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艺术教育服务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形式之探索
2016-01-28张晓春苏州职业大学艺术学院215104
张晓春 (苏州职业大学 艺术学院 215104)
社区艺术教育服务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形式之探索
张晓春 (苏州职业大学 艺术学院 215104)
摘要:我国在社区艺术教育等公共文化服务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在针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社区艺术教育服务上,目前才刚刚起步,对服务于社会弱势群体的社区艺术教育的形式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显得尤为迫切。社区艺术教育服务于社会弱势群体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要转变观念,深入挖掘社会艺术教育资源,整合社区艺术教育人才,特别是一些艺术院校的专业教师和学生团体,热心投入社会公益事业,从而建立起社会弱势群体艺术教育的多维度发展模式。
关键词:社区艺术教育;社会弱势群体;形式
本文系2014年江苏开放大学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十二五”规划课题基金项目“面向精神病院和福利院等社会弱势群体的艺术教育志愿服务的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4SEW-Y-022;课题负责人:张晓春)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研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会议上提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会议指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积极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要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创新文化服务方式,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技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在社区艺术教育等公共文化服务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在精神病院、福利院等社会弱势群体中,文化服务却被忽视。在这些少人关心的角落里,精神病人和孤残老人等弱势群体非但极少享受到社会公共文化的服务,甚至还屡屡遭受不平等的歧视。因此,我们要特别关注精神病院的病人以及孤残老人等其他一些弱势群体的文化需求和精神寄托,要把我们有限的社会教育资源向他们倾斜,并从我们做起,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社区艺术教育服务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形式,逐步树立起全社会对这些弱势群体的关爱和帮助,让他们融入到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之中。
一、社区艺术教育服务于社会弱势群体的现状和意义
1.国内外社区艺术教育服务的现状
国外发达国家非常重视艺术教育,美国“于1994 年运用立法程序通过了《美国教育法》,首次将艺术法定为国家教育目标所列‘核心学科’之一,规定艺术学科同其他学科一样,也要制定相应的国家标准,并一并纳入‘国家教育进步评估’体系中。这充分地体现了美国政府对艺术教育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加快了艺术教育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进程”。在此基础上,其弱势群体的社区教育等公共文化服务也比较成熟,精神病院的病人及福利机构的残疾人、老人等弱势群体均能得到比较完善的社区教育公共文化服务,政府有比较完善的福利机制,福利机构的有效运作大都已经超过了半个世纪以上。除了政府专项经费的运作,还有民间的一些基金和慈善机构的资助,更有许多的社会热心人士组成志愿者和义工进行服务。除此之外,几乎所有的大专院校甚至高中的学生都会在业余时间来到弱势群体的社区进行服务,因为这是取得学分的一个必要途径,由此形成了全社会对社会弱势群体的自觉自愿的关爱活动,其艺术教育服务于社会弱势群体的机制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这值得我们参照学习。
近年来艺术教育在我国也越来越受重视,2011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一致通过将艺术学科独立成为艺术学门类。“随着艺术学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社会艺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势在必行,艺术素养的提升已成为全民的需求,艺术学门类的设置对我国艺术人才培养和社会艺术教育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自主性。”而国内虽然一直重视社区教育公共文化服务,但也仅是在近几年经济上有了一定的发展之后,才开始真正的落到实处,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仍然发展缓慢,而弱势群体的社区教育公共文化服务则几乎是一片空白,处于刚起步的阶段。我国目前的社区艺术教育服务于社会弱势群体的现状主要存在两方面的不足:其一是硬件方面的不足,绝大多数的弱势群体社区或机构缺乏艺术教育服务的场地和教育器材器具。其二是软件方面人才奇缺,弱势群体社区或机构普遍没有专业的艺术教育人才,而社会上许多热心的艺术教育人士也大都在一般的街道社区进行艺术教育服务,进入弱势群体社区或机构的艺术服务人员少之又少。
2.社区艺术教育服务于社会弱势群体的意义
