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历史教学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2016-01-28廖永裕
廖永裕
摘 要:中学历史教学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需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培养基本的是非观,培养正确的历史观。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学生;健全人格;养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293-01
当今学生,受市场经济、多元文化、信息网络、社会风气等影响,不少人以自我为中心,心态浮躁,急功近利,有的甚至良知泯灭,人格品质卑劣,违法乱纪,危害社会。从多年来参加校际听课可见,目前,我县乃至我市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是:重视双基传授,给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合作学习、自主阅读、思考、探究、感悟的时空不足,忽视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普遍缺失。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高尚、健全的优良人格,需要学校、家长、社会和学生本人的多方配合、共同努力。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主渠道是学科课堂教学,历史教师更是责无旁贷。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笔者谈谈中学历史教学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的一些体会。
一、养成健全人格,需培养健康的审美观
当前,社会上只顾个人私欲,无视公众感受,欺老凌幼,为富不仁,穷奢极侈,攀比成风等现象,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消极和负面影响。因此,陶冶情操,传承真善美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是养成健全人格的途径之一。负有教书育人职责的教师,既要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更应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其认识美、鉴赏美的能力,以健全其人格。
古今中外,与培养高尚人格相关的优秀人物的嘉言懿行、历史典故等蕴含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很多,如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启蒙思想家们倡导“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权在民,民主共和”;华盛顿不恋权力,急流勇退;爱因斯坦淡泊名利;孟子“民贵君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舍生取义”、“养浩然之气”;受辱后的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秉笔直书,写成史学巨著《史记》;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在课堂上,可创设历史教学情境,围绕这些嘉言懿行、历史典故进行有机渲染,让学生通过集体朗读,品味,谈体会,如临其境,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优秀的历史文化名人名言、优良的个性品质的人格感化作用中,感悟历史优秀人物不惧邪恶、敢于斗争、愈挫愈奋、追求真理、匡扶正义的高尚品格,感悟人格的伟大力量,并内化为自己自觉的言行。通过潜移默化地人格感染、熏陶,有效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促进学生人格积极成长。
二、养成健全人格,需培养基本的是非观
基本是非观,是社会基本价值取向,是公民道德和法律的底线。然而,现实生活中,基本是非观的模糊,甚至混淆,颠倒黑白的现象并不鲜见,荣辱不分,甚至以耻为荣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引导学生分辨真善美,识别假恶丑,让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思想上受到熏陶,心灵上受到震撼,感情上发生升华,养成健全人格,是相当必要的。
有效培养学生的基本是非观,教师应留足时间,组织探究活动,要突出学生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乃至辩论,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以道德维度、正确的价值取向,结合史实,运用现有的理论水平从不同角度和视野,去客观公正分辨一些史评观点,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各抒己见,自由表达,彰显个性,尊重人格,不拘泥于教材,感知历史,体验历史情景,明辨是非,开拓视野,拓宽教学内容,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丰富学生的内心感受。对一些不能苟同的观点,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敢于辩论,澄清是非。对学生的质疑,教师应做出权衡,辨惑解疑,不断提高学生的史评能力以及对历史的体验和感悟。
课堂上,我很注重情知结合,发挥语言艺术,寓情于声,声情并茂,培养学生的基本是非观的。如,即使是军阀,民愤不大的,其优良品质、可爱之处也进行了必要讴歌赞赏。如吴佩孚“老妻尚在”“且去种树”“豫民何辜”等脍炙人口的批语,毕生践行的‘不住租界,不积私财,不举外债”等三不主义,崇高民族气节,堪称“中国军人的典范”,令人敬仰。而对那些人格卑劣,睚眦必报,出尔反尔、忘恩负义、不仁不义之徒,罔顾民族大义之流,丧失人格之辈,我大加鞑伐,揭露其庐山真面目,深恶痛绝之,以弘扬正气,反对邪恶,增强历史感,在体验中了解历史,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价值取向,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提升人格修养,提高识别是非、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
三、养成健全人格,需培养正确的历史观
当今有不少历史题材的小说、影视剧严重歪曲史实,以讹传讹,误导着广大中小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认知观和历史观的形成。因此,课堂教学要求真,组织学生辨伪勘误,还原历史真相,澄清谎言,立足时代背景,引导学生以严谨的态度对历史知识进行准确分析和理解或重新解读,对历史事物和现象进行全面、客观地感悟、评说,感受真实历史,进而学会用历史的视角、用历史思维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塑造学生的理想人格,培养人文精神,促学生人性境界提升,不应局限于教材内容,还应适度拓展。可运用各种史观,结合时代变迁,联系现实讲授历史,帮助学生通过学史认识现实,真切感悟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以古鉴今,以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培养责任与奉献的公民意识,培养历史意识、法制意识、公民意识、国际意识等历史人文情怀,既拓宽人文教育空间、思路和视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丰富历史课堂,增加历史课堂的情趣,又产生情感共鸣。
当然,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单靠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是非观、历史观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学生涉猎文史哲、励志之类的书籍,自我修为。教师平时应为人师表,以人为本,人文关怀,以发展的眼光关注、关爱学生,随时跟踪、密切关注学生的道德情操。如果发现有学生出现人格偏差、偏执,教师应不断进行规范、矫治、修复,引导反省,在不断的自省中形成独立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