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中“一画”论的美学思想
2016-01-28江南大学设计学院214000
孙 琳(江南大学设计学院214000 )
浅析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中“一画”论的美学思想
孙 琳(江南大学设计学院214000 )
《苦瓜和尚画语录》是清代画家、绘画理论家、中国画一代宗师石涛的著名绘画理论著作。他半世云游,出家为僧也卖画为业,《画语录》是石涛绘画艺术思想的精华内容,也是中国绘画美学发展进程中有突出意义的重要一环。其中“一画”论的提出是其绘画艺术思想中最大的贡献,并且作为贯穿《画语录》的精髓,由“一画”生发出的一整套系统而深刻的绘画理论时至今日仍然具有相当大的理论价值。文章首先解读“一画”的基本内容及思想内涵,并对“一画”论运用到绘画作品中简要分析,最后讨论“一画”对后世绘画作品和绘画理论所产生的影响及其历史意义。
画语录;一画;石涛;美学思想
一、何谓“一画”
“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画语录》中的第一句话便指出在我们生存的宇宙初始形成之前,一切都处于混沌的状态,而当混沌之气散尽的时候,宇宙的法则就正式出现并确立了。“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的概念在此第一次被提出,“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石涛阐明“一画”就是万事万物的本源,它既存在于神秘的自然中,也藏身在人的认识和人为创作之中,当然“一画”之妙是很难被一般人所参悟透彻的。从这两句话中可以看出“一画”论在整个《画语录》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既是众有之本,又是万象之根,这是石涛将宇宙的生发和绘画理论相结合的产物。“一画”不仅是一种绘画法则,其中也蕴含了人生和宇宙的缘起。这与石涛自幼便遁入佛门,受到的禅宗佛学的影响颇深有一定的关系,所以他的“一画”论思想也结合了佛家的起源论。
那么“一画”是怎样确立的呢?“所以一画之法,乃自我立。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发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石涛强调“一画”这一根本法则是从自我确立的,是混沌世界中无法无秩序状态的结束,一个全新的有法且有理的状态的开始,“一画”不仅是绘画法则中的根本之法,也是宇宙人生的起源之法。
《画语录》中所说的“一画”归结到绘画艺术中可以理解为一笔一画,也就是开始绘画创作时的第一笔。任何伟大的绘画和书法艺术作品都是从“一画”开始的,经过反复的加工创作,最终也将归结于最后的一笔。我们会发现“一画”是使艺术作品经历从无到有这样一个状态的先行条件,这也就是“一画”之法的内涵所在。当然“一画”也并非是一道线条或一笔简单的笔画那么简单,在这一笔中我们可以看到运笔的起落,线条所表现的体积,阴影等关系,和艺术家要表达的感情,它既包含艺术作品中线条的美感和造型的能力,又承载着艺术家创作时的心绪与自身的经历。“一画”由此便被赋予了重大的内在含义,成为“以有法贯众法”的至法。
二、“一画”在绘画创作中的运用
作为绘画创作的根本法则,“一画”是绘画创作实践的依据与凭借,起到总体指挥和纵览大局的作用。艺术创作客体所描绘出的种种画面与意境都借以通过“一画”表达出来,因此“一画”使艺术家、客观物象和艺术作品三者联系到了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对于艺术家的创作来说,掌握“一画”就是要打破绘画传统中原有的桎梏,重新为绘画立法,这样便能“从于心”,自由地展示出自然万物的客观存在,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展示自己对世间万物的感知。对于中国画家来说,绘画创作不仅仅是描摹客观物象。纵观历史,从文人画的兴起我们就能看出,中国人对写实的中国画已经鲜有兴趣了,艺术家在追求写实的道路上慢慢转变为求神似,更崇尚画面的言外之意,这更能展现出艺术家的情绪,思想和人生体悟。“一画”论也是中国文人绘画艺术的理想和现实结出的果实。
石涛说“人能以一画具体而微,意明笔透。腕不虚则画非是,画非是则腕不灵。”“一画”之所以可以有如此高的理论地位,运用于实际绘画创作中,一切又都要落实到用腕运笔的技巧上,画出的每一笔线条是否动人,全在于手腕够不够灵巧,也就是绘画技巧是否娴熟,并且是否形成了自家风格,有自己对绘画的独特感受。用腕的技巧经过天长地久的训练是可以逐渐参悟其中奥妙,并熟练掌握这项技术的,但是在绘画艺术创作中,更重要的“一画”之法则需要强调“贯通理气,用笔如神,曲尽其态,而又符合法度。”这种综合性的考量标准更加符合中国画所呈现出的特征的要求。“一画”之法就是众画法的和画理论之总和,在下笔、运笔的实践中能够做到胸有成竹,心手相应,眼到手到,这不是轻易能够达到的,是在从天长累月的一笔一画的实践中慢慢体悟而来的。
三、“一画”论后世绘画的影响及其历史意义
石涛的“一画”论是整个《画语录》艺术理论体系的首章概念,也在《画语录》的体系结构的展开中不断出现于其余各章,起到精神的贯穿和统领的作用。并且“一画”能够生动真实地表现出中国画想要传达给受众的画外之意,让人体会到笔墨线条不仅能塑造花鸟山川,还能传达形态与气势。中国画通过笔墨的媒介来表现客观物象,将物象进行特定的转译,那么石涛提出的“一画”便为这种转译提供了可行的基础。
“一画”论是《画语录》绘画艺术理论的本体基础,其余各章的绘画艺术理论均在“一画”的基础上成立并得以实现。在“一画”论的基础上,石涛又探讨了“受”与“识”“笔”与“墨”的关系以及“搜尽其峰打草稿”的实践写生问题等。他的艺术理论思想反对“拟古”,追求创新与变革,以致影响了扬州八怪的艺术思想和创作实践中的方法都沿承了石涛的创新精神,他们追求绘画中的个性,自由表现性情的风格都其中郑板桥的审美意象生成理论又是在石涛的“一画”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他提出了绘画创作要经历三个阶段,分别是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这三个阶段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并促进艺术创作的开始。
“笔墨当随时代”,“一画”论在当时社会被提出是符合时代气息的,石涛反对一味模仿古人,他提倡个性,崇尚革新,这对当代绘画理论仍然具有促进作用,尤其是对当代山水画家的指导意义愈发明显。
“一画”论是自然万象的概括表现,说明中国画取舍客观物象和运用笔墨线条的原理。这个道理也同样影响了中国书法。“一画”论阐明的绘画创作中笔墨表现技法,可以同时运用到在书法艺术中的一笔一划的横竖撇捺和起承转合。“一画”作为书法和绘画共同具有的章法结构,将绘画和书法这两种艺术统一在一次性完成的书画创作中,它意味着完成后的艺术作品像书法那样充满韵律和节奏呼吸,不需过度修饰,而且能让绘画作品表现出书法一样的天然的笔墨意趣和书卷气的审美特点,这也是“一画”论在具体创作实践中最明显的启迪作用。
[1]王宏印.画语录注释与石涛画论研究[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2]苏荟敏.石涛画语录美学思想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3]吴冠中.我读石涛画语录[M].荣宝斋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