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师“下乡”行不行?

2016-01-28钟祥瑜

海峡旅游 2016年1期
关键词:北村轻钢建筑师

钟祥瑜

在乡村复兴这面旗帜下,相当活跃与吸引眼球的应该是曾经高冷的建筑师们,他们永远奔袭在时代的浪尖上。面对更加复杂、敏感、脆弱的乡村,他们曾经在都市中积累的专业和技术,无法按部就班。他们需要解决的不仅仅只是建筑本身的问题,还有村民认同,文脉保留,老宅活化……新的评判标准正在生成,而实践只能一步步慢慢摸索。如今,建筑已经和乡村复兴这个命题紧紧捆绑在一起,那么,建筑师们在乡村中到底应该怎么做?

赵辰

我做的事情,是乡村复兴,不是简单的乡村建设

屏南北村

北村位于福建省屏南县双溪镇,2013年获得“中国传统村落”称号,同年,乡贤张本甫发起村民自主团体“农民专业合作社”,并邀请在当地做田野研究的赵辰教授参与他们家乡的复兴,以村民自主体系主导、走整体复兴的道路为特点,渴望一种深度、可持续、人性化的,并能保护和发展并重,延续传统乡土聚落特点的复兴。

在我看来,乡村复兴是一项社会运动。中国的乡村问题在改革开放后加剧,不能再耽误。曾经过度的消费、剥夺乡村的资源,让城市发展,如今乡村问题很迫切。从中央到民间,大家都很关注,但也不是某个行业能够解决的事情,全社会都应该参与。过分强调建筑师的作用是不客观的,单靠建筑师,做不成复兴乡村的事情。

建筑师大多比较个性化,做出的东西有辨识力,这是建筑师追求的东西,也很正常。但当你做的事情是社会意义的,这就会产生矛盾。现在的建筑师,好像在乡村里做一个建筑设计作品,就猛然到了一个道德制高点,这是很莫名其妙的。随便用竹子盖了个东西,就很高级了?这其实不算什么,农村随便一个匠人都可以做到。我们不能把这个行为,放到一个那么高的位置。当然,这样的建筑作品和乡村复兴工作中的建筑,是没有可比性的,他们是不同的评价体系,好比小吃和星级酒店美食,都很好,但是评判标准不同。

建筑师在乡村,不能只管专业内的事情,村落是一个有机整体,需要整体思考。我不赞成只提“乡村建设”,“乡村复兴”才是真正的命题。乡村是一个很大的社会工程,需要社会多方力量的协调,而且工程量大,见效慢,需要耐心。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七个部委都很有实力,但没有一个统筹的操作模式,各自为政都来关注乡村,就很令人担忧了。乡村不能这么做,它很脆弱,需要整体的长远的规划。所以,当建筑师来到村落,他应该统筹整个村落的发展规划,就像我们在北村做的那样,涵盖农业规划、旅游规划、水利、资源统筹等。我们拥有一致的目标。

屏南北村是一个特殊的例子。在我接触之前,他们的村民组织已经建立起来,并且在当地现代乡绅的带领下,做了很多前期工作,如整治溪流、田埂,修路、修桥等。我因为在闽北的木拱廊桥研究工作而接触到北村,村民希望我去做村落建设的事情。一开始我就想,要做就做乡村复兴工作,不做单纯的建筑。虽然我也算是古建筑专家,但我应该做更重要的事情——让北村活起来,不谈发展的保护是没有意义的。北村被评上传统保护村落后,政府的资金也到位了,我们需要协调官方目标和村民愿望。从2013年至今,北村还没有大的改变,但是村民成立了很多组织,如村民合作社、古村落保护会、青年联谊会等。目前主要精力放在基础设施的改善上:首先是道路,然后是廊桥、河道、停车场、废水处理、公共厕所等等,让外来的人会方便些;同时也开始了样板住宅改造,民宿的改造也正在设计。

我们对北村的理想是:常住人口能从户籍人口的四分之一(以老人、小孩为主)达到户籍的一半,中青年回乡创业,带来资金、技术、项目;拥有支柱产业;成为深度旅游休闲村落。而最最重要的是,北村要拥有复合型的产业结构——生态农业、农副产品、休闲度假,不能是单一的观光型旅游产品。未来人们到北村过周末,村民和游客的状态是这样——村民像接待远方的亲戚一样招待你,他可以赚你的钱,但是他不靠赚你的钱而活,因为,他们的生态农业或者其他产业也可以养活自己。我反对单一的经济模式,它会导致极端的商业化。过分依赖单一的旅游产业,必然会由于市场的竞争而恶化乡村的人际关系与自然环境,最终破坏乡村的传统文化形态,是杀鸡取卵的行为。

