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016-01-28湖南第一师范学院410000
罗 娱(湖南第一师范学院410000)
音乐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罗 娱(湖南第一师范学院410000)
当前,我国各高校的音乐艺术教育能力还比较薄弱,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音乐知识贫乏、感受音乐和鉴赏音乐的能力比较差的现象。大学生音乐教育仅有在有条件的音乐学院以及师范高校的音乐系中开设,极少为一般的非音乐系的学生开课,音乐的医疗保健作用,也未在众高校中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拟研究音乐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意义,主要着眼于如何应用各类音乐形式协助大学生走出心理的困境,并且使大学生具备使用音乐形式调节自我心理的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音乐教育;大学生
本文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2012年度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XYS12J29。
近年来,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经调查,大学生中,每三个休学的学生中就有一个是因为心理问题而退学的,而在素质教育中,心理素质是其他素质的核心和载体。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我国开始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共中央及教育部颁布各项方针政策指导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现在大学中,学生对于音乐的根本认识以及热爱程度,主要体现在流行音乐上,传统的音乐教育学研究关注较多的是其内涵,忽视了音乐教育与其所处社会大环境的关系研究。20世纪50年代后,审美教育已经成为了美国音乐教育的主流,实用主义成为了音乐教育思想的基础,音乐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在我国,音乐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还没有被完全应用于实践中。在教育实践中,有些大学生的知识面不够宽,艺术修养贫乏,想象力、创造力的能力有所欠缺。
综合现代大学生群体出现的普遍心理问题与我国高校实施音乐教育的现状,我们必须要提高认识,深入认识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所具有的各方面的积极作用与意义;并且要在一定程度上加深音乐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
一、音乐教育在高校大学生课堂的应用
目前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的能力还比较薄弱,经调查结果表明,爱好音乐的同学占学生总人数的绝大部分,城市学生相较于农村学生,爱好音乐的程度更高,但从一定意义上说,爱好音乐与高校中的音乐教育是不等同的。非音乐专业的高校一般有自己的大学生音乐团体,如艺术团,艺术团底下设有舞蹈队、器乐队、声乐队、话剧队等等。这些团队大多都能定期参加学校各类晚会节目,文艺演出等,但大部分缺乏专业老师的指导,这主要是由于专任教师的极度缺乏。
音乐教育在高校的另一点体现是高校开设的选修课,如音乐影视作品欣赏、声乐作品鉴赏、钢琴等,大学生选课的人数大约占到五成,有部分学生选课还不是因为喜爱,而是想选的热门课程早已被选满,所以选择音乐课。大部分选择音乐课的学生都是希望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多听音乐作品、多看影视音乐作品,但现在的音乐教学过程中这方面的内容安排还不够灵活,作品的选择也与大学生所期望的有一定的出入。由于这种差异,大学生容易出现逃课、上课不听讲、玩手机等等现象,这使得音乐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意义得不到体现。
师范类院校相对其他非专业院校对于音乐教育课程的开设更为广泛,加入了音乐基础理论、琴法、基础舞蹈等课程,根据首都师范大学蒋聪的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中认为音乐能调节心情的占91%,会产生联想的为87%,音乐能引起情绪变化的为100%。从这些数据可见,音乐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歌曲教学
歌曲的教学有助于让学生懂得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有歌词的歌曲,更加可以让学生深刻的理解作曲者演唱者的情绪表达,通过歌词,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音乐是一门艺术,而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在艺术众多的形式中是较为突出的。可以通过声乐作品甚至流行歌曲的欣赏引发学生思考,同时推荐大学生了解更多优秀的歌曲作品。
(二)音乐、影视作品欣赏教学
音乐作品是作曲家表达情绪的唯一途径,而大部分作曲家的创作背景都是极其坎坷的,他们所处的社会背景也相对复杂。从对音乐、影视作品的分析,可以使当代大学生更了解到社会生活,了解作曲家的生平事迹,从而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向上的作用。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在第一乐章的开始就写下一句引入深思的警句:“命运在敲门”作曲家在写作这首作品的时候,耳朵已经已经完全耳聋,并且失去了治愈的希望,热恋的情人也离他而去,但他并没有选择死亡,反而在他最痛苦的的时候开始了他最为旺盛的创作时期,而他的所有作品都为后世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舞蹈、音乐基础理论中节奏与节拍练习
