缝合。

(三)建筑的缝合

城市的发展和历史文化的保护两者在时间上的冲突不可避免,新旧建筑的缝合也就成为大冲口涌景观设计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建筑的缝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建筑形式上的缝合。通过对不同区段的建筑分析,确定区段的色彩体系及材料运用,再通过建筑立面、屋顶等形式及建筑高度的控制,使建筑形式达到协调统一。例如大冲口涌中段的休闲居住功能区段,最有代表性的建筑是聚龙古村建筑群,其青砖墙、麻石脚、坡屋顶及满洲窗等岭南建筑元素,应作为本区段建筑缝合的主要元素;其次是建筑功能与空间组合形式的缝合。在某功能区块内保留下来的建筑,其原有的功能及空间形式、空间组合等都不同,再加上新建的建筑,功能区块内的建筑形成无序且不统一的组合形式。通过对建筑群的功能、形式及空间组合形式等进行重新规划,对建筑入口做适当调整,采用连廊、天桥等建筑空间连接方式进行调整,将一个片区内建筑缝合起来。

(四)人文景观节点的缝合

大冲口涌两岸分布的人文景观节点,应当是大冲口涌景观设计中的重要节点,但其分布比较零散。由西往东分布有聚龙古村、供水塔、协同和机器厂老厂房、毓灵桥、大冲口码头及码头内的日清仓,还有不少近代民族工业和建国初期建造的厂房、仓库、油库及粮仓,大部分在东段。其中聚龙古村、协同和机器厂老厂房在北岸,供水塔、大冲口码头及日清仓在南岸,毓灵桥则在河涌中段。景观轴主线由河涌东段南岸的大冲口码头开始,经过日清仓及码头仓库,于毓灵桥转向北岸,对接协同和机器厂的百年老厂房,然后向西串联聚龙古村,景观轴的辅线则根据主线变化或交错或延展。通过对景观轴线的合理规划,实现人文景观节点的缝合,形成一个具有岭南地域文化特色以及反映广州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景观风貌。

随着广州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加快,广州城市河涌现状中存在的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还需要景观设计师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地探索研究。城市河涌景观作为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其在空间功能、交通、建筑及景观风貌等方面的断裂问题,应在景观改造设计中得到重视。将“缝合”策略运用于河涌景观设计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还原河涌景观为有机整体。“缝合”策略的研究与实践,对广州城市河涌景观的改造设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广州市人民政府.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广州政府门户网.

[2](汉)许慎撰,(清)段玉裁.说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麦贤敏,阿努哈夫·古普塔,艾米莉·吉尔玛,那亚·尼利那.缝合城市.世界建筑,2005(3).

[4]张翼峰,龚先锋.基于“缝合”理念的城市交通性干道城市设计探析.规划师,2010(11).

[5]冷红,袁青.韩国首尔清溪川复兴改造.国际城市规划,2007(4).

[6]谢浩.荔枝湾涌的“回归”——广州市政建设“一号工程”.城市管理与科技,2011(1).

[7]谢浩.打响生态水城品牌 复活岭南文化记忆.建材发展导向,2011(1).

[8]龚丽娟.论生命美学与生态美学之审美关系.贵州社会科学,2014(6).

【责任编辑:赵小华】

作者简介:(钟香炜,广东潮州人,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副教授。 )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55(2015)05-0182-05

【收稿日期】2015-04-02

【基金项目】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广府文化传承的广州城市景观设计研究与实践”(15G48);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校级一般科研项目“基于岭南地域文化的城市微景观设计研究与实践”(2014yjxm08)

猜你喜欢

景观设计广州景观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景观别墅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火山塑造景观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沙子的景观
多彩广州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