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俞逊发《琅琊神韵》中传统文人自然观的体现
2016-01-28内蒙古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014010
丁 磊(内蒙古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014010)
论俞逊发《琅琊神韵》中传统文人自然观的体现
丁 磊(内蒙古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014010)
俞逊发为我国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竹笛演奏家,其倡导并践行的音乐与传统文化应紧密结合的观点更是具有积极意义。本文通过对其代表作品《琅琊神韵》的创作背景及作品特点进行分析,力图对俞逊发的音乐“世界观”有一个清晰的阐释。
俞逊发;琅琊神韵;自然观
俞逊发,1946年1月8日出生于上海市人,笛子演奏家,上海民族乐团一级演奏员,2006年1月21日因病逝世,享年60岁。俞逊发可谓中国竹笛艺术的标志性人物,无论是其精湛的演奏技术,还是其作品的深远影响,都是独树一帜的集大成者。俞逊发勤奋异常、加之天赋秉异,在早年习笛过程中有幸得到南北四大竹笛名家的指导。在传承了南北派大师演奏风格中的精华、汲取了南北派笛子艺术精髓的基础上,通过自己深厚的基本功底和对传统文化的不断学习,最终练就了俞逊发不但能“气韵生动”的表达风格地道的南北各派曲笛,也形成了自己的竹笛艺术观点。在其所著竹笛教材后,俞逊发意味深长地留下了这样一段话:“笛子的艺术魅力是无穷的,唐宋以来的笛子诗赋以文学的手法已淋漓尽致地表达无遗,只要你去求真、求实、求深、情真意切地追求下去,相信你一定会在笛子艺术中获得无尽的精神享受,步入新的境界,最后赠上一句格言∶自然之中有深意。”这句“自然之中有深意”完满的诠释了俞逊发的艺术世界观,其笛子作品《琅琊神韵》更是这一观点的坚实践行。
魏晋之际政治动荡且黑暗,司马政权为了确定统治的稳固,去除曹魏的遗留影响及力量,开始对曹魏一派文人进行打击。这迫使很多有抱负的文人走上了隐逸之路,投身到了自然的怀抱,与此同时,一种深沉而细腻的精神世界在这些文人的观念世界中逐渐形成。“自然”一词为万物本来面貌之意,暗含无为、非人力所及之意。习惯了长期隐居于自然环境中之后,文人们内心更加向往一种自由、纯粹、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而这一状态也是俞逊发的艺术精神的终极最求。
《琅琊神韵》创作于1983年,出于对专业的精益求精,俞逊发几乎每年都要亲自去盛产笛膜的安徽五河县采集、加工笛膜。沿途总要路过滁州市,应当地朋友邀请曾数次游览位于滁州西南处的琅琊山,每每总能被此地的山水所吸引,忘返其间。而琅琊山正是北宋文人欧阳修名作《醉翁亭记》的原创地,当年被贬滁州,心境豁达的欧阳修很快从琅琊山水中找到心灵释放的出口,常到山中饮酒作诗,寄情于山水之间。后结识了琅琊寺的住持,两人相交甚好,住持派人为其修建了醉翁亭,故而才有了欧阳修那首旷世名作《醉翁亭记》。其中那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也成为千百年来中国文人所崇尚和追求的精神的概括。这句话同样打动了俞逊发,他数次流连于这清秀山水与人文情怀之中,想要在此情此景之下创作一首笛子作品以表达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不懈追求。1983年,在安徽笛子名家邓玉玺的引荐下,俞逊发在山中的琅琊寺居住了一个多星期,他曾在《琅琊神韵创作记》中对周围环境这样描述到:“环滁皆山,奇树倚石,苍翠拔天,自醉翁亭顺琅琊古道而上,远闻山寺暮钟悠悠,进得琅琊寺内,才觉寺内钟鼓声远近竟是一般强弱,甚感奇妙。也许是佛缘,我居然是第一个获准住在寺内的与佛家子弟同吃同住的世俗中人,每天清晨四点三十分,我就和佛家子弟一起身做早课,已是中秋时节,寺外寒意阵阵,山雾弥漫,寺内梵乐诵经香火缭绕,我站在一旁如痴如醉。”正是这样的自然与人文情境促成了俞逊发《琅琊神韵》的成功创作。
