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和启示: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

2016-01-28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程远

中国商论 2016年30期
关键词:经济文化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 媒体与设计学院 程远

探究和启示: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

上海交通大学 媒体与设计学院 程远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在全球化背景下产生并发展的、以文化创造力为核心生产力的产业类型,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和新兴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凭借其高速增长的态势和对社会生活的深入影响,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新兴支柱产业之一。随着政府日益重视和积极倡导,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并将成为经济结构战略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推手,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家“十三五”纲要明确提出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任务,全国各大城市也都推出相关政策支持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但近年来,我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尚未缓解,大部分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仍处在粗犷式发展的初期阶段。面对城市经济成就与文化发展的失调、城市经济发展速度与产业结构的失衡、经济增长总量与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匹配以及创意产业发展的城市差异等问题,本文试图从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从西方与国内两个层面,解释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机理,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协调共生。

文化创意产业 城市经济 互动机制

城市经济特指以城市为载体和发展空间的区域经济形式,其主要特征是在城市空间内,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经济要素高度密集,经济结构优化频率与速度均有较高水平,经济参与者的规模效应、聚集效应的扩散效应都十分突出。城市经济发展既是城市功能赖以发挥总用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城市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重要经济引导角色的重要支撑力。可以说,国家主要城市的经济高度决定了国家总体经济发展高度,国家主要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代表了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国家经济形象。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当今时代,如何不断推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直都是经济学界,尤其是区域经济学界探讨、研究的重要课题。

自20世纪中叶,文化作为生产力的一种组织形式,在欧美国家普遍出现时就展示出强大的经济生命力,以至于迅速作为一种产业出现并不断推动着经济发展。虽然在诞生初期,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针对“文化工业”的探讨曾如火如荼地在学界开展,但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的大中城市里,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形式却已遍地开花,并通过横向的积聚与壮大、纵向的深入与完善,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文化被运用到各项城市经济活动中,越来越多的行业加入到文化产业中来。因此,在城市经济领域内探讨文化创意产业扮演的作用,在文化创意产业视域下探究城市经济带来的影响,就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色彩和现实意义。

1 看西方: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历史基础

20世纪欧美国家的城市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是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同时期也是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经济的第一次相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如何重振遭受战争深度破坏后的城市经济成为西方城市发展面临的最大课题。但这一次,在经历了战后百废待兴的宏观环境、面对大量平民窟被拆除的实际情况,以欧洲城市决策者为代表的西方经济集团真正认识到战后过渡性的城市改造再也无法满足城市经济长远发展的需要。由于社会各界的探讨与呼吁,欧美城市的经济发展政策被连续调整,原先那种快速的、强制性的发展方式逐渐被一种更温和、更倾向于考虑诸多社会因素的方式所取代。欧美城市开始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提倡“适度的规模”和“有机的改造”等。另外,欧洲国家的城市中心存在众多历史悠久的保护建筑,在这次城市发展浪潮中,除了单纯追求经济指标的增长,城市更加注重了环境保护、文化继承、历史复兴,并首次将“重建特色街区”与“复兴旧式文化”提上议事日程,无疑也为后期文化产业的发展孕育了土壤。可以说,对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为文化创意产业在城市的诞生创造了空间和可能,作坊式的文化创意经济体在以伦敦为代表的欧洲城市首次出现。

20世纪70年代,欧美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战后飞速发展的经济在此阶段进入了滞涨,繁荣的城市经济局面进入到一个短暂的衰退期,反思成为了这一时代的主题。由于全球范围内的军工、钢铁、水泥、汽车等传统支柱行业的整体衰退,加之两次世界性的石油危机,以及随之引发的次贷危机,使通货膨胀与城市失业问题愈发严重,城市经济先于其他地区崩塌,工厂纷纷倒闭、城市社会问题严重。这使得作为经济、文化先进阵地的城市催生了一系列新的行业,例如电信、媒体与计算机。

20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城市正在迎来新一轮的复兴阶段。这一时期内城市经济形式存在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再城市化”特征,以往高收入的城市居民普遍搬离城区中心,置换出的内城又诞生出许多新兴行业的高收入人群,他们为城市经济发展带来了新鲜的、高智力的、年轻而富有活力的血液,中心城区又一次成为了城市复兴的中心,旧城需要通过改造重换新颜。另外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城市的经济全球化战略,随着国际贸易的深入发展,城市作为国家经济的高点,从传统的区域中心转变为了世界中心,成为优质资源在全球范围流动的节点和跳板,城市经济发展的历史使命和现实意义都被前所未有的扩展和深化。城市在这一新形势下,需要想方设法地留住宝贵的可持续资源。因此,文化作为一种经济生命力,首次被赋予了如此重要的历史地位,进而围绕文化而诞生出的文化创意产业对于城市经济的拉升作用就愈发重要了。可以说,由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城市经济发展模式从一个由政府推广实施的政策性事件,愈发转化成一种类似由城市精英阶级和文化创意阶级共同参与进行的社会经济活动;从一种单纯追求经济数据增长的强制性运动,愈发转化成一种以人为本、面向世界的文化再造与经济复兴运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城市经济的促进作用从此愈发显著,反之,不断发展的城市经济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推动作用也愈发强烈。

