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俗摄影
2016-01-28毛雅琦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210000
毛雅琦 (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 210000)
浅析民俗摄影
毛雅琦 (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 210000)
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推动了全球图像化的步伐,图像无处不在。全球范围内的文化竞争日益激烈,中国传统文化要想获得一席之地必须借助数字化手段的推动,民俗摄影与传统文化联系最为紧密,推动民俗摄影的进一步发展,无论于摄影业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数字媒体;传统文化;民俗摄影
一、民俗摄影的特性
民俗摄影是摄影与民俗文化结合的产物,它的发展离不开民俗文化的土壤,随着民俗摄影理论的发展与实践的总结,笔者总结了民俗摄影的特性。
1.民俗摄影是对历史的记录和见证
民俗摄影的基本特性是真实性,是对民俗文化的客观记录和再现,是以图像的形式将民俗文化定格和保存,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俗摄影的学术价值也逐渐体现出来,作为民俗考察研究的基本技术手段之一,民俗摄影在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记录与保存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孙明经和庄学本等早期的摄影家们拍摄了大量具有民俗学内涵的影像,这些影像既是珍贵的历史史料,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更是开创了民俗摄影之先河,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2.民俗摄影是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民俗摄影不仅仅是对历史的真实记录,同时也具备高度的艺术性。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不仅要准确的选择和捕捉最具典型性的民俗事象,同时也要追求美感,兼顾摄影的造型法则,选取最合适的角度和构图来阐释作品,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否则拍摄出来的便只是一张简单的记录民俗生活的照片,不能称得上是民俗摄影作品。每一位优秀的民俗摄影家都有其独特的个人风格,创作主体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作品对民俗文化诠释的角度不同,多样化的呈现方式既兼顾了作品的美感与艺术性,又能够丰富观者对民俗文化的理解层次。
3.民俗摄影是对传统文化的诠释
民俗摄影以传统文化中的民俗事象作为拍摄对象,将传统文化通过图像的形式重新加工,经由创作者的主观创作意图加工过的作品既是传统文化的再现,又贴合了当今受众的审美需求。民俗摄影的出现,使得民俗文化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内容,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同时也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发展,民俗摄影的核心是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把握。
二、民俗摄影的不足
哲学理论上讲新兴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民俗摄影作为摄影门类的后起之秀,其发展过程不可避免的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具体体现在:
1.发展规模局限
自摄影传入中国,民俗摄影从无到有,到今天已正式成为一门摄影学科,但是其发展规模仍局限在民俗摄影爱好者的小群体当中,其传者和受者规模都相对固定,没有形成广泛的群众基础,民俗摄影人才匮乏,新一代青年摄影家中少有在民俗摄影方面有所建树者。民众对于民俗摄影的了解流于表面,体验和学习的兴趣不足,目前的文化市场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娱乐的附庸,民俗摄影被快餐式的消费,发展的空间受到局限。
2.学术建构不完整
民俗摄影这一概念诞生至今二十余年光景,其理论基础还比较薄弱,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也没有扎实的实践基础做为支撑。对民俗摄影作单独的摄影分类,一开始就存在硬伤,它的源头、现状、发展脉络、创作规律、审美特性及社会功能等一系列当务之急的问题都需要理论的自立、自觉。虽然部分中国民俗摄影家如沈澈、曾秋华等人通过多年的摄影实践提出了一些零散的理论和规范,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系统性的结论,学术界对民俗摄影的解读和诠释还不够深入,学术框架不够健全,仍然需要不断的补充和建构。
3.素材挖掘不全面
中国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我们所接触到的民俗文化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到目前为止,民俗摄影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待发掘,广度即对民俗摄影活动表象的整体性研究,对多民族民俗文化的覆盖面;深度表现在对民俗摄影活动内涵的研究,阐释或揭露民俗的历史渊源,民俗所带来的社会影响以及受众的心理反映。大部分拍摄民俗的摄影家都居住在城市,普遍缺乏民俗学科相关知识,并不了解民俗的起源、演变、内在发展规律、未来走向等,他们大多偏重民俗表象的记录,如拍摄少数民族服饰的照片,解释不了礼仪的特点、区别、地域的差异。
三、改进的建议
民俗摄影的过去只有短短几十年,那么如何吸取发展过程中的教训,使民俗摄影未来的发展道路更加顺畅,笔者通过分析归纳,给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政府重视、协会规范
面对现代化的侵袭,民俗文化本就处于一个非常弱势的地位,民俗摄影也一直被边缘化,因此,来自政府的重视和政策的扶持是非常有必要的。政府在保护民俗文化方面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可以通过投入专项资金,采取政策的倾斜,利用行政力量进行民俗摄影的推广。
除了政府的重视与推广,民俗摄影这棵树苗想要茁壮成长也离不开规则的束缚。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作为民俗摄影的官方组织,有义务对民俗摄影爱好者们进行规范和管理。通过组织会员定期交流、达成尊重与保护被摄民俗事象的共识。
2.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人才是推动行业发展的主力,民俗摄影行业一直以来面临着人才的稀缺,这也是民俗摄影的发展停滞不前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这里提到的不仅是高层次的创作人才,还包括经营管理人才。民俗摄影不仅需要优秀的创作人才提供高质量的民俗摄影作品,还需要调整人才结构,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压力,民俗摄影要与国际接轨,需要一定的市场洞察力和驾驭市场的能力。一个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能带动并影响整个市场。
那么如何获得和培养专业人才呢?首先,高校在摄影教育定位、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师培养方面需要塑造合格、高质量的人才;其次是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可以通过本行业培养和其他行业引进相结合的策略,引进国外或其他领域的管理人才能够有力的推进民俗摄影产业化和国际化。
综上所述,作品见证历史,民俗摄影定格了时光,保存下民俗文化的每一个精彩瞬间,推动传统文化走向现代,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民俗摄影的发展道路虽然曲折,但前途必然是光明的。
[1]陈晓敏.中国民俗摄影的梳理与评判[D].上海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3.
毛雅琦,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在读研究生。