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戏小品创作漫谈
2016-01-28韦金峰江苏省邳州市柳琴剧团221300
韦金峰 (江苏省邳州市柳琴剧团 221300)
小戏小品创作漫谈
韦金峰 (江苏省邳州市柳琴剧团 221300)
摘要:小戏小品是广大群众非常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作为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要深入生活,善于从生活中捕捉素材,精心构思,塑造人物形象,这样才能创作出,符合时代要求、充满生活气息的文艺作品。
关键词:小戏小品;创作漫谈
小戏小品是广大群众非常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但是,近年来,在群众文化活动的舞台上,缺少精品力作,许多作品内容陈旧、风格单一。所以,为广大群众提供符合时代要求、充满生活气息的作品成为我们基层文化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下面我就基层文化工作者在创作小戏小品中应注意的问题谈几点体会。
一、深入生活,厚积薄发
不论是小戏小品创作还是其他形式的文艺创作,都必须来源于生活。我们无时无刻不是外于社会生活之中,但是,我们往往感觉到周围的事物司空见惯、平淡无奇,这就是因为他们不善于观察、体验、分析生活。一个作者,只有在长期的生活中去观察、分析无数的人和事,搜集很多原始的资料和素材,这样才能使生活之源,愈挖愈深;生活之流,愈流愈广。只有这样,我们的认识才能不断深化,人物形象才会呼之欲出。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作出“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带普遍性”的文艺作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苏轼是我国宋代著名文学家,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的成就,他曾说“操千曲而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他教人要“厚积薄发”。就是说“积”之要厚,要从大量的生活积累中提炼出文学珍品。“发”之要精,就是创作的作品要经过千锤百炼,能经得起任何检验。
没有渊博的知识,缺少生活储备,要想写出好的作品,是不可能的。《三国演义》有这样一个典故“手长衣袖短,不敢下东吴。”大意是:刘备借荆州赖着不还,孙权非常生气,于是他想出一个主意,把妹妹孙尚香许配给刘备,邀刘备来东吴成亲,想在东吴把刘备杀掉,夺回荆州。刘备他有自知之明:他觉得自己没有资本,荆州一席之地,还是诸葛亮打借条借来的,目前,自己手长袖短,怕去东吴。我们创作应该从中受到启发:如果没有生活的底子,就不要把手伸得太长,还是要踏踏实实地打下生活的基础。
二、善于“捕捉”素材,选取写作角度
要善于“捕捉”生活中有意义的素材。《外套》是俄国著名文学家果戈里的一篇描写“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的悲惨命运的小说。小说的素材来源于他听到的一个笑话:一个贫穷的小官历,平时喜爱打猎,他省吃俭用,积攒了二百卢布,购买了一杆猎枪,可是,在他第一次外出打猎时,猎枪掉入水底,他心痛不已,回家后,郁郁寡欢,一病不起。后来同事凑钱给他买了一枝猎枪,才算救了他一命。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的创作起因也与此相似。为什么同是一个笑话,在别人只是当作一个笑话,而他们却不然呢?这不能不说是和他们具有一种善于从偶然发生的细小生活现象中,灵敏地“捕捉”典型素材的能力有很大关系。一部作品的创作,常常是由于作者被生活中的一种偶然事件或现象所触动,进而引起联想、思索而开始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观察、感受、思索的统一是培养“捕捉”能力的基本途径。
小戏小品,要在有限的篇幅里浓缩进丰富的生活内容,通过“小”的时空去透视生活的“大”时空,就不仅要善于捕捉生活的“顷刻”“瞬间”,而且必须善于巧妙选取最佳表现角度。所谓选择一个好的角度,就是要善于选择现实生活中那些真实、生动、富有典型意义而又蕴含量较大的一个瞬间镜头。这就要求作者要善于从某一特定的角度切入生活,抓住一点,以反映全体,暗示全体。如李本深的作品《丰碑》,《丰碑》记述了一个红军长征途中的故事,一位军需处长,在冰天雪地的山路上,把自己的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被严寒冻死。这么一个细小的生活断面,反映了我们红军为什么是不可战胜的一个大主题。在有限的篇幅里要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风情,刻画出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讲述一个故事,创造一种意境,阐述一个深刻的哲理,给人以有益的启迪,给人以艺术的美感,就必须根据作品特点精心选取写作材料,选取最佳表现角度。
三、精心构思,“意”“境”结合
一篇优秀的作品,离不开好的艺术构思,有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强烈的创作冲动后,就进入了反复深入的构思过程。构思的精湛,一贵深刻,二贵意境,三贵创新。就是主题的挖掘要深,立意要高。这首先要求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善于从广阔纷繁的生活中,去发现和捕捉那些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形象和事物。然后运用典型化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形象内在的本质含义,使观众从活生生的艺术形象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如茹志娟的《百合花》。《百合花》是茹志娟的代表作,其艺术结构很别致。