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董瑞丰先生的教学思想
——以创意设计手绘表现课程为例
2016-01-28邓为彪湖北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430205
邓为彪 李 倩(湖北美术学院 工业设计系430205)
浅析董瑞丰先生的教学思想
——以创意设计手绘表现课程为例
邓为彪 李 倩(湖北美术学院 工业设计系430205)
生活的创意无处不在,创意是对传统的发展与继承,是破旧立新的创造和废旧的循环。人类享受着创意工具带来解决问题的便捷,并对背后的创意方法,思维的过程也是有趣好奇。中国著名工业设计师董瑞丰先生对此却有独到酌高的见解。2014年11月,董瑞丰先生应邀为湖北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大二学生所作的教学主题就是《创意设计手绘表现》。本文以董瑞丰先生的设计课程为例,从创意设计与手绘表现的角度为大家介绍与探析他的教学思想。
创意设计;手绘表现;创造性思维
一、创意设计与手绘表达
创意并不是要让人惊异于它崭新的形式与素材,而应该让人惊异于它居然来自于看似平凡而自然的日常生活。创意是对传统的发展与继承;是破旧立新的创造与废旧循环;是一种具有创意的集成创新与思维碰撞的创造性活动。而我们关注的重点正是导致一种客观事物的创意或姿势的思维的过程中隐形的思考方法。
信息化时代的数字虚拟化高速发展的条件下,计算机所带来的表达方式,以全新的虚拟模式,逼真的表达手段,对现有的手绘表现手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震撼。对此,很多人忽略了手绘真正地丰富内涵。手绘表现是设计师由内部指示外部的表达语言,是设计师与甲方交流的图示语言。手绘表现伴随着设计由始至末的整个过程,是眼、脑、手、心相互运用的过程,之间的较量互动可以完善大脑的朦胧形态。在这个过程中反应了造物者最实在的物化思维方式。而这些思维交流是计算机永远代替不了的。因此,设计师亟需具备手绘表达能力,来辅助自己的设计思维,让设计理念演变与进化成现实,同时加强大脑朦胧形态的具体化。
作为一名设计师,如果没有一定的设计素养,再好的表现手法也是纸上谈兵,华而不实。如果不具备良好的手绘表现,灵感想法在短时间不能快速捕捉从而现实物化,这样的情况往往与产品的市场化服务的成功失之交臂。所以,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设计是表现的目的,表现是设计的派生。脱离表达谈表现,如无源之水,有品无物。
二、董瑞丰先生的课程流程与教学思想
创意设计与手绘表现在董瑞丰先生的课堂上得到了进一步的阐释与运用。通过为期三周,四个阶段的课程训练,同学们对开设《创意设计手绘表现》课程的意义有了更深刻地认识。
第一阶段—基础训练。开堂课中,董瑞丰先生要求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素描技法进行石膏几何体的写生。采取这种考核方式便于了解学生的基础水平,有利于教学进度的安排,因材施教的实施。之后在形态过渡思维的练习中,学生按董瑞丰先生的要求在纸本上凭感觉画出两个封闭性区域的平面轮廓图,作为形态过渡练习的媒介。这个过程,强调局部与整体的统一,注重形态的美感。同时,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形态感知与创造能力。他以交通工具-汽车造型为例,从人机工程学到空气动力学,从内部结构到整体造型设计的分析展开,概述并总结了形态造型的一些方法:过渡、穿插、包含、镶嵌等。它们共同演绎着形态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所产生的构成视觉效果。运用这些造型方法的练习,对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与创造能力有着重要帮助。
第二阶段-跳跃性思维的训练。首先,董瑞丰先生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示了自己多年积累的优秀作品并阐述了自己以中国传统文化语言符号进行印象再造的设计思维。分享了自己对设计的理解与感受之后,学生按照要求以字母为创作元素,选取某一字母创作若干不同的汽车概念空间造型。用极强的三维空间构成的设计语言符号来构造空间感知形态。这个练习过程对激发学生的灵感、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形态感知与创造能力有重要帮助。同时,包含了从平面到立体,从具象到抽象,从理性到非理性,从主观意识与物质存在、直觉与判断等等多种因素的参与。之后董瑞丰先生分享并解析了自己的设计作品中以螳螂、蚂蚱、苍蝇为原型设计的概念与仿生设计案例。结合案例分析,笔者的认识,可以得出。概念设计并不是建立在现有的科学技术上,而是未来领域的超现实面貌,对未知领域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而仿生设计是运用观察、思维和设计能力,对生物体征的模仿,通过直观或间接的方式把生物的体等运用到创造性活动中,同时追求仿生对象的内在本质,运用造型语言来表达设计的深层次含义。按照课堂作业安排,运用概念与仿生设计的方法设计若干汽车造型,对领悟创造性思维,造型能力的提高,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最后着重描述了以设计思维为中心的闭环系统,剖析了分布在外环上的Design各字母代表的含义,依次是战略思想、实战推演、业务实践、保持创新、交付价值、重在当下,但最终要以用户为中心。从另一个层面剖析了各字母的含义,代表空间概念、环境、造型映像、我创新、给予。这些讲解与练习都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设计创造性思维能力与整合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第三阶段—扩音器设计。课堂上,董瑞丰先生结合理论与实践,拆开废旧扩音器,细致甚微地向学生分析了工作原理和在安装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的人机工程问题,并结合自己多年设计的经验,阐述了形式、功能、结构之间的关系。他主张扩音器的设计形式要服从功能。形式是功能的载体;功能是形式的灵魂;结构则是形式与功能的骨骼。这些知识点的讲解,不仅给学生在扩音器设计的过程中提供了理论参考,还分析了在设计前需分析和思考的问题。课后,学生按作业要求以“扩音器设计”为题,设计四款方案。设计过程中,董瑞丰先生的亲身示范,剖析讲解设计作品中存在的疑难杂症问题,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过程。
第四阶段-课程作品展。课程结束后,每位学生在课程的成果展上向董瑞丰先生讲解自己的设计创意以及构思过程,讲解后,董瑞丰先生分别对学生的设计作品给予了点评。最后,他总结:“设计需要兴趣和勤奋,设计是一项伟大的工作,它要求我们需要具备高超的整合、集成的能力去创造一个全新的生命形态。”
这一系列的课程训练都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跳出传统的思维方式。这样才能去释放想象力、判断力以及创造力,设计才能有更大的灵感空间和创造空间。
三、小结
通过此系统化课程的学习,董瑞丰先生带给了同学们新的创意设计思维与手绘表现,在他循序渐进系统化的教导下,学生对创意设计和手绘表现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最重要的是对工业产品设计专业产生了浓烈的兴趣。
[1]李梁军,胡爽,吴昊.寻找问题的答案——记尼古拉.伯格先生设计课程的教学思想[D].武汉: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1.
[2]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3]张锐.浅谈造型设计基础中关于“形态设计”的渐进式教学模式[D].武汉: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