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专业就业困境及对策分析
2016-01-28曲靖师范学院法律与公共管理学院吕红梅
曲靖师范学院法律与公共管理学院 吕红梅
社会工作专业就业困境及对策分析
曲靖师范学院法律与公共管理学院 吕红梅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全国有200多所高校先后开办了社会工作专业,但是很多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却在毕业时面临就业困难。本文对目前社工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对策。
社会工作 就业 困境及对策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出台了一系列涉及“社会工作”方面的政策与规划,主要包括的方面有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政策规划、对专业人员职业建设政策、对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规划和社会工作服务政策规划等。这些政策的制定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做出了统一的规划和部署,对推动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但从总体来看,政策倾向于从人才工作建设的思路来考虑和部署,对如何组织开展社会工作关注较少,在这样的基础上,2012年后的政策文件明确提出“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推进社会工作服务。但是在实践层面目前尚不能满足广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需求。我国目前有200多所高校开办了社会工作专业,而众多毕业生却在就业时面临诸多困难。
1 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与职业化相脱节
社会工作源于西方,西方国家社会工作的发展和现实社会问题的出现促使社会工作得以产生。社会问题的产生促使一些人为弱势群体服务,进而发展为培养专业人员提供专业服务,而专业服务的提供就需要对从业人员提供专业训练,从而形成社会工作这个学科。我国则相反,先有社会工作专业,然后为这个专业设置岗位,开展资格认证考试。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出现一个时间差,一方面各个高校有很多的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另外一方面就业层面却没有适合的岗位来吸纳这些毕业生。因此,也使得很多社会专业毕业生纷纷转行,专业就业对口率低。而比较适合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民政系统,却是非专业人员做着专业社会工作的事,这些工作人员中约有70%的人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训练。总之,社会为具有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提供的职业化服务岗位稀缺,这种专业化与职业化相脱节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境。
1.2 社会工作专业认同度低
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同度体现在该专业的社会认同度、家长的认同度、学生的认同度等方面。首先,社会方面,一些政府部门和一些准政府组织代替了社会工作的职业功能,社会各阶层对社会工作缺乏认可与了解。因此,在政府公务员、事业单位的招考中,社会工作岗位也比较稀少。在招聘会上,很少有单位招收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通过对社会工作在校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在专业的选择上,大多数是调剂的,很多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是迫不得已才选择这个专业,很多大学生是在对专业几乎不了解的情况下进入高校学习的,而学校其他专业的同学、学生家长对这个专业也是知之甚少。学生家长不知道社会工作专业,不知道这个专业是干什么的。专业的知晓率是社会对该专业认同度的一个体现,这种现象进而影响到学生对该专业的认同度。而对就业前景的预期及社会工作专业就业的薪资水平进一步降低了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同感,导致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专业就业率较低。
1.3 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存在问题
高校社会工作的师资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相邻学科比如社会学、心理学等转岗而来,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年轻教师,总体上对于社会工作专业来说这样的师资在职业经验和专业训练方面明显不足,因而在专业教育当中多以理论课程为主,实践课程不足,导致学生缺乏实践锻炼、缺乏实际经验积累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社会工作专业对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导致高校社会工作毕业生一旦走入社会,就会因不适应社会需求而陷入就业困境。
2 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就业质量的对策分析
2.1 国家政策保障,创造有利于社会工作发展的大环境
(1)设置社会工作专业就业岗位,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国家应进一步完善社会工作职业化的配套政策,为社会工作专业提供政策支持。对社会工作进行宣传,提升公众对社会工作的了解,提高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度。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提高社会福利水平,支持非政府组织的成立和发展,规范居委会、街道及社区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将社会工作者纳入人员编制,相关社会工作岗位提供公务员及事业单位招考的岗位;出台相关法规政策来保障社会工作者的合法权益。总之,就是形成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多样化的就业渠道,为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2)不断完善社会工作者资格管理制度,给予社会工作从业者一定的行业保护措施。对非社工专业毕业生从事社工职业,要参加达到一定学时的课程培训,参加资格认证考试,实行持证上岗。此外,还需要从法律、制度层面对从业者资格的认证、不同资格级别的晋升方法、工资福利、权力义务等方面进行细化,这样才能提高社会工作专业的职业化水平,才能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加入到社会工作者的队伍,才能推动我国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
2.2 要对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进行改革
(1)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中国化。社会工作源于西方,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根据欧美国家社会实际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和采用的方法、技巧而形成的适合西方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理论体系。我国社会工作教学以借鉴西方的理论体系为主,因此,高校社会工作改革的第一步应该是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应结合我国国情,创建适合我国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
(2)高校的课程改革。社会工作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特别强调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程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及学生评价上要向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倾斜。此外还应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岗位及岗位群的人才需求规格、知识、能力结构。此外,还应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学校特色、教师特色制定教学改革的目标方案和措施。
(3)提升高校教师素质,引导进行“双师型”教师培养。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师很多是社会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等专业毕业,这些专业虽然与社会工作相关,但还缺乏一定的契合度,因此,需要对这一部分教师进行再教育,把专业的理念、专业的价值技巧与教师自身专业有效结合。并且,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性要求教师具有充分的实践经验,因此,处在教学一线的社会工作专业教师要依托项目、依托社工机构,不断积累提升自身实践经验。
(4)依托区域要求,与社区、民政等社会工作相关部门联合培养人才,着重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社会工作课程要安排一定的实践课时,这部门的教学可以走出学校,在教师督导下在社区等部门进行实践锻炼,将理论知识及时运用于实践当中。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实习则要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实习指导老师与实习单位共同督导,以确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并达到实习之前有方案,实习过程有监督,实习之后有成果。
2.3 充分发挥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在社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离不开非政府组织(NGO)。社会政策的导向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各类民间公益性组织纷纷成立,而在实践层面良莠不齐,国家政府应规范对此类机构的管理,对他们进行充分的政策和物质支持,创造有利于民间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政策环境,建立政府向民间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制度,促进公益性组织机构的良性发展。鼓励民间社会组织创造出更多的社会工作岗位,为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提供机会。
[1] 陈锋,陈涛.中国社会工作政策与规划之分析:内容、特点与前瞻[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4,14(2).
[2] 谢启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就业的调查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1(20).
[3] 路幸福,杜凤.高校社会工作学生专业认同的困惑与对策[J].宜宾学院学报,2013(04).
F243
A
2096-0298(2016)10(c)-191-02
吕红梅(1982-),女,汉族,云南曲靖人,硕士,曲靖师范学院法律与公共管理学院助教,主要从事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