谢英俊

农民盖房子,是生产行为,不是消费行为

轻钢生态房

轻钢生态房,用轻钢和本地随处可见的竹子、木头、泥土盖房子,通风抗震,成本低,组装简易,所有衔接处均采用螺栓固定,村民不请专业施工队也能够把房子盖起。谢英俊团队用培训、合作等手段鼓励当地村民自己造屋。如当地政府的引导作用,建立示范村,充分和村民沟通,让轻钢结构的造屋方式,在当地变成一种产业链,从材料制作、运输、搭建等工序中,为村民提供工作机会。

“上山下乡”热潮,过去是畸形发展,现在则比较有自觉性,回到了新的常态。总体而言,这次的“下乡”会健康一点,没有革命的激情,更加实事求是,但还是存在危机。乡村复兴是一个非常长的过程,长得超出了大家的想象,它比城市问题还要复杂、敏感,需要更细致的对待。目前,乡村建筑的需求是每年800—1000万户,市场比城市还大。乡村的热潮现在远远还没开始,好比只是听到了楼梯的脚步声,却还没有见到真人。各层预算还没落实,接下来才是真正的火爆。所以,乡村需要人才、资金,但最需要的是要有正确的认识和专业的知识,一窝蜂上得太快太猛太粗糙,会适得其反。

面对乡村课题,很多建筑师的专业积累不够。在建筑师的养成教育里,没有针对农村的特殊训练,强调的是个人的专业素质、强烈意志,甚至偏见。农村更多是需要农民的力量去解决问题,不是单向性的意志灌输。很多年轻建筑师以为自己受过很好的教育,高人一等,在农村里要去教导、救助农民,这个观念是完全错误的。其实,我们更多的是要向农民学习,他们的方式与你原先的知识体系不一样。现在的房子,用的是新工法,新材料,不是三五百年积累下来的。不要看农村破败,它却是千百年的历史积累,有自己的生存以及与自然共处的智慧。

建筑师的角色是,做局部的事情,做村民做不了的事情。村民是主体,他们解决自己的问题。到了乡村,要多听多问,分清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这是最难的。但凡是大包大揽的,下场都很惨,最最糟糕的是做什么“交钥匙工程”。

农村盖房,其实是很复杂的人际关系,他们需要亲友资助,互相帮忙。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农民盖房子,是生产行为,不是消费行为。生产行为,意味着,盖房子可能不是一次性投入,可以慢慢盖,有多少钱盖多少,扶贫款项省一省,说不定还能变成万元户。如果政府或企业包揽,很可能会越扶越贫。当它是生产行为的时候,你怎么设计他的房子?我们的方式就是,协助他们建造轻钢生态房。提供他们轻钢材料,他们可以自己掌控,自己设计。目前,我们在云南大理、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区地区的扶贫项目,就是就地取材,运上小部分的钢料,村民用泥土、石头、木材自己建造。只有自己盖的房子自己满意,别人盖的,永远都会被埋怨,帮他盖一个房子,一辈子都要接他们电话的。

我们不做古村落,针对的是乡村新建筑的农房改造,帮助村民建造安全、廉价、美观的房子,这种方式特别适合贫困地区。我们也认可做一些美丽的样板示范,用正面的价值观念去慢慢地传达一个概念,从而影响村落。但我们农村的问题很尖锐,很急迫,中国农村需要的是大量的建造,传达新的价值观念也有相当的影响力,就是慢了点。我们追求的是可重复的、可广泛推广的、经世致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建筑是人类最大的积累。农村建筑对农村复兴的作用是非常直观的,是农村生活改善的硬指标。村落的整体改造,是当地的一件大事,对人际关系、村落组织都会产生很大的冲击,是一个严酷的调整,是高强度的社区重整。当大家在齐心合力的造屋运动中,实现了住宅改善,环境改善,这个社区也就不一样了。

张雷

乡村不是实现建筑理想的实验地

云夕深澳里

云夕深澳里书局,张雷团队“莪山实践”首个建成作品,位于杭州桐庐江南镇深澳古村。深澳有着1900余年的悠久历史,始于申屠家族的血缘脉络。村中有独一无二的地下引泉及排水暗渠(俗称“澳”,深澳因以为名)和40多幢明、清楼堂古建筑目前仍保存完好。书局项目以村中清末古宅景松堂为主体,结合周边民居改造更新。