在精神病人、孤残老人等社会弱势群体的社区教育公共文化服务中,艺术教育服务是一项非常实用而且有效的内容。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精神病治疗以药物为主、辅以工疗的治疗方法已经取得了可喜的疗效,工疗成为一种促进精神疾病康复的系统工程,它将重点放在以患者的独立活动来进行自我创造,从而达到患者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对自我生存能力的确认,以此来促进精神恢复。而精神康复工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艺术教育,如绘画、书法等艺术活动和剪纸、泥塑、编织等手工艺制作实践,旨在让患者在一定制作时段内思维集中,头脑冷静,脑手配合,调节心理的稳态发展来达到治疗的效果。同样的原理还适用于福利院的老人和残疾人,他们孤独寂寞,需要精神世界上的排解,参加艺术教育活动可以使他们凝神静气,静心休养,从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得到恢复。艺术活动可以让以上弱势群体得到愉悦的享受,“艺术与生活得到了和谐完美的交融,让人真正体会到什么是‘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艺术活动还可以让他们得到职业技能培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艺术教育服务对帮助精神病人、孤残老人等社会弱势群体重树信心、回归社会、提高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社区艺术教育服务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形式、方法及内容
1.社区艺术教育服务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形式及方法
要推动社区艺术教育服务于社会弱势群体,首先要逐步转变我们社会的普遍观念,如对精神病人和残疾人的歧视等,提高整个社会艺术教育的大众参与度;其次要挖掘社会艺术教育资源,发挥各类艺术教育器材和场馆的作用,丰富和完善精神病院、福利院等社会弱势群体社区和机构的艺术教育硬件,拓展社会艺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平台;最后要整合社区艺术教育的人才资源,建立社会弱势群体艺术教育的多维度发展模式。
要整合参与到社会弱势群体社区艺术教育中的教育人才资源,艺术院校的专业教师和学生是一支主要的力量。一者艺术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具有较专业的艺术教育素质,还拥有人才数量众多的优势,其战斗力不可小觑,如能参与社会弱势群体的社区艺术教育,将起到显著的效果;二者这些艺术院校的教师和学生本身也需要艺术教育实践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艺术专业的学生,艺术教育服务将使他们得到最直接、最有益的锻炼,“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锻炼了专业技能,累积了实践经验,培养了就业能力”。参与社会弱势群体的艺术教育公益活动将达到双赢的结果。目前我国多数地区的艺术院校与当地社区的文化共建比较落后,艺术院校参与到社会弱势群体的社区艺术教育之中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在当前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大背景下,艺术院校和社区都应抓住机遇,激发双方共建的热情,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建设,充分整合利用现有的软硬件资源。艺术院校应该主动承担社会服务功能,将社区文化共建作为一个实践平台,反过来促进学院自身的发展。双方在实践中明确定位、促进共建、加深认识、创新管理,努力使双方取得共建双赢的成果。
双方合作进行社会弱势群体的社区艺术教育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及方法:一是双方共建实践基地,共享软硬件资源,如苏州职业大学艺术学院与苏州市社会福利总院共建的实践基地。这种模式采取艺术院校和社区机构共建的方式,共享艺术教育资源。二是艺术院校参与到社会弱势群体社区和机构的规划设计和环境布置等方面,营造社区的文化艺术特色。三是面向社会弱势群体社区和机构的文化艺术展演活动,积极开展各种书法、绘画、工艺品展览以及音乐表演活动,使这些社会弱势群体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和人间的关爱。四是开拓艺术教育市场,如苏州市社会福利总院的“爱心超市”等,将精神病人、孤残老人等弱势群体在艺术教育活动中成功创作的书法、绘画、工艺品等艺术作品放在“爱心超市”中义卖,并且设立“爱心超市”网站。
2.社区艺术教育服务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实施内容
艺术教育活动对于精神病人、福利院孤残老人等社会弱势群体是一项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的社区教育公共文化服务,对精神病人、孤残老人等的康复能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目前,苏州职业大学艺术学院与苏州市社会福利总院共建的实践基地经过几年的探索,基本形成了面向精神病院和社会福利院等社会弱势群体的公益性社区艺术教育模式,在对社会弱势人群的艺术教育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内容:在美术方面,主要有书法临摹与创作、中国花鸟画临摹与创作等,在工艺设计方面主要有剪纸、工艺编织、艺术串珠、工艺扎花、泥塑等教育实践内容,美术创作实践可以“将潜在的创造力转化为艺术品,通过将一切生活对象挪用、塑形、装饰成为可用性的艺术媒介,通过行动将一切艺术媒介理念化、象征化、审美化和艺术化”。从而有效地展现社会弱势人群的创造力。
三、结语
服务于社会弱势群体的社区艺术教育是以公益性服务为宗旨,以艺术活动为媒介而进行的艺术教育实践,使受教的社会弱势人群获得一定的艺术人文知识,并得到人性关怀和心灵慰藉,提高其艺术鉴赏能力、审美素养和艺术创造能力,享受愉悦的艺术实践过程,又可以让他们得到职业技能培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从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得到康复。服务于社会弱势群体的社区艺术教育响应了中央关于积极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的号召,为社会公益活动作出表率,也为艺术专业人才增加了社会实践的路径,更能够进一步推动艺术生命力的延伸以及艺术教育思想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荀洪梅,马云鹏,杨家安.美国艺术教育的特征及启示[J].学术探索,2013(07).
[2]邢新.社会艺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及途径研究[J].大众文艺,2013(06).
[3]汤新星.探究美国的社区艺术教育[J].艺术教育,2011(10).
[4]王玉苓.社区艺术培训与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文化学刊,2011(05).
[5]张玲,韩良.国外社区艺术发展状况初探[J].公共艺术,2012(08).
张晓春,现为苏州职业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