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探讨

2016-01-28冯泽芳

读写算·教研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应用题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冯泽芳

摘 要: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的一大难点。在教学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时候,我们应当遵守从易到难、从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也应当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才能够将学生数学应用题的解答能力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215-01

一、解题能力的实际训练

多进行线段图的训练。进行线段训练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程度的思维能力,但是在抽象思维方面又存在一定的难度。通过这一种训练方式,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画线段图或者是直接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将应用题当中的数量关系了解清楚,最终找到如何去解答问题。例如小易买了一本书,他己经读过的页数与未读的页数比例为××,等待几天之后,小易又读了n页,这时候读过的页数与未读的页数比例为××,试着算出这一本书一共有多少页。根据学生以往学习过的知识,从第一个条件当中得出小易己经读过的书页是全部书籍的××,从“如果再读n页,已读的页数和未读的页数比是××”中可以看出“再读的页数,已读的就占全书的××”。如果在分析当中借助线段图的方式,学生就能够很快的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也能够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将算式快速的列出来。在这样的应用题教学中,教师按照“引导一一放手、简单一一复杂”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线段图的训练。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线段图的画法,也能够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拓宽,这样的反复训练,也有利于学生提升应用题的解题能力。

二、锻炼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

在训练应用题的一题多解的能力当中,教师要起到引导、启发的作用,具体来讲,就是通过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去引导学生解决应用题。在知识教学方面,教师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将己学的知识点加以巩固,也能够促进学生解题思路的拓展,并且也有利于学生能力的锻炼,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独创性和灵活性,开发学生的智力。在引导方面,教师要注重一些一题多解的技巧来进行一题多解的应用题训练,在实际的操作当中启发学生如何去利用多向的思维,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解题方式。

三、创设与学生相关的生活情境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当中,有很多的题目都偏离的学生的实际生活。如果我们在编写应用题的时候,创设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题目情境,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

找寻的生活素材也应当是学生感受过的、熟悉的、密切联系到学生生活的。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根据生活来设计这样的题目教师到超市去购买牛奶,但是发现超市正在打折,伊利牛奶八折优惠,而蒙牛的买三送一,那我们选择哪一个牛奶更加划算呢大家来计算一下。这样的题目,不仅联系到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且牛奶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所以,学生也会产生极大的兴趣。

四、优化练习设计

1、加强对比性练习异中求同。研究学习数学,尤其注重解题练习的实践过程构思设计方案弥见重要,这是教师主导作用的突出体现,也是学生通晓解题的门径,不可疏忽与怠慢。

2、加强补充性练习,巩固深化。求得应用题解题的得心应手,应设计练习,优化解题环节,强化解题思维,除了让学生自编自导解应用题外,一个很有趣的训练方法是可楔入现成题目中,寻找题中隐匿条件,适当给予补充,则可顺水推舟,理清思路,一步到位,收效甚极,这就是补充性练习,运用此法,必要时学生联想参与,发散思维,并得趣于其中。

3、要引导学生自编应用题。让学生了解应用题的结构,重视自编应用题的教学,是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在低年级进行简单应用题教学时,就让学生了解一道应用题总题由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两部分组成,因此,可进行填空练习。如“学校举行运动会有女运动员153 人,男运动员比女运动员多37人。”(请学生补充问题)。“学校举行运动会,有女运动员153 人,一共有多少人。”(请学生补充合适条件)。在高年级要引导学生自编应用题,通过自编,使学生认识和掌握各类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如按指定算式编题:如按算式240×1/3=?编一道应用题。把一种应用题改编成另一种形式的应用题:如我班有45名学生,女生占2/5,女生有多少人?把它改编成一道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指定题目类型编题,如编道反比例应用题。指导学生自编应用题,应让学生结合实际,编写他们自己所熟悉的事物。

五、构建方程思维模型

构建方程思维模型同任何一种知识点的学习一样,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也决不能仅仅停留在“会”的层面,而应该以“会”为依托支点,追求更为深入的数学化,只有这样方程思维模型的抽象构建才能实现,为此,教师要花大力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或者方式描述相关事情或问题,抽象成数学表述,最后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进而解决有关问题,我们的教学也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过程形成问题情境——模型建立——拓展应用的板块结构来构建学生的思维习惯与思维方式,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比如,有些应用题的信息出示的形式多样、信息量大、教学时就引导学生先说一说了解到哪些信息,再用自己的语言行表述,然后分析这些数量间的关系,得到数量关系式,这样的学习过程思路清晰、有条理、有效地刻画了方程思维模型、长久坚持这样的教学活动、定能引导学生建立起方程思维模型。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解决问题”和“数与代数”领域中的重要内容,学好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在认识上是一个飞跃,在数学方法上也是一次突破,但如何把这部分内容按《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好,还需要我们大家不断地实践、摸索、共同研究、共同交流。

综上所述,依笔者多年执教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之管见,在与小学生共同学习探索应用题解答的思路、方法、模式等互动中寻求直观教学则贴近学生思维特征、贴近学生学习实际、中通而率真、又谋划练习设计的优化方案、则可充分挖掘与发挥学生的内驱力,促进学生解决能力的提高促成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全寿.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探讨[J].学周刊,2015,34:91.

[2] 吴光银.小学数学简单应用题教学策略探讨[J].新课程学习(上),2014,12:194-195.

[3] 乃古拉日.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探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10:211.

猜你喜欢

应用题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应用题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解应用题要过“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