《琅琊神韵》共分为七段,依序为:一、日出而林霏开;二、苍翠拨天;三、酿泉潺潺;四、太守醉也;五、众宾欢也;六、人影散乱,夕阳在山;七、云归而岩穴眠。
第一个标题“日出而林霏开”,主要以羽、徵、宫三个音的弱吹展开,舒缓而悠长的节奏音形及随后高八度的音高变化,描述了日出过程中一种由朦胧到清晰的状态,此标题下是写景,但这种写景更像是一种气氛的渲染,演奏时更是强调一种不刻意的自然状态,山中日出的情景从笛中缓缓展开。“苍翠拨天”塑造了山中苍松翠柏的挺拔姿态,这一姿态刚好与正直文人刚正不阿、出淤泥而不染之气节相一致,段落中后处演奏中弹吐音这一新技巧的应用,很好的利用了舌头坚实的弹性与吐音演奏的坚定音色,展现出以欧阳修为代表的文人气质中苍劲风骨。俞逊发在《琅琊神韵创作记》中这样写道:“古道古树,葱葱欲滴,奇就奇在每棵大树的树根均暴露在大石头上,根须镶嵌在石缝之中,像巨大的手臂紧紧地的抓住一大块石头,欲有众手拔山之势。”在随后的“酿泉潺潺”这一段落中,俞逊发创造性的应用“指击音”来营造山中潺潺泉水流动的声响,这一对自然界声响的模仿很是形象,让演奏者及听众一起投入到了作品的意境当中。
作品接下来的三个标题“太守醉也;众宾欢也;人影散乱,夕阳在山”都是当时所处心境的一种描写。首先“太守醉也”由二度颤音展开,近乎于一种散板的节拍形式,展现了“太守”的微醉的样态。其后引入一段由昆曲素材写成的慢板,绵长的气息演奏托付起南派代表性的“颤、叠、赠、打”四大运指技巧,配合演奏者换气气口的特殊处理,形成了极为独特的律动感,将太守“外醉内醒”的神状流露的很是生动。其后的“众宾欢也”以传统南派快板的演奏技法及形式来完成,表现了主人与众位宾客同醉、同欢的场景,华丽而雅致的运指颇有正直文人内心世界中所崇尚的品格高尚、生活脱俗的理想状态。“人影散乱,夕阳在山”采用了虚指颤音的演奏技法,并配合泛音与实音交相发声,“虚实”之感跃入耳间,好似宾客虽然逐渐散去,但太守的心绪任然是那样活跃,对国家及人民的担忧始终不会忘记,但现在只能报以平和的心境看待这一切。最后在“云归而岩穴眠”这个标题下,作品以俞逊发独创的“哨笛双音”完成了整部作品,双声和鸣所营造的和声性,更加将俞逊发所向往的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追求展露无遗。
《琅琊神韵》相较以往的中国竹笛作品有较大的不同,改变了传统笛曲写景抒情的模式,转而用一种散文式的作品结构来表达一种中国式的文人情怀,将中国文人的精神理念寄托在作品中。这种形式上的改变便是俞逊发对一种“自然”状态的追求,没有了传统竹笛作品很模式化的曲式结构样态,以自己的真实心境感悟达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作品发展逻辑。作品中为了表达对自然的描述及感悟,创新了多种新的演奏技巧,这一切都深刻的反映出当时俞逊发多年来对自然、对人性及对两者关系的深刻思考,这也是他一生以来所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
[1]《玉笛飞声》.俞逊发笛艺四十年演奏曲谱索编[M].台湾琴园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出版,2000.10.
[2]林明慧.《俞逊发笛乐审美心理研究》.上海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14.5.
[3]袁志钟.《俞逊发传》.http://www.doc88.com/p-919960649968.html.
丁磊,2002年考入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竹笛演奏专业,2008年考入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攻读民族音乐学专业,现任教于内蒙古科技大学,负责《竹笛演奏专业主课》《民族乐队重奏与合奏》《地方音乐概论》《民族音乐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