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教无痕 润物无声
2016-01-28张素婷
张素婷
摘 要:班主任的德育工作要触及学生的灵魂,才能起到教育的效果。而空洞的说教和法制化的管理往往难以深入学生的内心深处,所以,难以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因此,我们呼唤“无痕教育”,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道德洗礼,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关键词:班主任;德育;无痕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100-01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教育就是塑造美好的灵魂,因此,教育就要渗透到学生灵魂的深处。然而,作为班主任,我时常会感觉我的许多苦口婆心的教育穿透力不强,效期不久,有些流于表面。天天强调甚至加大惩罚也只是让学生畏惧威势,仍然是治标不治本。还有可能越来越嫌你烦,连一般的思想交流,学生都会未开口而先抵触,德育的效果可想而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 即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学生在其中越是感受不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也就越大。于是,教育专家们呼吁“无痕教育” ,就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真知,学会做人的教育方式。在“无痕教育”里,没有口若悬河,没有正襟危坐,没有训斥责备,没有受伤的眼泪,只有触动、感激、愧悔、共鸣、愉快接受。让如何让德教无痕呢?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其一,以身示教。如教室里到处都是纸团,老师默默地捡起,放入学生的垃圾袋,用希望的眼神扫过学生的眼睛,你会看到学生很惭愧。当我们带头热情鼓掌时,我们会发现很多原本不情愿或无意识的同学也会响起掌声,久而久之,他就会明白什么是“文明礼貌”。有时一个微小的示范动作比颐指气使的命令或最动听的说教更具洞穿力。为此,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学生来说,是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的最有用的阳光。”
其二,故事教育。说教是苍白的,而故事是生动的,没有人会抵触故事。围绕教育目的精选典型的故事能更好地达到德育的目的,尤其是发生在师生身边的活生生的故事。如针对同学自恃聪明不够踏实不勤奋的缺点,我和他们回忆了这样的真实故事:“同学们,看到聪明的你们现在的样子,老师就自然想起军训时的故事了。当时我们高一八班被领导和教官很看好,说大家悟性很好,学得快,会操一定会得奖。而我们的兄弟班七班却让所有人很失望,教官很头疼,后来,七班就和我们合练,你们休息他们还在烈日下操练,你们不也嘲笑过人家吗?可是大家还记得吗?会操那天七班得了第一名,我们却名落孙山。老师感慨很多啊,你们有什么感受?”教室里静悄悄的,应该有不少同学在反思了。学生也很喜欢听老师的故事,我也经常围绕德育目的来搜寻我自己成长的故事,学生都很乐意地听进去了。有时候,故事不完全出自真实,而需要巧妙加工和创造,让故事能更明确地实现教育的目的。
其三,肢体语言教育。都说老师必须是一名不错的演员,老师的眼睛会说话。是的,尤其是班主任老师更必须学会在学生面前恰当地演绎自己的好恶、爱憎、赞许和否定等情感,以最简单的表情和动作来代替批评和鼓励的言语。如当学生激动地捧着奖状时,教师高兴地拍了拍他,然后爽快地竖起大拇指,这个简单的动作可以让他幸福好久,也许记住一辈子。当同学们过于兴奋而浮躁不定时,老师突然地绷起脸,默不作声,比起喊破喉咙更能使学生意识到错误而恢复安静。教师由衷的爱抚、充满爱意的目光、坚决严厉的眼神、意味深长的一笑,都会在学生心中荡起层层涟漪,是非对错的观念在这无声的教育中悄然传递。而且这种简单含蓄的肢体教育会让学生回想得更多更深刻,这也是至圣先师孔子的一种教育方法——“不言之教”。当然,适合真情流露的时候教师就该真情流露,而很多时候我们则必须有预谋的“表里不一”。
其四,抓住契机来教育,不凭空说教。德育教育很像游击战,赤裸裸地暴露作战动机很容易失败,而往往要采用迂回的战术,声东击西。所以,我往往采用与学生闲聊的形式,从学生乐谈的方面聊起再渐渐切入正题。如当我得知学生有哥哥姐姐在读大学时,我就从他的家庭谈起,让他说说他哥哥姐姐求学的故事,问问他哥哥姐姐在大学的生活,最后再告诉他家长和老师对他的期望,并让他说说自己的打算。等到学生找到了奋斗的理由后再针对他现在的问题一一提出改进要求。这时候学生会变得很真诚,不但容易受教而且会因为你了解他而和你走得更近。
古人言,言教者松。但言教又是必要的。那么,如何让空洞的言教散发“不令而从”的魅力,就要看言教的艺术了。这样就要求言教讲究时机、场合以及形式。
德育犹如雕琢璞玉,斧凿无痕才能巧夺天工。德育需要“润物无声”,潜流暗涌,这是一种育人技巧,更是一种人文艺术。当然,德育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首先教师的灵魂必须崇高:教师要有很好的耐心去创造平和的教育情景,而不能随随便便生气甚至迁怒;教师还要对学生多一点宽容和尊重,不能总以正确自居而习惯训斥和否定;教师还要永葆童心,善于以学生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世界,多一分理解,少一分隔阂;教师需要一起扮演问题遭遇者的角色,不是作为权威去告诉、给予、灌输,而是退到寻找办法的起点,与学生一同探索。 总之,需要老师有足够的爱心、信心和足够的耐心。
把治班比作治国,法家的思想固然见效,但儒家的思想才能带领班级走进真正的和谐。这种无痕的教育让作为教育者的我心情惬意而不觉疲累,更让我触摸到和谐的师生关系中绵长无痕的温暖。而这份温暖能产生一种令人惊异的精神力量,直抵学生的灵魂。为此我体验到教育的快乐。
在今后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希望自己剥离自身的浮躁和苍白,让教育的灵魂更加旷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