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吸引教育”的班级建设与思考

2016-01-28叶燕群

读写算·教研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班级建设思考

叶燕群

摘 要:本文试着通过搭建“目标引领人、环境熏陶人、制度悦纳人、组织感召人、评价激励人、课堂提升人、生活滋润人”七大载体,让学生置身于“情感有归宿、行为有约束、学习有动力、生涯有设计、深造有潜力、生活有品位”的班级中,以保证他们的个性得以健康、和谐地发展。

关键词:吸引教育;班级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287-02

一、概念界定

吸引教育,是指一种研究和探索如何将班级构建成“最吸引人场所”的新型教育理论,它强调班级氛围的正向营造、班级管理的民主定向、人际交往的持续吸引和自我表现的积极建构等,以使教育过程能为人的发展展示一个充满希望的愿景,为人的潜能的实现提供一套激励的机制,是为把班级打造成“最吸引人的地方”找到的一种系统方法。

吸引教育的核心理念由4个关于人的本性和潜能的基本教育原则构成。

1、人是有能力、有价值和有责任的,并应该被相应地对待。我们教育者的个人行为和职业行为如何,取决于我们是否接受这个观念。如果教育者认为每个学生都是有能力学好的、值得尊重的、能负起责任的,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将会为学生寻找和提供在思想上、学业上、生活上等获得成就的途径。

2、教育应该是合作、配合的过程。教育的本质是沟通,是心灵赢得心灵的艺术,只有通过内化到心灵并外化为行动时,教育才起真正的作用。因此,要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我们应通过吸引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而不是强迫、命令。

3、在所有人类可努力的领域,人都具有未开发的潜能。在这里,潜能的概念是理解吸引教育的基础,是指人的那些可与促进自我优化和能力进一步发展的良性联系的能量和兴趣。

4、人的潜能能够因特别设计的教育场所、教育政策、教育程序以及有目的的吸引而得到最佳的发挥。具体说来,吸引教育就是通过培育良好的教育环境、制定以人为本的教育策略、设计吸引人的教育教学内容、提倡尊重人的行为,吸引和召唤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教学过程,以促进学生潜能的最佳发挥。

二、操作过程

1、前期准备

(1)做调查

班级是师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阵地。为了增强班级建设的针对性,笔者就班级建设方向对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

调查问题:你认为最吸引人的班级应具备那几个要素,并结合自身认识说明理由。

(2)建框架

建框架“吸引型”班级建设基本框架

2、实践操作

(1)目标引领人

什么样的班级最具吸引力?毫无疑问,一个“和谐共进”的班级最具吸引力,作为一个大家庭,成员间共处的前提是学会理解、宽容、关心、协作,同时,最为关键的,还要共进。这就需要借助共同的愿景和目标来引领大家共同进取。这里的目标好比是一部“电梯”,学生的各种潜能经“搭乘”后才得以不同程度地被激活和释放。

这里的“目标”应注意以下三点:第一,目标要体现动态性。目标要根据学校动向、学生需要及目标本身达成困难情况,及时作出相应的修正;第二,目标要体现阶段性。以上所列六大子目标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均衡实现的,应分阶段实现,而且每个阶段应有所侧重或取舍。

(2)环境熏陶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人若活在树木与水塘之间,活在劳动和精神自由之中,活在诗歌和艺术的边缘,活在有尊严和挚爱的生活之中,定会活得更舒服些。”可见,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班级环境会使每位学生心情舒畅,精神饱满,愉悦地学习,自信地表达,也容易对班级产生持续的认同感和信任感,使班级成为学生心中向往和值得“着陆”的精神圣地。

①地面“邀”人

指教室卫生,一个地面整洁、窗明几净、摆放有序的教室,对学生进行的“吸引”无疑是“无声胜有声”。

②墙面“邀”人

指“让墙壁说话”,把教室的每一面墙都变成营造文化氛围的阵地,通过一面面“文化墙”的熏陶,引领学生去发现美、追求美、展示美。

③脸面“邀”人

指用教师的形象吸引学生以及学生形象的互相间吸引。教师要以教育学生出发,为人师表,衣着讲究整洁、大方、得体;举止端庄、文雅、稳重;学生着装要体现身份,倡导简洁、朴素,力求“腹有诗书气自华”,切忌“奇装、异服、怪发”上身,污言秽语出口,小摩小擦动粗。

(3)制度悦纳人

魏书生说“一个好的班主任,就有一个好班级”,此话道出了班主任的重要性。又说“好班主任不在,好班级仍旧存在”,这就道出了班规的重要性。一个有吸引力的班级一定离不开一套民主的、服人的的规章制度。这种制度既不单纯维护班级的稳定和建立良好的秩序——实现对全体学生行为的操控,也不单纯张扬学生个性和培养创造力——偏信学生对个人行为的“自我矫正”能力,而是立足于“人本主义”理念,由师生共同商讨、认同、并遵守。它制定的出发点是尊重学生的意愿、维护学生的利益,归宿点是激励学生不断取得进步,在“悦纳”学生的基础上达到被学生“悦纳”和信服。