云夕深澳里包含了“云书局”“云会”“云料理”“云咖啡”“云造”“云客栈”等复合业态。其中,“云书局”为拥有8000册图书的社区,免费向村民和游客开放;“云会”将定期组织各类活动社区的沙龙,重建社区归属感;“云造”为项目建造过程和当地传统手工艺及日常用品的展示空间;“云料理”为创意乡土菜特色餐厅。

总体来说,建筑师下乡是好事,会引起更多社会各界对乡村的关注,我相信只要大家愿意对乡村花时间,总能找到办法,让衰弱的老村子有再生的动力。乡村的规划不能重复城市的方式。现在大家比较关注的乡村案例,往往是有情怀的艺术家、建筑师长期深入当地生活,慢慢努力改变乡村,如果是简单规划的话,还没有看见有利的成效。乡村的改变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对乡村应该抱有对文脉、历史充分敬畏的态度来做事情,延续乡村文脉的努力,要比改变乡村现状的意义要大得多。

“Less is more”, 少就是多,老房子的改造,动作要少。这是建筑师到乡村后应该持有的原则。向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学习,向生活学习,而最好的载体在乡村。到乡村去做设计,不是去改变,去创造,而是去敬畏。乡村盖房子容易,在城市用地上施行的那些规范乡村没有。建筑师有更高创作的自由度,很容易将乡村变成一个实验场所,用城市的方式,去实现关于建筑的理想。这是错误的。建筑的理想要和乡村的需要结合起来。不是建筑师想做什么,而是更多考虑,这块土地需要什么,当地的村民需要什么,这比建筑师用建筑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念要重要得多。

现在我们提倡,建筑师到农村去要高暖,不要高冷,要给乡村带来有温度的空间,有温度就有动力。在乡村做项目,有两个评价标准:一是项目实施能否给当地老百姓带来实在好处;二是能否引起对乡村衰弱的关注,从而提供更多帮助,这比项目本身呈现的状态更重要。乡村建筑应该有内容,有持续性,为乡村发展提供动力,让村民和城市人都喜欢。我们的乡土项目,更多关注建筑如何为重建社区发挥作用。莪山,通过我们的努力,受到关注,是一件骄傲的事情。城市旅游开始兴起,周末度假,民宿经常爆满,也有很多参观学习的人。当地人对老房子可以改造成这样美好的空间感到惊奇,大家现在已经不会轻易拆掉老房子了。

也有一些人担心乡村过分商业化的问题,但是我认为,乡村面对的首先是一个衰弱的问题。如果真有几个村落商业化,也不是太大的问题。我们想一想另一种极端,农村是商业化更能接受一点,还是全部衰败好。中国目前的农村问题,不是过分商业化的问题,而是绝大部分村庄走向衰弱的现状,年轻人都离开村庄,村庄面临废弃。乡村的魅力不是原汁原味的破败,而是营造一种“熟悉的陌生”,既是熟悉的老房子,又能惊奇于它的变化。外人能体会到老建筑的美,而村里人也能看见老房子新的价值。莪山是一个普通的乡村,把他们的生活用这种方式展示出来,才更加有意义。

现在乡村中的一些明星建筑,没有和乡村、村民真正发生关联,没有可持续性,无法形成对这个地区活化的推动。这至少不是我认为的好的乡村建筑的方式。不被使用的建筑,很难成为一个伟大的建筑。对建筑本身的关注,多于对乡村复兴的关注,这是有问题的。乡建最主要的是乡村复兴——生活水平提高;能示范一些好的方法,让老建筑被更好地使用。

2016年,会有更多的建筑师下乡,建筑院校也会有更多的乡土建筑课题,即便现在建筑行业业务量下降,到乡村也不是解决生计问题,目前还不是到乡村赚钱的时候,更多是价值观的探索实践。

猜你喜欢

北村轻钢建筑师
分析轻钢结构构件的制作工艺和焊接质量控制
稻田种荷花
轻钢构造柱约束填充墙的抗震性能分析
当建筑师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大跨度轻钢结构中管道悬索支架的应用
XKNC北村精密携自主研发生产的自动化与机床组线亮相CIMT2015
一个建筑师的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