目前大部分的体育运动,如瑜伽、健身操等等都加入了音乐的元素。较为快速的节奏、节拍的训练以及具有动感的音响效果,对于大学生释放压力,减轻心理负担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课堂的舞蹈教学、音乐基础理论等都有节奏、节拍的训练,教师应用得当,可以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产生积极的意义。
(四)乐器教学
乐器的学习能使大学生更加清楚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在,能在课余时间进行练习,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大学生的空虚、孤独感;有天赋的学生甚至能纾解自己的压力于乐曲的练习,或是进行简单的创作。大部分大学生在学校都加入了各类社团,学习吉他、葫芦丝等既不需要投入大量的金钱,也可以随身携带练习的乐器。社团的加入有助于大学生与人交际,同时,通过学习乐器建立起个人的兴趣爱好,可以一定程度转移他们对于大学生生活的不适应。
二、音乐作品的选取对于心理健康产生的良好效果
(一)按照音乐情绪的分类
1.平静型音乐
平静的歌曲主要来源于小部分的电影伴奏与流行歌曲,这类歌曲可以舒缓学生的心理紧张情绪;经过高考,大部分刚进校的大学生对于大学的整个学习、生活适应性并不理想,习惯了被老师、被家长学习,习惯听各种赞扬,这使初进校的他们感觉到生疏,以及焦虑,临近考试了就更加不安。在大学初期,给大学生进行音乐教育时可以多以平静型的音乐为主,课后作业甚至也安排学生一周选取至少5首歌曲来区别各个音乐情绪的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学生的焦虑,甚至有些失眠多梦的学生可以睡前播放一曲,这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2.愉悦型音乐
愉悦型的音乐以节奏较快的流行音乐为主,它适用于大部分的音乐教学,愉悦的情境能使师生双边的情感都调动起来,甚至有些大学生,原本处在心情不佳的状态下,能在愉悦轻松的音乐课堂环境中以及老师的声情并茂的范唱、亲切的微笑中将不佳的心情调整过来。
3.激动型音乐
激动的音乐、歌曲主要以音量大、节奏感强为特征,这一类型的音乐可有助于释放压抑的心情。这一类型的音乐适合大二下期、大三学年的大学生;在这个时期,大部分大学生对于校园生活已经足够适应,并且部分自制力不强的大学生忘记了初进校园的梦想以及目标,在宽松环境的校园中迷失了自我,生活单一又颓废,音乐课堂上的激动型音乐,有助于他们重新燃起对生活、学习的激情,能一定程度上促使他们思考。
4.悲伤型音乐
悲伤的音乐主要是一些节奏较慢的歌曲,这一类型的音乐容易让陷入悲伤的情绪中,有歌词的流行音乐,更容易让大学生陷入感同深受的境地,甚至产生盲目的追星与模仿其喜爱的人所做之事。因此,教师在选择悲伤型音乐的时候,一定要选取有正面的积极意义的音乐,如汶川地震视频片段中播放的影片及视频,具有悲伤渲染效果,但同时又有视频中老师为救学生、两老人相拥而亡等等积极向上的内容,这些视频、音乐有利于学生珍惜生命,调节现阶段产生的负面情绪。
(二)按照音乐类型进行分类
心理学家对不同类型的音乐对于悲伤情绪的人产生的不同影响进行了一系列分析,发现中国古典音乐对于悲伤情绪的舒缓作用最强,摇滚乐最弱,班得瑞的轻音乐和中国的流行音乐对于悲伤情绪的舒缓作用介于两者之间。这表明,不同类型的音乐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的。
1.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作为现代大学生喜爱听的最主流的音乐,在音乐教育课堂上无论是欣赏还是由教师演绎,都能获得广泛的追捧,甚至带动课堂的活跃气氛,根据心理学研究,流行音乐对于悲伤情绪的舒缓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教师在音乐教育课堂中,可以加入流行音乐的元素,选择适合的歌曲进行欣赏、学习,带动学生自我主动积极听取类似的音乐,舒缓自己的情绪。
2.古典音乐
古典音乐又分为国外的古典音乐以及中国的古典音乐。国外的古典音乐作品以贝多芬、海顿、莫扎特等为主,可让大学生多欣赏这些作曲家的音乐,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可以从作曲家的生平简介作为切入点,将所欣赏的作品背景以及作曲家当时的状态讲述给学生,让他们感受作曲家的情绪,真正做到去赏析他们的作品。中国古典音乐以古琴、二胡、笛子、古筝、琵琶等的乐器独奏合奏为主,描述山水的曲子很多,每一种乐器声音都代表一种大自然中的风光;而另一种以讲述故事为主,如《木兰辞》就是讲述花木兰的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古典音乐这类型的曲目可以从作者写作背景、音乐所讲述的故事为教授点,不止音乐能对大学生产生积极影响,这些正能量的人和事也能一定程度上激励大学生。
3.民族音乐
民族音乐具有一定的民族性,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他们独特的民歌,如俄罗斯著名的民歌《伏尔加船夫曲》与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视觉上的欣赏加上听觉上的双重欣赏,对大学生的冲击更加直接,对其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有着积极正面的意义的。中国民歌《辣妹子》《茉莉花》等都是耳熟能详,传唱十分广泛的歌曲,通过对这些歌曲的欣赏以及学习,在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的同时也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影响平时课余生活,达到对其的心理健康教育意义,欣赏本国民歌还有益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操。
