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耳朵血肿病的诊治
2016-01-28李金建王明轩
李金建,王明轩
(1.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金马镇畜牧兽医站,652402;2.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金马镇吉摆大寨求实畜牧兽医工作室,652402)
猪耳朵血肿病的诊治
李金建1,王明轩2
(1.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金马镇畜牧兽医站,652402;2.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金马镇吉摆大寨求实畜牧兽医工作室,652402)
猪耳朵血肿病比较常见,尤其是一些养猪大户和种猪场发病率更高一些。猪耳血肿病又称猪大耳朵症,该病是猪耳一侧或双侧耳壳皮下血管破裂,使血液积存于皮下,对猪的生长发育构成影响,导致生长速度下降的一种病变。猪耳血肿病在大部分的规模养猪场较多见,多发生于10~20kg的育肥猪,它可使育肥猪延长出栏时间,从而增加饲养成本。如果优质种猪发病,因影响其经济价值,对于育肥猪来说,其出栏天数与同窝相比可延长7~15d。对于种猪,即使是优种名牌也会因此而淘汰。笔者在基层从医25年多,治疗此病摸索出用十字切口放引流条的手术方法,临床治疗本病100多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得到了广大养殖户的认可。
1 发病原因
目前发病原因尚不明确,根据本人多年的临床经验,笔者大致归为两大原因(即内因和外因)
1.1内因:
猪的耳朵患急、慢性疾病,耳寄生虫感染等诱发本病。
1.2外因:
外伤导致猪的耳部皮肤屏障功能遭到破坏而发生病变。
(1)猪自身摇头、摔耳、抓耳和擦耳等引起。(2)猪群饲养密度过大,小猪抢食、嬉戏、发生斗殴伤及耳朵而引起。
(3)分群并栏、挑选种猪、公母分开等激发了猪争斗的生理行为,发生争斗导致个别猪耳朵被咬伤感染引起。
(4)据多年实践观察,本病的发病机制为机械性拉伤。人们在逮猪时往往是抓耳朵,而且以抓单耳为主。猪耳的解剖特点是中间为软骨,耳廓外侧皮下及内侧皮下组织很薄,血管浅表,极易拉伤、拉断血管。使血液渗入或流入皮下从而形成血肿。
2 临床症状
本病常发生在一侧耳朵,10~20kg的小猪多发。病初耳尖发红边缘钝形肿胀。继而向四周扩散,5~7d波及全耳,如气吹似地鼓起,呈紫红色,中间厚2~3.5cm,手感皮下有液体波动,针刺流出稀薄暗红色血水,不凝固。实验室诊断:血沉快、上清液呈混黄色。抹片镜检:有红细胞、白细胞淋巴球蛋白。后期患耳下垂,时常摇头晃脑,起卧不安,食欲减退,精神萎靡。
3 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穿刺结果可作出诊断,但应与淋巴外渗肿胀相鉴别。淋巴外渗肿胀通常在3-4d甚至1周后才出现以后逐渐增大,局部触诊有波动感,有时有捻发音。穿刺检查流出稀薄的淡红色血水和淡黄色的淋巴液,穿刺液涂片镜检,内有红细胞、白细胞、纤维蛋白等。后期,血肿内容物逐渐被吸收,耳廓卷曲、变形、干枯、萎缩,无毛,形成永久性病变。
4 治疗
耳血肿小的,一般不必治疗,待其自行吸收。耳部血肿大的,必须进行手术治疗:
4.1术前准备
(1)生理盐水、碘酊、5%聚维酮碘、医用酒精及棉球若干、手术刀、止血钳、引流条。
(2)引流条的制作:取做手术的乳胶手套一只,剪开取长5-8cm、宽0.5-1cm的乳胶条,放在5%的聚维酮碘液中浸泡备用,
4.3手术方法
保定好病猪,在耳内侧靠耳尖1/3处用5%的碘酊消毒,然后用酒精脱碘消毒。在此处用手术刀做一纵横各2cm十字切口,术者双手用力挤出耳体内的血液和坏死组织,之后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干净,再用10ml5%的聚维酮碘消毒,最后把消毒备用的引流条塞入耳体,用钳子展开伸直,在十字口处留一个0.5cm长的小孔任其流淌淡血液,直至修复。为防继发感染,必要时肌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
4.4术后护理
(1)手术完成后,患猪要单独饲养7-10d,以防其它猪嬉戏互咬撕掉引流条。
(2)圈舍要保持干净卫生,并注意保暖、通风。
(3)科学合理搭配日粮,多喂些易消化的青绿饲料。
5 小结
(1)此病如果采用保守疗法——抽出积血,然后加压包扎,这样容易复发,甚至感染。
(2)手术部位选择在耳内侧靠耳尖1/3处,并采用十字切口加放引流条,一是延长切口的愈合时间,二是利于耳体内的淤血和坏死组织的彻底排除,促使手术腔缩小或闭合,加速耳体的康复。
(3)对于浅表伤口的引流,乳胶片柔软,光滑,刺激性小,易于取出,是最佳材料。
(4)乳胶引流条在猪耳体康复中会自行脱落,一般不需人去取出,方便省事。
(5)用此方法治疗猪耳血肿,不复发,无任何后遗症,经济适用。
(6)预防措施:平时加强饲养管理,减少猪群应激,降低饲养密度,定期驱虫。
S853.4文献标识码:B
1003-8655(2016)04-003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