(4)组织感召人

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认为教育的成效依靠师生间的“交往”,而实现顺畅交往的渠道就是依托一定的组织机构。一个具有吸引力的班级必定具有一套行之有效、民主化立体式的管理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要把握以下两个原则:一是“点到为止”,彻底放弃“管、卡、压”和“一包到底”的保姆式管理方法,以免学生主体性流失;二是“大德容众、动之以情”,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等人格、精神上的需求,关注学生的学业状况和身心健康。

(5)评价激励人

评价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需要和动机,以鼓励学生自觉主动提高自身全面素质为目的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需要(如学有所成)的满足,会使评价对象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极大地激发个体奋发向上的积极性,促进评价对象的自我发展;同时,被评价者的榜样作用具有辐射效应,能带动一大批有进取意识的人,促使其积极借鉴榜样成功的途径,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施展才情。

(6)课堂提升人

课堂是班集体生活的主阵地,是学生系统接受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吸引度的高低将直接决定着学生能否有真正的提升。吸引教育理论强调,打造一个有吸引力的课堂,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行使学习的自主权,实践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策略,以信任、尊重、乐观、礼貌和民主的方式吸引和呼召他们。

(7)生活滋润人

学生的业余生活也是班集体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调节学生生活情绪、提升文化品位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一个班集体活力和魅力之所在,也是“最具吸引力班级”的兴奋点之一。这里的“生活”,我们理解为,主要是学生的课外文体活动和食宿生活。

3、成果整理

(1)情感有归宿

情感是班集体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吸引型班集体里的学生,他们被共同的目标引领着,置身于积极向上、“抱团取暖”的班级氛围中,荣誉共争创,喜悦共分享,素质共提高,疑惑共解答,困难同担当。在享受集体温暖的同时,学生也将更加热爱自己的班集体,情感游离于班级之外的种种理由便失去了其原有的依据。

(2)行为有约束

吸引型班集体首先应该是一个管理规范、秩序井然的班集体。由于实施了一套有学生民主制定、乐于接受甚至拥戴信奉的规章制度,学生的纪律意识、卫生意识、礼仪意识渐渐深入人心,并内化为外在的、自觉的行动。

(3)学习有动力

打造吸引型课堂后,“教师量体裁衣,学生看菜吃饭”,学生们林林总总的教学要求和建议可能会使教师们更有压力,因此,“充电”成了老师的常规工作;学生这边,因为通过提议,能听到自己喜欢听的课,积极性自然很高。他们满怀期待、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全神贯注地听讲就成为学生最自然不过的事了。

(4)生涯有设计

由于吸引型班级有共同的班级目标,然后通过分阶段、搭载体、作修正、用合力将目标逐渐达成。身处其中的学生,也渐渐明白,自身的发展也必须要有目标引领、分步行动、不时反思来实现。他们就会学会对未来5年、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更科学地作出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设计。

(5)深造有潜力

吸引教育是通过热忱地吸引或呼召,在所有人类值得努力的领域激发人们潜能的教育。让教育者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有可能学好的、是值得尊重的、会负起责任的。每个学生只要肯“跳”,就一定能摘到适合自己的“桃子”,并且在教育过程中竭力为学生寻找和提供其在思想上、学业上、生活上等要想获得成效或成功的途径。

(6)活得有品位

但凡有品位的生活都需主动、精心、立体地经营。吸引型班级讲究对学生潜能的全面激活和开发,激励学生在班集体中主动寻找自身发展需要的各种因子,如知识掌握了、情绪释放了、兴趣提高了、精神饱满了等等,待综合作用后,就会成为学生文化、思想、生活的品位。

三、反思提高

用吸引教育理念来管理班级,收获很多,但作为全新的教育理念,它尚处于探索期,还存有不少的疑难点,目前看来,至少表现有以下3个方面。

1、吸引对象并非“一拍即合”

任何形式的学校教育,侧重的都是共性教育,而共性教育并不一定惠及到每个学生,那么,对于没有惠及到的—— “一拍不合”的学生的教育,我们又该如何补救?这不仅是笔者的困惑,也是我们职业学校教育长期存在的矛盾之一。

2、吸引主体并非“一枝独秀”

“一枝独秀不显春,百花斗艳春意浓”。吸引如果光靠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而学校、家庭、社会等配套的吸引氛围或策略缺损,那么,学生一旦走出这个班集体,刚刚被激发的潜能很有可能因失去这个氛围,而导致“枯萎”。

3、吸引载体并非“一劳永逸”

吸引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它的付诸实践需要借助载体,而有效的载体应该是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的,并非泥古不化,它必须随着外部教育环境和班集体学生自身的需求变化而变化。

尽管尝试“吸引型”班级存在有这样那样的疑虑和困难,但路都是靠走出来的,只要坚持探索,笔者坚信:“梦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欣喜时刻一定会到来。

参考文献:

[1] 《试论吸引教育的有效策略》王铁群

[2] 《中学班集体建设与活动》辜伟节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中学班主任实施素质教育指南》班华 陈家麟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班级建设思考
“家文化”班级建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研究生团组织与班级建设相结合的工作探讨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