4.印象派现代音乐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的音乐为代表,印象派应运而生,音乐受到了色彩的影响,以色彩为主的《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等作品,融合了更多艺术形式,对于大学生而言,拓展了他们的艺术欣赏视野,借助于形象的色彩画面,可以让他们更直接理解作品,甚至于自己创造简单的画面以及音乐也是可能的。
5.爵士、蓝调、摇滚、电子音乐等其他形式的音乐
高校大学生的欣赏水平高低不一,对于各种音乐形式的喜爱程度也不一样,在高校里进行音乐教育不能千篇一律,一个模式,应该多渠道、多种形式相互结合。像爵士、蓝调此类音乐,早期带有很强的即兴性质,慢慢演变成为默契的带有固定音调的音阶和色彩。这些音乐的轻柔、淡雅,可以使大学生的精神放松;而摇滚乐的激烈与碰撞,可以尽情释放压力。
(三)按照作曲家的生平事迹、作品的故事情节分类
每个作曲家都有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经历,同时也有一生经历的难以忘怀的故事,很多作曲家都以自己的境遇来作曲,如贝多芬的作品《月光》《致爱丽丝》《悲怆》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都是根据他所处的环境以及他所经历的故事而命名的。莫扎特的作品清新明快,这与他的家庭、境遇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作品中像《白毛女》《二泉映月》《金蛇狂舞》《黄河大合唱》等曲目,都是有他们的创作背景与故事的。将这些曲目进行分类、筛选,并且赋予丰富、生动的故事情节,一方面能使高校音乐教育更有教育意义,另一方面能使大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正面的故事更是激励他们的一剂良药。
三、音乐教育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具有保健作用,在高校心理咨询中心播放适宜的音乐可以有助于学生情绪的宣泄
音乐治疗在国内外已有60多年,在我国,专业的音乐院校也逐步开始设立音乐治疗的专业课程,目前高校中是没有对这块引起足够重视的,心理咨询室的开设也没有专业的音乐治疗的老师,一方面由于国内对音乐治疗没有引起广泛关注,另一方面师资的缺乏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实际上,对于师范类高校,音乐心理治疗有条件的可以走入大学课堂,这样既可以使大学生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同时也有利于师范生对中小学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二)音乐教育在与心理素质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对构建大学生的健康心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校音乐教育逐渐的呈现越来越多样化的形式,教师应在教学任务完成的前提下,重视音乐教育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实现在课堂上就能调节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将其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三)音乐教育对于大学生思想、情感、智力等产生的积极作用
音乐与情绪存在着古老而又神秘的联系,因为音乐可以高强度地诱发情绪,它比其他的形式要更加有效,因此,在高校这个广大的群体中,如何应用音乐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情感、智力等产生积极作用是我们每个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
音乐教育作为高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大学生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音乐作为一种良好的情绪诱发物,理应得到高校音乐教师以及心理咨询室的重视。目前,音乐用以减压、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已经应用得较为普遍了,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产生的积极意义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总之,要充分应用音乐教育来实现大学生心理的自我调节,有效提高音乐教育的实效性。
[1]朗启训,王一川.教育心理学视角下探析音乐教育的心理塑造功能.大舞台,2012(5).
[2]刘云,朱家骏,王颖.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实施途径研究.艺术探索,2009(3).
[3]蔡朝霞.试论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黄河之声,2007(06).
[4]琚军红.高校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作用浅析.大众文艺,2009(12).
罗娱,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和声,现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