作品反映的是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小故事,围绕看我军某团通讯员,向一个农村少妇借被子的中心事件,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矛盾纠葛,展现了军民之间的血肉关系。这篇小说的结构是通过几个典型细节来贯穿的。其中新媳妇为小通讯员缝衣袖的细节描写十分生动,感人肺腑,作品中是这样描写的:“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的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的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象什么也没有看见,什么也没有听到,依然拿针细细的,密密的缝着那个破洞”。通讯员衣肩上的这个破洞,在作品中先后出现三次,作者正是运用这个典型细节贯穿全篇始终,通过这一细节有声有色、层次分明地写出了一个普通农家少妇对解放军战士的真挚的骨肉般的情谊,作者的这一独到的构思,精巧的安排,确实是很别致的。巧妙构思,能使作品主题在叙述的过程中自然形成,水到渠成。
再如修祥明的《小站歌声》。《小站歌声》大意是这样的:苗兰是一位年青的女教师,为了孩子们的未来,她到离家很远的偏僻山村教书。有一天,她对孩子们说她要和千里之外的男朋友结婚了,并在那里定居生活。孩子们虽然舍不得她,但是也没有挽留她,深夜孩子们到车站为她送行,并为她送来了象征祝贺婚礼的山核桃,列车徐徐远去,留下了孩子们“好人一生平安”的祝福歌声。小说结尾点明:“3天前,她去县城体检,被查出患了白血病,在人生的旅途上,她只有半年时间了。”作品在结尾处“突转”,异峰突起,掀起观众在感情上的波涛,以此使主人公的性格和思想感情得到充分的揭示和升华。苗兰老师因白血病不得不离开这群她深爱着的孩子们,为了不增加别人的痛苦她选择了自己一个人孤独地面对剩下的最后时光。山村孩子们的纯朴和热情,苗兰老师的圣洁和无私,跃然纸上,感人至深。
意境的创造,要求意和境的完美结合,做到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作者深厚的内在情感,通过美的感受力,调动起一切艺术手段,把最能表达思想感情的内容、形象和语言,注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之中。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仅在于它描绘客观形象的真实、生动,更重要的是常常把人们引进一种浓郁的思想感情气氛之中,唤起人们丰富深邃的联想。
四、刻画人物,突出特征
不论是剧本还是小说、要写的东西很多,如环境、情节、人物、立意等,其中要以人物为中心。观众看戏,最关心的是什么呢?是戏剧中人物的活动和命运。一出戏不论大小,如果没有一两个活生生的人物,就不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是说优秀作品不但要写好人物,而且要写出其性格。魏晋南北朝时期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有一篇《俭啬》,全文如下:“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其大意是:王戎家有良种李子,卖李子时,怕别人得到他家的良种,总是先把李核钻破再卖。三句话,惜墨如金,把王戎其人吝啬的个性、刁钻的手段,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对生活观察入微,抓住人物特征,把本来看似平淡无奇的事物,刻画成有灵性的东西,产生了特有的魅力。三句话都是叙述,没有评价,文字虽短,却给读者留下悠长的回味的余地。
人物形象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即社会面貌、心里面貌、和外貌。其中心里面貌也就是性格。也就是通常说的人物的思想、感情、禀性、脾气、趣味、习惯等。通过对人物的一个典型动作、有个性的语言,一点感情的抒发或瞬间的心理状态的描写,把人物性格特征画龙点睛般地勾勒出来,如陶渊明写的《殒盗》:“蔡裔有勇气,声若雷震。尝有二盗儿入室,裔拊床一呼,二盗俱殒。”全文只有二十五个字,但它却情节完整,人物刻画栩栩如生,语言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小戏小品由于情景单纯,篇幅有限,它只能着力刻画一二个主要人物,只能抓住主要人物性格的某一侧面,只突出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即传神之点,闪光之点。
人物描写的这种单纯性并不等于单薄,哪怕只是一个事件、一个场面却有高度浓缩的生活含量如:王愿坚的《七根火柴》,在短篇小说《七根火柴》中,王愿坚对无名战士的性格刻划,就充分表现了他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特点。在作品中,作者没有详细地交代那个无名战士的来龙去脉,也没有用过多的笔墨描写这个无名战士怎样克服了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痛苦和困难而活了下来,只是捉住他临终前用颤抖的双手捧着用生命保存下来的,珍藏在党证里的七根火柴交给卢进勇的这一具体行动,以及他在咽气前用僵硬的手臂直指正北方,并断断续续地说:“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这一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加以精心刻画,从而以极简炼的笔触就把无名战士的英雄形象塑造出来了。
在我们的创作中还要熟练掌握的几种艺术手段。巧合,俗语说得好,“无巧不成书”,不出凑巧的故事,也就编不成能够吸引观众的作品。对比,事物的个性特征往往在对比中显露出来,文学作品中写人物,也往往要在对比中下功夫。含蓄,艺术的妙绝,常在其含而不露,所谓 “言有尽而意无穷”就是指艺术的含蓄。
小戏小品的创作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希望广大基层文化工作者,要不懈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于群冯守仁.《文化馆(站)业务培训指导纲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