2 观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经济发展的现实脉络

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城市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进入了以建设现代化城市为目标的第一个经济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中国城市的主要矛盾是快速发展的经济带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与传统城市计划经济模式之间的差异,尤其是工业城市和大型城市的工业聚集区。因此,城市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就是城市更新,政府在此时期提出了“一个转移、一个为主、四个结合”的城市发展方针,并大举推行粗放型的、大规模的旧城物质更新。由于管理体制与思想观念的局限性,这一时期城市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保护环境、保护历史遗产,造成了很多破坏。并且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放开的节奏与步骤的影响,文化创意产业的诞生较西方发达国家有所滞后。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城市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高潮由此到来。大面积的新区建设使原有城区面积扩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的空间压力。而同时,老城区长久以来形成的繁荣景象吸引着市场经济参与者的不断进入。但由于相关法律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以及政策执行的地区间差异,该时期的城市发展仍为粗放式的、盲目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城市肌理协调发展的,引发了不少社会矛盾。比如本应该以人为中心统筹城市发展诸多方面的旧城改造,仅仅展现出了“拆”的粗暴形象。致使在某些城市的人文网络结构与城市空间网络结构遭到严重破坏,城市精神丧失、城市文化衰落、历史文脉断裂、居民个性消逝、新区千城一面。不仅不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出现,而且对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政府管理体制日趋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日趋成熟,加之全球化程度深入发展,中国政府和人民对城市发展的认识也有了进一步提高。一些先进城市逐渐意识到了文化、文化产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开始创立城市名片、重拾历史记忆、建立城市文化,从而全面推进城市发展。其最为显著的转变就是文化导向型城市更新的兴起。而随着上海新天地、田子坊、北京等一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自发更新实践的成功,不仅保留了城市历史风貌和文化形象,而且通过引入开发商参与降低了城市更新成本,通过对文化创意的精准理解能够提升改造品位,也符合世界城市更新的潮流,这些成功实践进一步开阔了中国城市的视野,文化导向型的城市经济发展因此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可,成为当今中国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3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和城市经济发展与西方的差异

城市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共性规律,中欧美城市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都经历了一些相同的阶段,因此城市更新的历程中欧美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例如经济空间布局调整、经济目标、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但是由于中国城市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进程和社会经济背景与欧美国家有很大差异,因此,中国城市经济发展过程显现出以下几个与众不同的特征。

3.1 修正和补偿历史遗留的经济问题仍是大部分中国城市的主要任务

欧美国家在20世纪的经济爆发,是基于战后破坏的修复重建,因此,欧美国家得以在短时间内迅速解决历史问题,从而进化到思考经济思想、主导因素、与文化如何结合等上层建筑领域。而中国城市直到今天,其中心工作仍是对城市发展进程中历史遗留下经济问题的补偿,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布局混乱、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突出,使物质层面的发展仍是城市经济工作的重心。因此,文化创意产业的诞生滞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3.2 起步低、增速快的中国城市牵动着复杂的城市背景和诸多利益集团

欧美城市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是在城市化高度发达情况下进行的,在经历过多年的产业革命发展之后,欧美城市化率平均在80%以上,城市化基本走完兴起、发展和成熟历程,进入自我完善阶段。因此,欧美文化创意产业无需解决城市基本的发展问题,而是解决如何更好、更协调发展的问题。而中国城市则处在城市化、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使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处在复杂的城市经济社会背景之下,各种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政治因素和人文因素交织在一起,而最终实施的发展方案则更像是各方利益集团博弈后达成妥协的结果。

3.3 计划经济时期的政策痕迹与工业主导的城市建设遗存给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挑战

欧美国家的城市发展基本处于完全市场经济环境下,形成了富有弹性、相对较稳定的城市社会经济空间结构,其城市更新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进行了改变,市场经济框架下的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让欧美城市基本摆脱危机,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但是在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的执政惯性和政策痕迹却深深地印刻在城市发展的思想里,而城市本身基于文化和社会认同的发展路径却很难得到实施和推广。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有一定的“强制意味”和“土地情结”,政府仍然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定性与城市经济的定性具有不可撼动的掌控力,甚至催生了土地财政的现象,文化创意产业的自身市场调节机制弱化甚至缺失现象依旧严重,无法与城市经济发展实现全面的良性互动。

3.4 知识阶层、文化阶层的较少参与,是中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氛围特征

由于社会民主发展进程不同及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欧美城市社会生活参与氛围和机制也有较大差别。欧美城市在五六十年代曾遭到公共知识分子广泛的反思和批判。而在西方政策框架内,政府被迫接纳了来自知识阶层、文化阶层的经济发展主张,人本主义思潮的作用可见一斑。尤其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公共参与的规划思想和发展要求逐渐成为实施城市经济发展的动机和出发点。而中国城市经济政策的制定过程中,“社会参与”长期受到忽视。虽然近些年来,随着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城市发展中“正通过公示、专家论证等各种制度逐渐体现公众参与”,但与欧美普遍的大规模的群众参与相比,中国城市仍有较大的差距,因此,作为文化创意产业核心群体的知识阶层、文化阶层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

4 中国城市经济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可获得的启示

尽管由于社会背景和发展阶段的不同,导致中国与欧美城市经济发展和文化创意产业的互动机制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但欧美城市政策演变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其对欧美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和推动,对中国城市经济的完善仍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中国当前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也有很多重要的启示。

目前,各级地方政府也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针。在东部发达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已进入深入发展阶段,一些产业政策和思路已与国际高度接轨,但中西部地区则仍处在改善性、物质性的初步发展阶段。另外,由于特殊的社会背景和长期以来城市发展积累的深层矛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城市土壤还存在着一些诸如城市历史肌理的破坏、城市精神缺失、传统文化破坏、原住居民利益受损等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的城市经济发展还在走欧美已经走过的很多弯路。

4.1 注重在经济发展中保护文化产业的基础资源——城市文化遗产

中国在推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曾经走过和欧美国家类似的弯路,那就是对城市历史建筑和传统城市风貌的破坏。这种片面强调经济指标,缺乏对城市文化连续性的把握,任由历史古迹风貌在“城市更新”的巨大旗号下湮灭的活动完全是一种短视行为。许多珍贵的城市历史文明遭到不可逆的“建设性”破坏,不仅给城市文化价值带来损失,更直接影响城市文化产业的经济损失,而这两者都破坏了城市可持续的长远发展。除此之外,中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还存在着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过度开发问题。这种过分强调短期经济效益的改造方式,使原本城市精神核心的历史文化成为了旅游经济的简单工具,破坏了原有城市的文化氛围与场所精神,城市自然形成、自主生长的天然机理被粗暴割裂,城市生态的多样性和可持续性也就无从谈起。在城市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历史文化元素是城市张扬个性、直面竞争的重要比较优势来源。因此,辩证地处理保护与更新的关系,是中国城市发展最需要直面的问题,也是推动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4.2 强调文化产业发展与城市经济推进的共同导向——文化城市导向

随着地产导向型的城市经济策略在中国的铺开,在簇新的建筑的堆砌下,众多城市陷入了千城一面的可怕危机。中国幅员辽阔、城市众多,东西南北的各个城市本就具有属于自己文化个性的城市生态,但由于主导思想的落后与推进路径的趋同,同一时期经过的不同城市展现出了近乎一致的面貌。而相同时期的欧美城市,文化导向型城市更新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式,文化旗舰项目、文化产业集聚区、文化节庆活动等具体更新手段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恢复城市活力、促进社会融合等多元层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城市间特色各不相同、文化各有千秋,每个城市都在围绕自己的核心文化符号进行优化升级,所以整体的城市经济面貌就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并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多种机遇和可能。因此,在中国城市决策层的头脑中,应时刻谨记本城的文化内生动力,注重文化对城市的意义、为城市带来的价值,并通过文化导向的城市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优化经济增长方式,创造创业、就业机会。

4.3 为旧区改造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提供保障的基石——政府职能作用

当城市整体经济发展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被要求成为“地方政府追逐政绩的工程并具有强烈的经济利益驱动性”时,无论是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成长,都将难免陷入牺牲城市的全局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而片面强调权势阶层利益的境地。并且,由于中国城市工作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都主要表现为“自上而下”的决策方式,缺乏公众参与机制。自发性的文化产业在城市经济中处于相较弱势的地位,自身权益往往被强势团体侵害。中国目前无论在城市管理领域还是文化管理领域,都存在着政府职能发挥不当的问题。因此,借鉴欧美相关经验,必须合理发挥政府职能,既不能管制过严,也不能撒手不管。特别是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政策制定和具体管理职能发挥,如何做到与城市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摆在城市决策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1] 张伟.西方城市更新推动下的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13.

[2] 马进,杨奇美.舟山东海“龙”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3] 路明.文化之名 创意之殇——以南京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例[J].创意与设计,2014(06).

F290

A

2096-0298(2016)10(c)-139-03

程远(1987-),男,汉族,河南郑州人,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媒介管理、城市科学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经济文化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谁远谁近?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